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拓伸,阿拉善SEE环保愿景的实践样态与演变逻辑

图片

写在前面

二十年,于历史长河不过一瞬之光,但对于一家发源于民间的公益组织,却是由细微种子至茁壮劲草的蜕变历程。2004-2024,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20周年,作为中国第一个由企业家为主体的环保公益机构,我们看到,在20年发展中,企业家们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其影响力、号召力,以及链接资源的能力,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
值此20周年之际,长期关注环保及公益领域、关注阿拉善SEE的资深媒体伙伴,以第三方视角,观察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公益行业规范化,尤其全球环保声浪背景下,阿拉善SEE这一聚合600位企业家会员的民间环保公益组织的成长历程和所带来的探索和示范;以及透过项目运营、筹款传播等多个维度,观察企业家对于环保本身及公益治理的思考、动机、逻辑与行为方式。本专题系列文章在凤凰网公益频道集结刊发,获授权转载。


阿拉善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是中国沙尘暴发源地之一,沙漠面积居全国第二位,世界第四位。
2004年6月5日,近百名中国企业家立志治理阿拉善地区的荒漠化,阻止沙尘暴进一步肆虐,在阿拉善腾格里沙漠月亮湖畔发起成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
20年过去,阿拉善SEE已经发展为中国最大的企业家环保组织,企业家们跨越阿拉善地区,把环保公益的触角几乎延伸到所有亟需改变和保护的生态、物种以及自然教育等诸多议题和领域,环保事业也从“专注治沙”到“留住碧水蓝天”的全方位探索。

一家民间环保组织走向全国,带领一方人守护一方水土,这大概是企业家群体独有的能量。

基于阿拉善,不限于阿拉善



最开始,这群企业家只是冲着“治沙去的。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成立大会上,企业家们发表了承载责任与梦想的《阿拉善宣言》,其中称:“使之发展成为中国治理沙尘暴最重要的环境公益机构”。当时的《章程》(指该协会2004年制定的第一版)里,将机构的“使命写得明白,“围绕阿拉善地区沙尘暴治理,支持当地有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各种项目”。
在这片土地,他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紧扣荒漠植被恢复和农业节水两项生态指标,帮助当地完成产业化调整,促进当地社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善,从而达到遏制阿拉善地区荒漠化趋势的加剧。“一亿棵梭梭”和“节水小米”两大标志性环保项目就此诞生。

图片1亿棵梭梭构建生态屏障

客观来说,这个以企业家为主体的环保公益组织,会员来自全国各地,工作忙、日程紧,阿拉善当地的项目参与度便会大打折扣。但相比捐钱,这又偏偏是一个更加注重躬身力行的组织,“每年10万元、持续10年”的会费缴纳机制,可见组织对会员参与的重视。
成立第二年,阿拉善SEE便开始考虑开拓一些便于会员参与的环保项目,首先想到的,就是推动和支持中国环保公益组织的发展。
2005年,阿拉善SEE启动“SEE生态奖”,力图促进日益兴起的环保行动,推动中国民间力量参与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改善。4月22日,第一届SEE生态奖揭晓。130个项目参与申请,10万人次参与投票。

图片第一届SEE生态奖主题为“责任”,强调每个人每个组织对生态保护的责任

2007年7月28日,在阿拉善SEE年度理事大会上,投票表决通过了“基于阿拉善、不限于阿拉善”的战略调整。这意味着,阿拉善SEE环保业务从最初的荒漠化治理,向濒危物种保护、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等议题拓展,环保项目区域延展至全国各个省市。

2008年6月,面向全国的“SEE资助基金”启动,通过“SEE生态奖”和“SEE资助基金”,推动中国环保类公益项目和环保类公益机构的能力建设。
至此,阿拉善SEE的战略一步一步清晰,并提出未来的发展:继续扩大中国企业家的参与,吸取以上成功公益组织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以阿拉善生态保护为基础,从阿拉善走向全国,从机构自己做项目到支持其他环保公益组织做项目。
基金会的成立,则是一步更具前瞻视野的布局与探索。
追溯到2004年6月5日的月亮湖畔的会议现场,既是“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成立大会,也是“SEE基金会”的发起大会。成立基金会,是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转型的最重要工作之一,“注册一家全国性的公募基金会,可使协会募集大规模的社会资金,从做事为主的组织转向募资与做事相结合的组织。
2008年12月,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捐赠800万元的SEE基金会(注册名: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正式成立,愿景是“成为中国企业家支持民间环保项目最大的通道和平台”。翻译过来就是,通过SEE基金会的倡导、推动,助力中国环保公益组织成长,共同回应环境问题,助力中国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成立之初,SEE基金会作为非公募基金会,以“帮助中国民间环保组织成长,促进中国公民参与中国环保”为宗旨和使命,通过募集资金,在全国范围内对民间环保组织给予支持和培训。
第一任SEE基金会理事长、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对SEE基金会的成立寄予厚望,“民间组织往往不能持久的为社会服务,在SEE协会好的组织结构和好的秩序基础上成立SEE基金会,有进一步加强整个工作程序的意义,能够使非政府组织的工作更加完善。”
2009年8月1日,阿拉善SEE二届八次执行理事会决定,将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在阿拉善地区以外的环保公益组织的支持业务,移交到SEE基金会进行管理。
可以说,“基于阿拉善,不限于阿拉善”的战略布局,让阿拉善SEE实现了“公众参与”和“行业认知”的双赢。
图片红树林©刘毅

“1+8”的内在逻辑



随着阿拉善SEE的第一家基金会——SEE基金会的成立,尽管让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这家环保组织在走出阿拉善开展环保业务有了抓手和底气,但一个地方性环保组织要走向全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方便在各地更好地开展环保项目,阿拉善SEE开始探索在不同地区发起成立基金会,以基金会为阵地,向周围辐射扩散环保力量。 
从2008年到2023年,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及其会员联合发起8家基金会,业务领域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以及自然教育等诸多环保议题。

图片

上述基金会的成立,主要是聚拢本土企业家就地参与环保公益项目;与此同时,有赖于本土会员的活跃度,切实推动基金会更好地完成环保业务。
以第二家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MCF)为例,其标签是“中国首家民间发起的公募基金会”。彼时,深港项目中心会员借助会长王石、创始会员马蔚华等一众企业家大佬的背书,取得了政府的“大单”——2015年,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开园时,福田区政府正式将公园的管理权委托给红树林基金会,开创了国内第一个由政府投资建设、社会公益组织运营管理的城市生态公园的先河。  
再如,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是在阿拉善SEE第七任会长(时任第六届副会长)在内38位长江项目中心会员的推动下发起成立,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环保公益组织和公众等共同参与社会化保护平台,为长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2020年,国家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发布,长江项目中心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把最初的“捕鱼人”转型为“护鱼员”,得到多方认可,开创性地打造“长江渔政协助巡护制度”,并上升为国家政策,在全长江流域推行。
2014年,SEE基金会升级为公募基金会,环保业务板块逐渐清晰——以起源于阿拉善的“一亿棵梭梭”“节水小米”为起点,用“留住长江的微笑”、“任鸟飞”、“诺亚方舟”、“三江源保护”等环保项目,覆盖中国的湿地、海洋、森林等广阔的生态系统保护,守护碧水蓝天。 
2014-2024年,SEE基金会公募10年。10年实践,让阿拉善SEE成为中国环保公益事业重要的参与者、推动者,在中国环保进程中,扮演了重量级的角色。
8家基金会里,唯深圳市阿乐善公益基金会是不以环保业务为重点的基金会,在投资委员会的指导下,筹划搭建了“现金管理类产品+股票+债券+非标+量化等另类资产”有机结合的多元化资产配置体系,以多元的保值增值方式,为公益组织和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提升公益资金运用效率和收益率。

某种程度上,阿乐善公益基金会正是用企业家擅长的商业思维,为中国公益慈善组织的资产可持续发展开创示范样本,铺设一条创新的道路。

一方人守护一方水土



除了8家基金会,阿拉善SEE鼓励会员带动当地企业家,以区域为中心,在不同省份组建环保单元(在阿拉善SEE内部称之为环保项目中心)。以此方式,在全国各地开展环保活动,让环保的力量保持最小触角和最大渗透力。
2009年,阿拉善SEE第一个环保项目中心在深圳建立,时称“华南片区”,后更名为深港项目中心。巅峰时期,阿拉善SEE在全国组建的环保项目中心达到33个。
作为阿拉善SEE的环保触角和生命力所在,环保项目中心通过联合当地政府机构、环保部门以及环保公益组织的方式,基于本地生态特色,在当地开展多样性的环保项目。
天府项目中心成立于2018年,其最标杆性的环保项目,是联合四川省林草局发起的 “四川最美巡护员”项目,并且得到四川林草局的联动支持,与四川省人社厅、省总共会、共青团委合作,从巡护员职业发展出发,为“最美巡护员”赋能。
同年成立的江南项目中心则与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共同发起拯救“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项目,建立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地,并进行展览和科普。还与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浙江野鸟会联合发起“浙江飞羽课堂-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走进省内中小学开展公益宣讲。
今天回看,从发起、成立到项目推进,阿拉善SEE环保项目中心正从规模化走向成熟。从2022年开始,在第八届、第九届治理团队任期,阿拉善SEE对7家失治的环保项目中心,经多次理事会讨论表决,进行了重组与归并。
截至目前,阿拉善SEE环保项目中心26家,通过探索在当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环保项目,以及作为总部招牌项目的地方化使者,如深度参与“创绿家”“劲草同行”项目,遴选、支持当地环保公益组织,以及开展多样化的自然教育,让这家企业家公益组织的环保业务在全国衍射、裂变。

图片

最后,我们不妨看一组数据: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有基金会1579家,其中非公募基金会643家,占中国基金会总数的40%;公募基金会936家,约占全国基金会总量的60%(数据来自《2008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截至2023年底,中国境内正常运作的基金会共有9711家,其中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1061家,占总数的11.4%。近十年来,基金会数量年化增长率为10.3%。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基金会和中国公益慈善蓬勃发展的时代,中国整个公益慈善的生态处于探索和实践的时段。于一家民间环保机构而言,20年的成长路,不管是“始于阿拉善,不限于阿拉善”,还是“一方人守护一方水土”,都是在环保与公益的大主题下,把企业家的资源和能力发挥最大。20年来,为人之先,为行业做出示范,是这群企业家在环保领域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不可磨灭的使命。
撰文: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