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寇克让的中国书法通识课:学书法,如何读帖与辨帖?

图片
《中国书法通识课:书法没有秘密(修订版)》寇克让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从入门到进阶,从看懂书法到会写书法,本书从“名正而言顺”开始,讲解书法的源流、习字通规、临摹方法、碑帖及流派,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如何融会贯通、如何切磨箴规、如何选择书法器物以及历史上的书法大家和他们的书法故事。
>>内文选读:
读帖与辨帖(节选)
王羲之的《十七帖》是许多写草书的朋友喜欢的范本。前文我们说过,《十七帖》当然是登峰造极的草书杰作,学草书而不学它是草书家的遗憾。《十七帖》版本众多,有所谓唐拓本、宋拓本,但恕我孤陋寡闻,若非近几年见到公开出版的美国安思远藏本,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好拓本。我想以前有许多草书家也可能被不好的本子耽误过,甚至估计王铎、董其昌这些刻帖培养出来的大书家都未必见过这么好的拓本,傅山恐怕就更难有此眼福了。许多大名鼎鼎的作品,当我们看到拓本的时候觉得没那么了不起,就是因为本子的质量有问题。
我小时候只见过颜体字帖,后来见到别人家柳公权的《神策军碑》,简直吃了一惊。那是把一个整拓裁成若干张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纸装裱成册的,而不是规范的割裱本。但是这种方裁本的好处是不仅一行之内的上下字之间的关系和原碑一样,相邻的两行之间,也就是字的左右关系也保留了原碑的样子。
图片
柳公权的
《神策军碑》
当然,这种剪裁方式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剪裁以后的文章读不通。我想必须解释的是,我不用说到这里,刚才说整拓方裁的时候,早就有人着急了,研究碑帖的同志一定会说绝不可能,或者嘲笑我做梦。为什么?因为《神策军碑》是唐代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的碑,原石早就没有了,流传的是宋拓的孤本。那么,我小时候见过的那个帖子既然是整拓裁方的本子,大约也不会晚于宋代,这当然是稀世珍宝。但是,我想我不会记错。你可能要追问我见过的那个本子如今到哪里去了,我也不知道。我当时要懂得这个,一定受不了这样的惊吓。2010年的深秋,我在老家的省博物馆旁边的一个小店里,见到了和小时候见过的《神策军碑》一样形式的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形式一样,是说这一本也是整拓方裁,当然,这次太不足为奇了。《玄秘塔碑》至今还在西安碑林,哪朝哪代的拓本都有。而我见的这个本子虽说字口还不错,但墨色不够活,没有通透感,也少了一丝丰腴美,这年代还早得吗?显见得只是晚清的东西了。但它装帧的水平和保存完好的品相置身于假货满天飞的当代,还是足以让人心动的。事情就是这样的巧合。
好了,不管你怎样笑话我,我还是要讲另一件事情。这是仅仅时隔四五年的事,一切都追得回来。我的一个学生家,也是字画碑帖古物珍藏的世家,有一部帖子,裴休的《圭峰定慧禅师碑》。一个上午,学生全家来看望我,说是要展示一些能让我高兴的东西。当天展示的宝物之一就是《圭峰定慧禅师碑》。他们展示之前给我卖了一个关子,先不让我看见,而是让我直接对册子发表意见,再和专家意见对照。
图片
裴休的《圭峰定慧禅师碑》
但是,直至今日,我们都忘记了对照权威意见。我当天的意见是:眼前这个书品宽大、经折装、蝉翼拓的本子就是明代汲古阁的原装,除了题签残破不全,主要部分则一点残损或者修补都没有。除了字口、墨色、纸张,我正是凭借这个破签断定它是汲古阁原装。这个破签的右边残存一个长条形的纸,上面还留有三个不完整的笔画,依次是捺的尾巴、横的右端和一个“竖钩”,这就是“汲古阁”三个字的最右边部分了,这些透露着它不俗的身份。
两年之后,我在琉璃厂的一个朋友那里,见到了一套托裱过的条屏,朋友拿出来和我交流,那也是晚明的东西,当时流行临摹刻帖,而这一套正是无名款的临作《十七帖》,装裱用的明锦和《圭峰定慧禅师碑》的明锦如出一辙。所以,中国的大地上,天南海北的尤物时时让我们惊动。
在见到那本《神策军碑》之后几年,我又见到了《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当然已经是当年很流行的那个艳黄色封面的影印本了,那已经是现代印刷品,不值得一提。但是,当时我也是吓了一跳,是被黄自元的楷书吓了一跳,真没想到清代还有人把字写得这么好看。
  作者:
文:寇克让编辑:袁琭璐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