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开启新学年中文班,“学习中文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图片
7月4日,在马耳他桑塔露琪亚市的中国古典园林“静园”,一名男孩展示他的书法作品。
“我喜欢接触新的文化和语言,在众多语言中我选择了最难学的中文。”在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中文班上,首次接触中文的新学员舒埃雷布说道。舒埃雷布所参加的中文培训班于日前开启新学年。中国书画培训班也一同开课,为当地民众传递中国传统书画的艺术魅力。
地处地中海心脏地带的马耳他文化灿烂多元,腓尼基、古罗马、阿拉伯文明都在这里留下了历史印迹。开放包容的马耳他是欧洲最早一批与新中国展开文化合作的国家之一,漫长瑰丽的中国历史令当地民众好奇和着迷,通过中文和中国书画等文化载体,马耳他正增进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在马耳他大学孔子学院任教中文课的孙怡,主要承担本科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教学工作。在她的学生中,有3/4的学生都选择中文作为本科专业。许多学生虽然不需要修学分,但依旧特地来旁听中文课,还有学生带上自己的家长,来大学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
每个国家学习中文的方式不尽相同,孙怡认为,“中文教学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仅要教语言,还需要介绍文化”。有的当地民众会因为听了一个中国故事,而萌生了学习中文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为此,孙怡结合传统文化等主题,在授课过程中策划了冬奥会、中医等文化活动。
在北京冬奥会上,马耳他运动员珍妮丝·斯皮泰里因在比赛间隙吃豆沙包而走红网络,被网友亲切送上了“豆包小姐姐”的昵称,她之后还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段视频,内容是跟着奥运村工作人员学河南话,飙起了字正腔圆的“中不中”。根据这一热点,孙怡组织了冬奥会专题文化活动,围绕豆沙包进行相关教学,还邀请了中餐名厨指导如何制作豆沙包。
在马耳他的“中文圈”,不得不提到科斯皮夸市圣玛格丽特中学成立的“中国角”。校长阿佐帕迪爱收集中国的老照片,对中华传统文化始终热忱,2010年第一次从中国回来后,深受触动的他办起了“中国角”向学生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化,其中既有陶瓷、青铜器的悠久历史,也有高铁、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在形容“中国角”的作用时,他形象地作了比喻:“探戈需要两个人才能跳。所以我很自豪地说,‘中国角’是增进我们两国友谊的催化剂。”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阿佐帕迪2017年在圣玛格丽特中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有人说,阿佐帕迪的教学方式很特别。大多数马耳他民众对中国历史还不太熟悉,为了让他们对讲课内容更感兴趣,作为科学老师的阿佐帕迪经常从科学常识切入,介绍中国文化与汉字。比如,当在课堂上讲到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而沸水可以用来泡茶,阿佐帕迪便介绍起了中国的茶文化。他为了教好中文,总是花大量时间练习汉字。有一次,为了给学生介绍青花瓷,他提前一周就开始练习如何书写,拿着笔钻研了很多遍。
图片
2023年4月23日,在马耳他的“静园”,桑塔露琪亚市市长查梅茵·圣约翰(右)与马耳他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纪能文展示写有“中马友谊永存”的书法作品。
近年来,马耳他兴起中文热。马耳他大学中国历史讲师卡奇亚表示,学习中文在马耳他已成为一种时尚。从花甲老人到孩子,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中文。
现年66岁的马格里学习中文已有5年,算是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的老学员了。手提电脑上贴着的“活到老,学到老”几个字是马格里学习中文的最好写照。马格里说,他特别热爱中国文化,“我会一直坚持把中文学下去”。
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建成于2003年,是中国在欧洲成立最早的文化中心之一。中心经常举办书法体验等教学和文化体验活动,包括走进多所当地学校推广传统文化,为两国搭建了文化的桥梁。
中文在马耳他的受欢迎,离不开年轻人的喜爱。在马耳他大学就读汉语本科专业的伊乐雅原来并不敢开口说中文,但是进步快速的她如今已经可以唱中文歌。去年,她参加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少年“汉语桥”夏令营,不光提升了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并对幅员辽阔的中国有了全新的认识,“学习中文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伊乐雅说。
  作者:沈钦韩
文:沈钦韩图:新华社编辑:顾文俊责任编辑:刘畅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