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周敏:回到心灵的港湾

图片

图片

回到心灵的港湾

——评刘道云散文《回望资江》

文/周敏

手机上点开作者的散文《回望资江》,原滋原味的气息,隽永的笔墨,浓烈的旱烟,清新的江风扑面而来,让人读了还想读。

《回望资江》描写了资江水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由上梅开往古镇的客班轮渡的变迁史,描写了资江古朴自然的美,那江,那船,那人,是回溯过往渡船不可或缺的记忆,勾画了积淀在记忆深处温暖的生活。

资江最初的木板船,是为了生活在资江两岸的人赶路、赶圩、或上学,或是临近县市讨生计的肩客。催生了两岸的圩市,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形成了一幅韵味独具、形象生动的风俗画,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作者的心灵扎根在基层、在农村,他以一颗细腻敏感的心来观察,他温暖的文字对每一个生命都充满敬意和尊重,用接地气地表达方式,让人爱不释手。“轮渡上偶尔也会碰到穿中山装上衣口袋别着两支钢笔、手里提着黑色人造革皮包、干部模样的人。船客们一见他们,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有过一面之缘的都会掏出时尚的用塑料口袋做的烟盒包,热情地先递上一块烟纸,再掏出一撮儿烟丝,然后谦卑地说道:‘领导,来尝尝我种的烟,可有劲儿?’”我透过这样的文字似乎到了一个温馨的场面,看到了纯净美好的灵魂。

作者的笔触深入大地的血脉,他的文字情愫从远古而来,属于天空,河流和大地。他说: “我很喜欢在渡船上听老汉与过往的乡亲们闲聊,每每都是掏出自己身上的纸烟频繁地敬给他们抽,有时听故事入了迷,船到了对岸又跟回来听老汉说故事,直到天快麻黑的时候才恋恋不舍地上岸,沿着资江走15里山路回村上,点起那盏煤油灯,记录下那一路听来的故事:石麻子讨债、梅山娘娘、奉光老爷跑马圈地,在梅山地域广为流传的奇闻趣事儿。因为这些,我还有意淘了一套《宝庆府志》及新化人李义编著的《耍谈经》,深入了解资江流域的风土人情:苗瑶先民,苏甘开梅……我对这一地域的文化更感兴趣了,访众生,从大乘佛教对这一地的影响,再到被誉为梅山图腾的倒立菩萨张五郎,一个个植根于民间的鲜活感人的故事。梅山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桌上的那盏煤油灯彻夜不息。一年半的乡村生活,让我这个走出大都市的人,对农村生活有了切身的体会与认知。”他在挚爱的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内心的光亮!

作者为普通劳动者代言,更是见证乡村发展变化的亲历者。正因如此,作者的那些反映乡村生活的作品才显得更加亲切和真实,有厚重感。如《山那边的小屋》《老腊树下》《那月霜花》《苍溪妹子》《清风徐来》和《第一书记》等,这些作品都充满了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和深刻反思‌。他是从都市走到乡村,变成一个有担当的大地之子。

感谢作者清新深情的文字,阅读他的作品,把我们从庸碌的生活中打捞出来,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山青水碧,月白风清。

图片

周敏,女,湖南涟源钢铁集团退休,爱好种地,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