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文化拾遗:中卫蒿子面

守护黄河根脉·传承黄河文化
图片


中卫蒿子面

图片


长脖子雁 扯红线

一扯扯到中宁县

中宁的丫头子会擀面

擀得薄 切得细

提起来 一根线

下到锅里嘟噜噜转

捞到碗里赛丝线

爹一碗 妈一碗

女婿子不在留一碗


这是数百年来流传说于中卫地区的一首歌谣。



图片

蒿子面民间称为“手工长面”,2007年被确定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曾在2012 年3月,受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邀请,自治区文化厅组织派遣,蒿子面制作技艺传承人于振玲赴毛里求斯参加第八届唐人街美食文化艺术节展演,赢得了该国政界、商界、文艺界和观众的极大好评。

图片


蒿子面制作技艺独特,用料讲究,工序复杂,具有健胃清热 护肝明目、延年益寿的功效,并蕴含着“寄托情思”“祈福安康”等文化内涵。

图片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其《隆平集 •西夏传》中记载:“其民春食鼓子蔓、碱蓬子;夏食苁蓉苗、小芜(荑);秋食席鸡子、地黄叶、登厢草;冬则蓄沙葱、野韭、拒霜、灰条子、白蒿、碱松子,以为岁计。”可见,蒿籽约在宋代至西夏时就以食品添加剂的面目走进了百姓生活。起初,人们采蒿籽是为了度荒,并在充饥过程中发现其潜在优点,后逐渐将其作为一种饮食习俗沿袭下来。据载,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旃镇守宁夏时,随迁亲邻中有宫廷退役御厨,将蒿子面制作技艺传授到居所——中宁恩和镇,从此,蒿子面便在中卫地区流传开来。至今,沙坡头区、中宁县民间仍保留着制作蒿子面的传统习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日宴会、迎接宾客时,主人都以蒿子面款待。譬如,为老人祝寿时吃的蒿子面称为“长寿面”,意寓健康长寿;在新婚头一天吃的蒿子面叫“喜面”,意寓情丝不断;值孩子出生百天或满月时吃的蒿子面叫“吉利面”,意寓长命百岁;逢正月初七日吃的蒿子面叫“拉魂面”,意寓幸福长久等等。

图片


制作工艺

蒿子面主要原料是面粉、蒿面子、精盐和香油等,面粉里掺入少许当地野生植物蒿草籽研磨成的粉,和面的水中加一点当地发酵面粉时使用的碱精粉,将面和好后反复饧揉多次,擀成直径一米左右的极薄的面张,待煮面时按折扇式叠好,用刀切得细如粉丝,一般后放入开水锅里煮熟捞出,将豆腐、黄花菜等多种蔬菜切丁制作出的汤菜调入面碗里即可食用,口感爽滑劲道。


配料臊子

制作蒿子面配料的臊子,包括羊肉、豆角、豆腐、西红柿、香芹、香菇、辣椒、韭菜等。

蒿子面系纯手工制作,揉面、擀面、切面都是一件非常费体力的活,且原料搭配十分讲究,特别是蒿面的含量决定着成品的品质如何。手工蒿子面面粉、蒿面、蓬灰等原料讲究,掺配比例合理,经过和面、揉面、饧面、擀面、晾面、叠面、切面、放面等八道工序,浇汤所用的臊子也经过选、洗、切、淘、炒五道工序,再经过煮面、捞面、过面、盛面、浇臊子五道工序后,一碗香气扑鼻的蒿子面方可端上餐桌。





(注:1.特别感谢范学灵老师以及《中卫文化纵横》提供部分史料!2.图片来自宁夏旅游微博账号,视频来自网络。)



中卫俗语

图片

半夜里偷香果子——光拣着软地捏!(王泽祥 画)


图片

▌策 划:关 珩
▌文字整理:张长春 关 珩
▌编 辑:王 亭
▌责   编:张鹏航
▌审   核:姜 江
▌监 制:胡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