10月18日,俄罗斯喀山茶博物馆,展厅中通过模型重现了数百年前的“万里茶道”。
在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首府喀山,一座二层小楼的茶博物馆坐落在城市的中心街道上。这里曾是喀山历史上著名的商业家族——库沙耶夫家族的庄园,这个曾经在当地极为显赫的家族,核心业务之一就是茶叶贸易,而支撑着他们从事茶叶贸易的,正是起自中国经蒙古一直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古老商道——万里茶道。如今,这里成为了中俄茶文化交流的会客厅,因茶结缘,也以茶会友。
“万里茶道”曾是联通中俄的“世纪动脉”
始于17世纪的“万里茶道”,全长约1.4万公里,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延伸,途经蒙古国,抵达俄罗斯,是欧亚大陆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也是联通中俄的“世纪动脉”。这条商道参与人口之多、途经区域之广、商品流通量价之大、对历史文化影响之深,某种程度上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
万里茶道中兴之时,一些俄商从喀山出发,前往中国湖北贩茶设厂。万里茶道,带来了人员流动、信息流通、文化传播,也带动了伊尔库茨克、鄂木斯克、下诺夫哥罗德等俄罗斯沿线城市的兴盛。
在喀山的茶博物馆中,各种场景还原了万里茶道从中国延伸出境后,随着商队的行进,饮茶文化的一路传播。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各地自然、社会条件,逐渐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当地茶文化。比如在蒙古草原上,人们为了适应游牧生活,省去了复杂的饮茶器具,选择用石头垒灶支起铁锅煮茶。茶博物馆的讲解员瓦连京告诉记者,在今天的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仍较好地保存了这种草原上的饮茶方式,也被称作“卡尔梅克茶”。
喀山被称为“俄罗斯的茶叶麦加”
喀山因地处伏尔加河中游,一直是重要的贸易枢纽,自然也成为万里茶道上的重要站点。随着时间的推移,饮茶之风在这里逐渐形成,并产生了在整个俄罗斯都很有名的“鞑靼茶”。正如俄罗斯一位文化博主所写,“2019年底,俄罗斯首次出现民众喝咖啡多于喝茶的情况,但这个统计数据具体到鞑靼斯坦居民并不适用:茶是当地文化的支柱,是生活稳定的元素,也是治疗悲伤的万能良药”。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加之鞑靼人长期在这条商路上从事贸易活动,相较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民众,当地人接触中国茶叶的时间要早很多。历史上,喀山甚至曾被称为“俄罗斯的茶叶麦加”。当地的贵族、富商和神职人员们往往直接在当时的两处货场选购茶叶,而中国茶叶则是那里最热销的商品之一。当然,作为当时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是喝不起这些远道而来的中国茶叶的。于是博物馆的讲解员给记者展示了“假红茶”——一种花草晒干后形成的颜色差不多的平替,至于味道,反正当时喝“假红茶”的群体没有机会喝到真正的茶叶,所以正宗与否也就无从谈起。
“鞑靼茶”既指茶叶本身,也包括由此形成的茶文化。鞑靼人的茶叶主要是花草茶,以红茶打底,搭配以不同的花草、香料制作而成。鞑靼人喝茶一定会搭配茶点,从糖果、干果到“恰克恰克”(一种类似沙琪玛的点心)这样的糕点,甚至是牛羊肉馅料的三角包这种“硬货”主食,也可以成为鞑靼人的茶点。俄罗斯作家巴尤坎斯基在专著《穆斯林为什么需要茶》中写道:“无法想象鞑靼人在安静和孤独中喝茶,他们喝茶总是外向的。”鞑靼人喝一顿茶能持续数个小时,既是喝茶也是沟通和交流,重点是建立彼此间的信任,以及强化家庭联系和热情好客的价值观。
中国珍贵礼品被视为镇馆之宝
“在喀山,人们自古以来就用茶迎来送往,这是当地的特殊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通。”长期研究万里茶道的俄罗斯学者伊利因说。如今随着中俄两国致力于恢复万里茶道的历史人文价值,喀山的这座茶博物馆也收到了来自中国的珍贵礼品。博物馆中由中国赠送的78公斤“中国传统黑茶实物参考标准样茶”,被放在第一展厅最显眼的位置,被视作镇馆之宝。喀山茶博物馆也是俄罗斯唯一一家被正式授权保存中国茶叶标准样茶的博物馆。
在茶博物馆的销售区,记者不仅看到了散装“鞑靼茶”,还发现了采用压饼工艺制作的“鞑靼茶饼”。仅从外观上看,如果不是包装上的俄语和鞑靼语,“鞑靼茶饼”与中国茶饼造型几无区别。
作者:高寒
文:本报特派记者 高寒图:高寒 摄编辑:刘畅责任编辑:张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