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钱锺书是否在“影射西南联大”?

初读《围城》是在20世纪80年代,大学时光。

这部小说几乎是与《管锥编》一起进入大学校园的。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的那批大学生,正处在如饥似渴的求知状态,囫囵吞枣是我们的读书方式。

我给钱先生写过信,谈读《管锥编》的心得。先生用潇洒的毛笔字给我回了信,令我那个“红学”男友看了艳羡不已。他说钱锺书给他们《红楼梦研究》题写刊名,字字珠玑,我却得了整篇的真迹。

钱先生说我“已大彻大悟”,并邀请我到家里去聊天,地址是三里河——后来我非常熟悉的地方。那位男友却说先生惯喜欢诙谐,叫我不要当真。

可惜我那时太书呆子气,觉得自己对《管锥编》没有写过一篇论文就信口开河,怕去了耽误先生的时间,于是错过了登门得识的机会。在《管锥编》巨大的学术身影下,当年我们诚惶诚恐。

《围城》主人公的“留学生”身份对我们是完全陌生的,读着很隔膜。

作为小说,钱锺书的《围城》写得太“略”了,感觉是写给“聪明如他的人”看的。后来,电视剧《围城》走红荧屏,尽显诙谐趣味,我重读小说,才渐入佳境。

主角方鸿渐,钱锺书给他一个难堪的出身,“假文凭”的留洋生,靠给人家“当女婿”得到学费供养。可是在后面的故事中,方鸿渐的感觉与处境却是全书最正面和正派、最能够引发读者同感和同情的。

这就是钱先生的幽默。他的正面人物并不“正面”。小说里那些正经八百的人物,却屡屡被方鸿渐嗤之以鼻,也被读者所厌弃。

方鸿渐在书中最具有“真实体温和灵魂之痛”,令读者同情。这样的设计和写法,在小说中并不常见。一般小说最令人讨厌之处,就是作者重点造就的主角人物总是被施以偏爱,成为一个平面的“优秀者”,没有多维的灵魂空间。

这是一部提炼出哲学纯度的世情小说。战火点燃之际,地方小姐还在玩东施效颦的游戏。西潮涌进,来去匆匆。全书没有一个“正人君子”,也没有一个完美淑女。那个动人的女性唐晓芙不过是个孩子,是个梦境。

小说用一种不流俗的审美趣味写成,可以说“处处带着批判的眼光”,显得新鲜夺人。可惜习惯于看故事的中国读者却很少咀嚼其深味。

关于《围城》,还有一段公案,与西南联大有关。

钱锺书1937年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又去法国巴黎大学做研究,本想攻读博士学位,但后来放弃了。1938年,钱锺书将要回国时,不少大学想聘他,最后,还是他的母校清华大学占了上风。当时竭力促成钱锺书回清华任教的,是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请钱锺书来西南联大教书的除了冯友兰,还有钱锺书的老师吴宓。

然而,钱锺书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时间却很短。1939年暑假,钱锺书去上海探亲,再也没有回西南联大。

钱锺书为何舍弃了西南联大,选择去湖南蓝田师院执教?关于这件事,坊间有两种说法:一曰钱锺书被西南联大解除聘约;二曰他自行离去。总之,钱锺书与西南联大有此不快之瓜葛。故而有人认为,《围城》中的三闾大学“没好人”,有影射和贬低西南联大之意。

《围城》是在影射西南联大吗?如今“人去楼空”,我们只来看这小说。

主角方鸿渐自身充满了矛盾,所追求的现实世界也充满了变数。经历多了人情冷暖,他对异性的要求一降再降,最后只想要一点真实的温存,不料妻子又走上“养宠物狗”的虚荣之途。

人生百态,在流徙之间,更易于表现。其中茫然、窘困、贫穷、不安宁等,是战时气氛的基调。但小说没有一处是“坐实”具体历史事件的,或者是指向某大学的。其路线、规模,与西南联大难以对应,似乎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套得进去”。

人物中写得最成功的,有“发现”旨意的,是苏文纨,一个淑女式的工于心计的女子。而且,钱锺书对这位女性是有最近距离的观察与感受的,其必有现实原型。

不如认为,小说的主旨不是写大学,而是写“婚恋之变数”与人生之辛酸。

钱锺书一生性格隐忍,不得罪人,留下的这部小说却四处见刺。里面的人物爱发文化议论,颇具春秋微词。

大约钱先生对家庭、人生和文化界的各种隐忍不发都在里面了。在钱先生这样聪明犀利的睿智者眼中,是不可能有“完美”这个词存在的。

这部小说无疑带有钱锺书的“灵魂之痛”。在钱先生身后,无论是谁,派生出“心灵鸡汤”来,都是不符合他的性格与智商水准的。

书里有一个细节,方鸿渐接收了朋友赵辛楣的书籍,里面有一本拉斯基的《共产主义论》,被同人向学校当局告密,校方遂决定“下学期只能解聘”他。

我庆幸,这个细节可以洗白钱锺书先生的“写作动机”,《围城》并不是影射西南联大的。西南联大从来没有发生过教员间告密、为一本书解聘人的事情。

于是我又回到了起点:钱先生的这部小说是写给聪明人和知音看的。

说《围城》是写“人性的两难选择”,似乎立论更从容些。从文学书写人性的泛义而言,说它有西南联大生活的痕迹,也没有冒犯这所战时大学的意思。钱锺书写到知识分子的那些心理与现象、名利的计较与人际的复杂,许多嘲讽意味,也未尝不可以延伸到西南联大?

人们对历史的态度,往往不是遗忘,就是夸张与粉饰。再看看当下种种变形的趋时的“回忆”,相较而言,钱先生的文笔一如清醒的点拨。


书籍推荐

《聆听:西南联大访谈录》与《回望:西南联大沉思录》是西南联大研究学者张曼菱女士推出的重磅新作。张曼菱女士采访了西南联大相关人物二百多位,形成了蔚为大观、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视频和文字资料。由这些珍贵资料制作的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曾在央视播出,并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图片



《聆听:西南联大访谈录》

《聆听》一书以西南联大这所战时大学诞生和坚守的历史路径为叙述中心,精选对联大师生及相关人物的独家访谈,如中国社会学学科奠基人费孝通,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两弹一星”功臣朱光亚王希季,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著名哲学史家任继愈等,描绘了西南联大学人南渡、驻湘、来昆、教学与生活到西南联大宣告结束的情状与历程,再现了战时大学波澜壮阔的历史与弦歌不辍的精神。这些珍贵的访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图片


《回望:西南联大沉思录》

《回望》一书从人物、话题、纪念、一所战时大学的“形”与“神”四个专题入手,对西南联大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如梅贻琦、闻一多、刘文典、邓稼先等进行全方位解读,对一些至今争讼纷纭的话题进行多角度阐述,并努力还原战时大学的历史现场和精神实质,对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岁月里联大师生的弦歌不辍和刚毅坚卓展开了细致挖掘和深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