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一个暴脾气小孩,一定读懂这4个效应,不要和孩子硬碰硬

作者:棠小曼(爸妈精读作者)

在网上刷到一位妈妈正朝女儿发火的视频。

原来是女儿觉得妈妈管得太多,压力很大,希望能给她自主安排时间的权利。

妈妈同意了,告诉她早上的作业是读英语,再背5个单词,具体时间自己安排。

《家教世界V家长》书中提到,养孩子最让人头疼的,是熊孩子发脾气的时候。

深以为然,很多时候,孩子前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突然就撒泼打滚。

尤其是年龄尚小的孩子,脾气说来就来,让人抓狂。

孩子一旦发脾气,好像说什么他也听不进去,只能选择来硬的,不是打就是吼。

但事实上,打和吼只是父母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并不能真正让孩子折服。

久而久之,甚至还会给孩子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孩子成人之后,这种创伤也会在潜意识里影响他们的未来。

倘若父母能读懂这4个效应,相信能更好地应对孩子发脾气的问题。

图片

图片读懂“十二秒效应”,平复自身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曾做过一项研究:

让一个原本笑容满面的人,和一个愁眉苦脸的人共处一室,不到20分钟,那个笑容满面的人也渐渐变得愁闷起来。

说明,情绪之间是存在传染性的。

陌生人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在亲子之间,当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家长是很容易被激怒的。

但可怕的不是情绪被激惹,而是你不知道自己被激惹后所做出的情绪化行为。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一个两岁的孩子因为不愿意和奶奶下楼,在家哭闹不止。

父亲因为孩子哭闹影响自己睡觉,情绪上头了,起来就给孩子一巴掌,而后又对孩子拳打脚踢。

图片

最终打得孩子鼻青脸肿,软组织挫伤。

父亲打孩子的视频被发到网上,引发了各媒体的关注,警察也介入了此事。

孩子父亲写下了保证书,保证不会再打家人。

但经了解,男子以前也经常打孩子。这一次孩子母亲选择不容忍,她决定离婚。

这是一个因为孩子哭闹,引发了离婚的真实故事。

心理学上有一个“十二秒效应”。

如果孩子父亲懂得这个效应,或许就不会有这样情绪化的行为,也不会落得离婚的下场。

那具体怎么做呢?

当发现孩子的情绪影响了自己,父母最好先离开当下的场合。

然后深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呼一吸上,仅需12秒的时间,就能发现自己的情绪平静了许多。

只要情绪平静下来,就能很好地切断了后续情绪化行为的发生。

坚持多做几次,你会发现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和速度增强了不少。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当父母自身情绪管理能力变强了,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也会跟着变强,发脾气哭闹的行为也就会变少。

图片

图片读懂“南风效应”,理解和共情孩子

心理学上,有一个“南风效应”,来源于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赛,看谁能让行人脱下身上的外套。

北风刮起了一阵寒冷刺骨的大风,结果人们为了抵御寒风,把外套裹得更加严实了。

南风则是向人们缓缓吹去温暖的风,风和日丽,人们觉得热了,很自然地就脱下了外套。

最后明显是南风胜利。

在与孩子沟通时,如果父母们懂得南风效应,用温和的态度,代替强势和打骂,孩子也会更容易接受。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如何避免通过责备来教育孩子的真实经历。

一次,作者3岁的小儿子抢走了大儿子的玩具。大儿子非常生气,冲着小儿子大喊大叫。

作者说,她当时本来可以用责备或教训的方式来介入。

通常我们可能也会这样做,因为这样能够速战速决。

但作者换了一种方式,用更加温和的语气去和他们沟通。

她说:“看来大家都不高兴,任何人没有经过我们同意就拿走我们的玩具都让人生气,不是吗?”

大儿子感受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理解,于是真诚地回应:“是的,那样做很讨厌。”

接着作者又平静地说:“那你还有没有什么玩具可以让弟弟玩?如果没有,我可以带他去别的房间。”

大儿子最终分享了自己的一辆车给弟弟。

有人可能说,孩子可不会让自己有好好说话的机会,他们会得寸进尺的。

于是,自己不得不强势一点,不得不严肃一点,这样他们才能安分守己一点。

但这种安分守己的背后,可能会隐藏着更大的危机。

比如:可能会导致孩子在外,遇到强势的人会感到害怕,不敢争取自己的利益,进而退缩。

比如:孩子也学着以强欺弱,成为人人想要远离的对象,交不到真心朋友。

唯有让自己化作温暖的“南风”,坚持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才会真诚地表达自己,也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图片

图片读懂“霍桑效应”,看见孩子需求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有时,明明一件很小的事,孩子无缘无故就会为此哭闹发脾气。

我家快2岁的娃,最近这一点尤为明显。

有天带他在小区游乐场门口玩,他看到其他小朋友在开游戏车,非要靠过去想把别人挤走。

结果别人不走,他立马就憋着嘴,趴在地上,大哭大闹,发起脾气来。

按照以往,直接说他不可以这样,他一定会哭得更厉害,什么话都听不进去。

那天我先问他,是不是想玩车车,发现他很快冷静下来,没有哭得那么厉害。

看似简简单单一句话,实则是启用了“霍桑效应”的原理。

霍桑效应,是指当人们感到自己的情绪或需求,被他人看见了,就会做出积极改变的行为。

这个效应来源于一个叫霍桑的工厂,因为工厂里的员工对制度不满,总在抱怨,效率极低。

后来厂里引入了新的政策,请来心理咨询师,对员工进行一段时间的访谈。

访谈中,咨询师完全站在员工角度去看待问题,允许员工自由地发表对工作的不满。

访谈过后,员工明显比之前的工作效率高了不少。

心理专家武志红老师曾说:“生命的本质是渴望被看见。

深有感触,被看见,意味着被理解、被认同。

我们大人有时也是这样,被看见了,就会感觉心里好受多了。

因此,面对孩子的暴脾气,家长们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可以帮助他们把当下的情绪状态表达出来。比如,我感到你现在很生气。

2、一起探讨下情绪背后的原因。比如,是因为想要玩车车吗?或者让孩子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事情。

3、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一起想想解决的办法。

家长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见他们的情绪和需求,并且帮助他们表达出来。

久而久之,孩子感受到家长的重视,就会减少通过发脾气求关注的方式。

图片

图片读懂“罗森塔尔效应”,对孩子抱有积极期待

知乎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妈妈说,庆幸自己终于能把孩子接到身边,自己带,儿子终于像个正常小孩了。

之前老人带的时候,儿子脾气差得很,总是和人唱反调,对着干。

为什么会这样呢?

看了监控才知道,有段时间,儿子学习用筷子,因为不会用,所以经常没吃一会儿就开始丢筷子。

奶奶看到,就说他太没耐心了,一点小事就发脾气。

还有一次,儿子在尝试自己穿鞋,结果穿不进去,坐地上大哭起来。

奶奶看到,又说孩子脾气真大,动不动就哭。

后来她把儿子接到身边,不管儿子做什么,她都会找到积极一面去鼓励他,表扬他。

不会用筷子就耐心教他,只要夹起来一点点,就夸他学得真好。

不会穿鞋,就鼓励他,慢慢儿子变得越来越有耐心,也不再轻易发脾气了。

有句话说,你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你眼里的孩子是怎么样,他就会变成怎么样的人。

心理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效应,是“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效应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罗森塔尔曾在一所小学,随机写下了十几位学生的名单。

私下把名单给了老师,并说道:“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会很有出息。”

几个月后,果然不出所料,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进步都非常大。

实际上,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

发挥作用的关键就在于,老师相信了罗森塔尔说的话,并对这些孩子有了积极正向的期待。

因此,孩子发脾气时,不要总说孩子脾气差的话,越说孩子脾气会越差。

因为他会在脑海里认定自己就是你口里所说的那个爱发脾气的人。

只有对孩子抱有积极的期待,并告诉孩子相信他能做到,才能够激励孩子做出积极的行为。

图片

图片

作家雷布斯曾说:

“孩子发脾气,是一种期待我们走进他内心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有多少父母,给予了一次次刺骨的回应。”

很多时候,孩子发脾气时的表现,只是冰山上的一角。

冰山之下,才是孩子真正渴望我们所看到的,所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

希望我们在面对孩子发脾气时,努力做到:

1、尽快平静下来,不被情绪感染。

2、发出理解和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3、看见孩子内心的需求,帮助孩子表达出来。

4、始终对孩子抱有积极期待,鼓励和支持孩子。

坚持用好这四个效应,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作者简介:棠小曼,富书专栏作者,一个人‬要想成功,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文章:爸妈进化论,富书重磅推出第4本新书,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