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空投的组织与实施难度、作业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风险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除了短时间内要准备完成多具次的空投件、水面吊装等内容之外,还要受地理、天气、计划等因素的影响,一个环节衔接不好就可能阻停试验。”
“大纲要求系统落水后,在水中对冲锋艇进行解脱充气、舵机安装、打火驶离等一系列动作,而严寒天气下的海况和天气恶劣,船只根本不敢出海,更别提雇用回收用的快艇了。”
“海上回收不同于陆地靶场,陆地上轻松取下的测试设备,在海上却变得费力无比,平常轻松打的绳结、拧的螺帽、固定的锁扣等,在低温下很容易变形走样,只能一遍遍重复……”
会议室里,大家正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
2023年12月的东北呵气成冰,远海靶落海域却风浪滔天。如此环境条件下,如何确保从包伞、批挂、联试到装机、投放、回收等所有环节都安全顺畅?
此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航宇的参试人员都有些不知所措。
干,风险巨大;不干,就意味着整个鉴定节点的失守,一切都得推倒重来。每个人都心急如焚。
面对一天天减少的时间节点,试验指挥组经过慎重考虑,最终确定了“提速准备、抢抓窗口”的策略。各小组领命而动,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6件配重空投系统和两件全状态装备系统的包装批挂,这是常规条件下一周的工作量。
随着准备工作就绪,压力渐渐集中到试验现场总指挥刘清波身上。虽然带队经验丰富,但质量安全风险多项压力交织,他的拍板必须慎之又慎,不容误判。白天,他与各方对接,逐件检查准备情况;夜里,他还给自己定了两小时一醒的闹钟,只为了能够不间断地查看天气和海况信息。然而,让他睡不踏实的又岂止天气因素……投放回收过程中的载机、试件、人员,空地间所有环节的衔接,每一个技术细节,每一个管理指令,都事关试验的安全与成败。
终于,12日上午出现一个气象条件符合的窗口,但空投空域窗口时间只有6时30分至8时这个时间段,这就意味着必须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空投与回收。
空投首日,全体人员4时起来,不到5时就兵分两路赶往码头和机场。一路人马在寒风凛冽的渔船上碾冰出航,在风浪中颠簸1个多小时到达指定投放海域;另一路则前往机场装机。飞机在-20℃的停机坪冰冻了一夜,机舱内如同冰窖,脚下的寒冷刺穿鞋底。舱内空间和照明有限,戴着手套又不方便操作,而徒手触碰机舱和试件金属部分很容易被冻伤。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航宇空投试放和机载测试人员快速完成了投件登机、检查紧固与测试设备装调上电工作,确保了投试件与测试设备在极寒工况下的正常工作。
不到7时,飞机到达指定海空域。舱门在高空打开,倒灌的寒流几乎把时间“冻住”。也许是到了高空和冰海之上,因紧张而兴奋,大家反倒感受不到疲惫和担忧了。
两件配重货台顺利投下,充分展示了预案下的每一个动作与措施,好像被“完美设计”了一般,回收一切正常,试验成功。
连续几天,试验团队都是5时多在漆黑的海面疾驰,飞机在冰涌的海面上空盘旋一个小时完成三连投,每具次都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尤其是投下后的救助艇全部在海面解脱后,能够短时间自主充气、打火行进,得到了客户代表的高度评价。
然而在第3架次投第2具次时,飞机尾舱的出舱投放指示灯突然出现了故障,只能靠人工口令来完成。“投放指示灯失灵这故障真是罕见,看来飞机是被冻坏了,像你们这么天天拼命地干,我们都快吃不消了,你们看,飞机先累出毛病了吧……”机长开玩笑地说。
“海上空中协同的任务很少在冬季开展。你们这一周四次,还是大冬天的清早出任务,真是够拼的啊!”地面场站的人员也这么说。
整个试验期间,大家斗志满满、群情激昂,仅用10个工作日就完成多轮海上空投试验和解脱行进试验,实现了海况3级、海面风速极值14米/秒、海面气温-20℃条件下,多件次空投一次性成功,物伞入水全部成功脱离、舟艇快速启动的试验结果,为鉴定试验划上了完美句号。
“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在此项任务中,参试团队上演了一幕幕“速度与激情”,不仅展示了他们顽强拼搏的意志和过硬的技术实力,更展示了航宇人奋勇拼搏、不畏艰险和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
通讯员/刘灿萍、唐文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