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韵遗艺丨喝茶嘞!山西首家茶博馆开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近日,山西省首家茶文化类博物馆——乾和祥茶庄类博物馆开馆。中华老字号“乾和祥”茶庄历经百余年,是万里茶道中的一个节点,也是晋商精神和中国茶文化的完美结合,同时,茉莉花茶融萃技艺也是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我们循着一缕茶香,一起来这里探寻深藏在时光里的品牌故事。


图片


在钟楼街乾和祥老店左侧,有一处晋派院落,这里便是乾和祥茶庄类博物馆。跨过高高的门槛,转角隔离了门外的车水马龙声。走进博物馆,一进门便闻到了浓郁的茉莉花香。


图片
图片


博物馆传承了“要卖茶,三分雅”的店训,馆内中式传统的装修风格,上书“茶”字的红灯笼,雅致的木质桌椅,都透着古色古香的雅韵。在这里,不仅可以参观陈列展品,还可以坐下来品茶。


图片
图片


博物馆以“万里茶道”为基本陈列,通过文物、场景、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呈现了乾和祥茶庄的发展历程,向人们讲述了晋商在万里茶道中的坚守与努力,彰显了老字号诚信经营、不图厚利的经营之道。


图片


走进馆内,首先看到的是乾和祥首任大掌柜王雨生先生的塑像,旁边是乾和祥茉莉花茶融淬(拼配)技艺的传承谱系,陈列着茶桶、茶秤、茶壶等老物件,是乾和祥走过岁月流淌的“时光印记”。

往前走,是乾和祥的麒麟图案商标和一些改革票证的陈列,展示了老店的风雨变迁。


图片
图片


一缕茶香,氤氲了上百年时光。馆内展出了茶庄的各种茶样本,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各种品类的茉莉花茶:金麦穗、精针王、茉莉茶王、茉莉龙珠、特级飘雪、翠针1号、茉莉茶芯……

“窨(xūn)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在首任大掌柜王雨生的运筹下,乾和祥诞生了“太原版”的融淬(拼配)技艺茉莉花茶,正是这种特殊的制茶技艺,成为了老店的独家“秘籍”,也是乾和祥历久弥新的发展源泉。


图片


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理论上来说,山西不能种植茶树。但历史上精明的山西商人却开辟了一条连接中外、穿越亚欧的茶叶贸易之路。

18世纪初,山西商人深入福建、湖南、湖北等地收购茶叶,并在当地投资设厂,雇佣当地人从事采茶及茶砖加工等工作,然后将制成的茶砖沿着万里茶道北运至遥远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古道悠悠,驼铃声传千载;熙来攘往,茶香远播万里。茶叶贸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旅蒙晋商”和伟大的国际贸易之路——万里茶道,把诚信经营、和衷共济的商业传奇挥洒在江南北国、欧亚之巅。

因此,山西人对茶并不陌生,而万里茶道太原段成了各地茶商的必经之地。据经理张俐丽介绍,乾和祥茶庄正式创立于1918年,但历史渊源却十分久远。茶庄原为一处容纳商队歇息的歇马店,运茶马队由榆次出发途经阳曲镇时,都会前往距离歇马店不远的大关帝庙祭拜关帝,于是经常在此地留宿歇息,再整装出发。商家以“和”为贵,将歇马店取名为“谦和马店”,这就是乾和祥茶庄的前身。


图片


大约清朝末年,曹家茶队运输的福建茉莉花茶深受大众喜爱,于是谦和马店店主以茉莉花茶为礼馈赠客户。为了吸引顾客,店主将当时名贵的茉莉花茶混搭冲泡,这就是今天“乾和祥传统融淬(拼配)加工技艺”的渊源。歇马店兼营茶叶零售,乾和祥茶庄的雏形初现。


图片


博物馆内,一面比利时木质玻璃座镜十分引人注目,上书“慈禧太后避乱太原时赏赐谦和马店,刻有‘陆羽赞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迁逃难。据传,慈禧太后路经太原府时,曾在“谦和马店”旧址处短暂饮茶歇息,感念店主招待,令侍从赠木质古镜一面。如今,这面古镜也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图片


对于一个百年老字号来说,倘若没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它的文化陈述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再凝练的文字也无法书写出辉煌的篇章。因此,当人们来到这里,回溯乾和祥这个老字号的品牌历史时,可以透过老物件和影像记录等直观展示,去追本溯源,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图片
图片


走进乾和祥茶庄类博物馆,可以在茯砖、沱茶、花砖、黑砖等多样的茶类陈列之间,感受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可以透过斗型茶叶包装,体会“买卖似人品,方方正正”的晋商诚信文化;可以换上茶服,泡一杯茉莉雪芽,沉浸式领略传承百年的氤氲茶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馆内陈列的文物一部分是由茶庄保存下来的,一部分是张俐丽购买或征集的。“当我接手乾和祥的时候,就着手开始收集与之相关的老物件。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二十年了,当时的想法就是这些东西可不敢丢了,都是宝贝。而这个博物馆是依据老掌柜传下来的品牌理念打造的,我想把它建设成展示乾和祥老字号品牌文化的窗口,成为共享的文化资源。”


图片


张俐丽表示,乾和祥茶庄类博物馆承载了几代茶人的奉献与追求,展现了近现代太原的经济发展历程,不仅是企业的历史文化会客厅,更是太原市珍贵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记忆。

近年来,迎泽区积极鼓励和支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藏家、太原老字号等参与非国有博物馆建设。目前,迎泽区范围内已有博物馆11家,类博物馆8家。博物馆已经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文化教育、休闲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校 对丨兰   杰  王   乾  常一笑

■  审 核丨牛艺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