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牵小手,“猕”链科技、“猕”链耕读——砂子塘小学与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共探猕猴桃的奥秘

为响应教育部在《中小学科学教育》提出“全面开辟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新赛道”的教育主张,10月21日,砂子塘小学2208中队同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学子前往湖南省园艺研究所,基于“劳动+科学”的教育模式,依托真实场景进行探究学习,共同开展猕”链科技、“猕”链耕读主题活动。

图片

“哪位小朋友知道猕猴桃和奇异果的关系?”“为什么说猕猴桃是在中国引入新西兰的呢?”在前往猕猴桃的种植实验基地的路上,湖南省园艺研究所专家周铁为孩子们生动有趣的地讲解了猕猴桃的历史。

图片

“老师,果树上白色的纸片是什么?果树上为什么要挂矿泉水瓶,矿泉水瓶里面是什么?”一到果园,孩子们的疑问接踵而至。周老师耐心回答道:“果树上的白色标签是树的品种,一棵树虽小但可能是科研人几百年筛选的结果。果树上的矿泉水瓶里是诱虫剂,可以诱杀害虫,防止果实被虫吃。”孩子们尝试采摘并深入了解猕猴桃的外观特征,对猕猴桃形成初步认识。

图片

在室外科学课上,周教师带领孩子们采摘观察不同品种的猕猴桃,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对比,学会区分不同品种的猕猴桃。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例,深入浅出的为在场的同学们介绍不同猕猴桃的营养价值,孩子们纷纷化身小小科学家,跟老师进一步探讨不同猕猴桃的生长所需的环境要素及其独特的生长习性。“原来猕猴桃的种类这么多啊,有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地区的…”孩子们纷纷感叹道。

图片

从探讨研究到动手操作,是从科学教育走向劳动教育的过程。为促进孩子们感受劳动之美。一场别开生面的果蔬拼盘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孩子们通过科学课上对不同品种猕猴桃价值的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这些普通的水果变成了一幅幅营养均衡且精美的“画卷”。“我的作品真好吃!” 丁兆梁带着他的作品给大家介绍道。

图片

同时,孩子们还通过分享交流、合作探讨等形式参与植物元素手串、贺卡制作,加深了对耕读教育的理解,提高了自身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此次活动依托教学科研基地,精心组织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链条“耕读教育”活动,孩子们从课堂走向自然,从单一的课本走向丰富多彩的科学劳动耕读活动。孩子们通过对猕猴桃的探索,“育”见科学之趣、劳动之美,在探究中发现“新奥秘”,在劳动中获得“真体验”,实现科学劳动素养的真发展。(通讯员 旷浩源 尹欣菲 尹欣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