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讲嘉庚精神
——纪录片《烽火弦歌》创作手记
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毕业的嘉庚学子,是有些羞愧的。就像我们班同学私信问我“校主”是谁时,被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通,其实心中惶恐,因为关于“校主”的称谓,我也是毕业后才听到的。在中国,只有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有“校主”之称。而我们就读的那个年代,关注点都集中在经济浪潮的“你追我赶”中,以至于毕业二十多年后,才有机会补了这堂本该在大学期间就该上的课。而这一切都要感谢——纪录片《烽火弦歌》。
故事的展开,是从闽中山区大田县的城中村——玉田村开始的。因为复杂的产权问题,这片老屋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被保留了下来。大田一中退休教师范立洋花了十几年时间,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深藏在大山深处的“第二集美学村”的故事得以让更多的人知道。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躲避日军的战火,集美学校被迫内迁安溪。1939年初,由于安溪临时校舍容纳不下,水产航海、农林、商科三所职业学校再次迁往闽中山区的大田。9月,因大田文庙被炸,六百多名师生又迁往大田县城附近的玉田村。深明大义的玉田村民让出了43处宗祠、民宅,给师生们创造了一个安静的读书场所。
在战火纷飞的中华大地上,内迁的学校众多,集美学校只是其中一所。为了更好地进行宣传,人们喜欢把这段历史称为“福建的西南联大”,但我们总觉得,这段故事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核。
作为陈嘉庚创办的私立学校,集美学校内迁时遇到的困难更为特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陈嘉庚到印尼避难,长期处于失联状态。学校的生存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临危受命的校董在校主重托之下担负起重任,校友们更是发起了“校友养校”的运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只因校主一句“勿忘母校”,陈维风“千里走单骑”,从广东汕尾走到闽中大田;俞文农放弃海外高薪工作,来到大田任教。因为知道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的事迹,在学校遇到断粮危机时,当地开明士绅无私地伸出援手,帮助学校渡过难关。甚至听说过陈嘉庚的名字,土匪把抢来的粮食分文不取地归还给学校。
陈嘉庚在大田只待过一个晚上,但这些与“第二集美学村”有关的温暖的、感人的故事里,都有他的影子。他就像一盏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脚步。那些与之交谈过的、被他叮嘱过的、听他演讲过的、远远看见过的,甚至从未谋面过的,都被他深深影响着。他影响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也只有一个胸怀国之大者,才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在无数次地采访和挖掘过程中,我们也找了关于这个故事最好的落脚点,换个角度来展现嘉庚精神带来的震撼。
在节目的最后,我们引用了厦门大学朱水涌教授说的一句话,这也是众多采访中,最让我们动容的一句话:在天上,校主是一颗星;在地上,他是一个拄着拐杖永远行走的老人。
而我,也在一次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补上了嘉庚弟子该补的一堂课。
来源:海博TV 作者:黄敏 编辑:陈起越、王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