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时序已霜降 木叶渐青黄

潮新闻客户端 钱江湾

图片

连着下了几天秋雨,冷空气就包邮过来,江南的杭城气温沉浮在二十度上下,这是气象上入秋的临界温度,不冷也不热,正是秋意飒爽的时候。寒露过来的这段咸淡适宜的日子,特别飞快,没承想转眼就是“霜降”了。

霜降时节并没有真的结霜了,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的温差加大了。在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意思是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树叶开始枯黄掉落;冬眠的虫蛇藏在洞中进入冬眠状态了。

图片

市井生活中,对动物的节令变化我们不大敏感,但对草木的变化却是随时可见。秋风轻吹的早上,我在朋友圈里陆续看到了甘南、川西斑斓多姿的秋色了,身边也有好几个老友喜孜孜奔着西北而去了,然而杭城的此刻却是草木青黄,清秋正在向深秋华丽转身的路上。

每天在公园里游走,最先出镜的是银杏和无患子,叶子青黄相间,飘忽于眼前,最先发黄的那一株居然掉了好多叶,这大概就是宋人诗中描写的“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的意象吧。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光,如画家手中的笔墨,不浓不淡,清丽雅致。

图片

在许多人心目中,霜降是一个几乎忽略的节气。家里烧菜的时候,明明买了喜欢吃的乌菜,想当然地以为打了霜的菜会更甜软可口些,其实这时的菜还没经霜,一如夏天的菜那样,还不如丝瓜之类落胃。所以对“口惠而实不至”的霜降多少有点失望。

霜降作为秋季最后的节气,在江南倒是是很适合展望的,它是深秋欲至而未至的前奏。古人在这时望秋,比我们观察得更细致,比如写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唐代诗人张九龄,他在《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中说,“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意思是秋日干燥,路上的雨水也少了,水落石出沙滩露出了真容,对着天空中落下的亮晶晶寒霜,趴在栏杆远望,特别有秋思飘逸之感。

图片

相比之下,我最爱读的还数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这一句是经典名句,我以前上中学时读诗走捷径,常捧着《唐宋诗词名句鉴赏辞典》看,觉得诗人对清秋向深秋转换时节的景象写得太精准了,山明水净,夜晚有霜;树叶由绿转黄,有几棵树叶已成红色,鹤立鸡群,格外显眼。直到后来通读全诗,才觉得诗的后半部分才叫绝:“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闲适之中独登高楼,四望无边的清秋,早已经入骨三分,谁说只有春色才会使人发狂呢?!

图片

霜降时节的江南秋色,还未转身进入深秋,却清朗甘冽堪可入骨!杭州全城有大大小小的公园二百多个,光主城区就有一百多个。它们就像是城市的“绿肺”,处处涵养心目。仲秋里不时可遇的淡黄暗红的林中底色,将绿影葱茏的游步道变得明艳亮丽起来,三三两两在周边高楼里的市民饭后工余来此游走休闲。以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周遭,无时不遇心动的瞬间。

连着香了半个多月的桂花,依然芳菲不歇,空气中隐约还浮动着它们的幽香。它们就藏在浓密的树荫下,有些姗姗来迟,刚露出小脑瓜子,淡黄橙红,欲绽还羞。这是今年最后一波的桂花潮。从国庆开始,杭城的市民辗转于西湖、满觉陇、天竺、孤山等地,不停地探桂、赏桂、送桂。

图片

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下了一阵雨,傍晚时分的湖畔静极了,仿佛能听见自己的心音。雨中听桂自有一种不同的情调,嫩黄的丹桂被雨水淋湿后,楚楚动人我见犹怜,不禁想起那句“冷露无声湿桂花”的古诗。我特别关注桂花树下的民国才女林徽因沉醉在桂子飘香中的情景。早上的丹桂花瓣和叶子上,还留着昨日夜雨,点点滴滴如相思泪。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空气中若有若无的馨香,连雨滴也觉得是香甜的。这是杭城秋日的味道,也是湿花犹带丽容妆的另一种风采。满树的桂花掩映着湖边的林徽因雕像,名花配才女,高洁又雅致。我想,深爱人间四月天的她,也定会爱这桂香袅袅的金秋十月吧。

图片

钱王祠里,香锁红墙,隽永绵长。一千多年前,吴越王钱镠写给他爱妻的信上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自此后人便将他纳入懂情知性的人物。老钱王喜爱花草,更深爱喜欢花草的夫人,只是忙于王事无暇顾及罢了。祠里的银桂一边绽放一边飘落,用不着在陌上就能留一身衣香了。杭城的市民很少来这里赏桂,更不用说外地游客了,这里仅有红墙边的十几棵桂花树,但我却觉得别有风味,也能出几张有意境的小片。

较之于西湖周边的赏桂经历,湘湖的桂花似乎嫩了许多,既没有文澜阁250多岁的前辈老桂,也没有少儿公园里花开成海的密集壮观,但湖道蜿蜒,阡陌纵横,图的是一个清静。一早驰车来到湘湖渔村,看一队游人在水埠游船络绎不绝,看湖心岛静如处子鸥鹭二声疑是天音,看桂子一夜倾情送出心香天地皆为陪衬。

图片

屈指算起来,尽管今年只赶上十天左右的桂子芳华,但赏桂时间之多、地景变化之频、桂子风采之异,却是以前从未体验过的。拍了许许多多的桂花照,既有人文的,也有诗意的;既有早蓓蕾,也有晚桂干。那一种酣畅淋漓,自不待言。南宋诗人刘过曾说“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保持一份草木情深,“长买桂花同载酒,年年岁岁少年游”,该是多好呀!

图片

霜降时节,最容易忽视的是那一池渐次枯老的秋荷。我最后一次去花港看枯荷,是临近霜降的周日,从小南湖一直走到小陈庄,看着一枝枝瘦骨嶙峋的枝干在秋风中颤栗。拍了许多张黄舞妃的枯荷,觉得意犹未尽,又跑到曲院风荷去看,似是与它们喃喃细语。湖中有几只野鸭,它们偏偏不信荷已走远,还在用鼻子细嗅,鹅鸭不觉秋水凉,争逐绿萍觅荷香呀。水滨不远处,一只白鹭飞落在旁边,远远看去非常洁白静美。这情景,让我不禁想起李白的诗:“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心闭且未去,独立沙洲旁。”

图片

也许是芳香吮吸得太多了吧,想暂时避开城内浓郁的闹腾,去了趟近在咫尺的富春江,且放白鹿山水间吧。沿着鹳山公园附近弯弯的小山道盘旋而上,来到一处平台的草坪上凭栏远眺,富春江一桥通南北,山色有无中,更真切地体味到古人说的“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的意境。放慢平时行色匆匆赶打卡的脚步,欢喜在日落时分或晨光熹微的时候,在每个角落里找寻清秋柔软的光影。

位于西滨江大道上的“富春山馆”,是由中国美院教授精心创作设计的组合艺术建筑群,由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三馆合璧。第一个进入了馆区,只见曲折的回廊,矗立的楼阁,蜿蜒的弧度,摇曳的芦花,热烈的栾花,与远山近水融合在一起,恍然进入了某个远避世俗的秋日山居。

图片

黄公望隐居地时隔多年再来重游,幽篁修竹夹道,潜行在绵绵绿波,金桂灿然澄黄,馨香宜人淡如菊,绿竹涛声隐似潮。正午天气热得出了汗,犹似回到夏末,但“光阴虽属夏,风露已惊秋”的古意扑面而来。

几公里的山道漫游,不必坐观光车,刚好可感受当年子久先生栖身在这世外桃源,是怎样一种出世的情怀。绿竹掩映的石质牌坊刻着一副楹联:“浑厚华滋,图成长卷垂千载;精严逸迈,论定高名冠四家。”寥寥几字,对这位元代四大家的画作藏之名山传于后世作了精炼的概括。

图片

这里地处林木葱郁的庙山坞底,周围山峦起伏,密林遮阳,抬头望天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取名小洞天,既是周边自然景观的写实形容,又是平生历尽沧桑之顿悟。秋日常登高,其实不在于山坡有多高,在于心呀!

离富阳城区不到十公里,有一个叫阳陂湖的地方,是个赏秋的好地方。在这个历史悠久的生态湿地公园,可以沉醉一份野外闲情。湖畔的一片粉黛乱子草与飞舞的芦花、拱形的石桥、清澈的湖水交融在一起,增添了几分清秋的浪漫。

图片

临平的艺尚小镇边上,粉黛乱子草比阳陂湖的规模更大,有30亩左右。很早便盛开在抖音小红书上。这是杭城最靓丽的粉黛乱子草打卡地。也许是骤然降温吓退了城内的人,也许是来得太积极了点,蒙蒙细雨的早上,闯进花海的不上十几个人。穿行在游人小径,齐腰高的红粉草一下子将人淹没在其中。尽管周边并没有几个可供搭配组合的装饰物,但赏花也赏人,当秋叶青黄的树影与粉黛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油然而生“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的感慨!

图片

静坐清秋时光的渡口,等风也等霜。总想把每一分的光阴都留住,无论是斑斓还是阴凉。愿每天简单的生活,都是自己喜欢的模样。翠绿丛中,有一二株明艳艳的红枫斜刺里穿出,光鲜亮丽,恰如春雨淋湿的娇嫩,仿佛能听见清秋它爽朗的笑声。

罗兰说:“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这个清爽宜人的清秋里,涉水赏花,登高踏秋,虽然看不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那样的意象,内心的感觉却是一种丰盈充溢的悠然自得。木叶青黄之间,从逆光处仰望,那一片片青涩与橙黄相染的光影煞是好看,它们摇曳在高高的楼房、蓝蓝的幕墙、匆匆的行人头上,无处不在,显得妩媚动人,是满屏的治愈感!只要拥有一份年轻好奇的心情,钱塘何时不是你的“水云间”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