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的沙县之贬与文学书写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京师大水,李纲上疏朝廷,被认为所论不当,由此被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他于是年十二月抵达沙县,次年十月下旬北归。沙县的风土民情为李纲的诗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不到一年的谪居生活中,他就创作了300多首诗歌,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既描绘了沙县的自然山水和风俗民情,又记录下自己对人生和生命的思索感悟,真实反映了北宋晚期沙县的地域风貌,也反映了贬谪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及对困境的纾解与超越。

在摹写自然山水的诗歌中,李纲把笔触更多地投向沙县的溪流与山峰。他喜爱沙县溪流平缓清澈,常与友人泛舟于沙溪之上,一同吟咏山水。因其曾任国史编修,表兄翁挺称他为“太史”,并有“梦随太史泛闽溪”之句,于是李纲改称沙溪为“太史溪”,并赋《太史溪》一诗:“平溪渌静见游鱼,十里无声若画图。但道曾经太史爱,不须污染目为愚。”

“污染”在佛学中有烦恼之意,柳宗元贬居永州时就将冉溪改名愚溪,借以排遣心中的不平。李纲虽也被贬且同样有对溪水的改名之举,但对沙溪的喜爱怜惜之情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他心中的苦恼愤懑,故而诗歌用了翻案之法,展现的是旷达超脱的情怀。此后,“太史溪”也成为沙溪别名。《沙县志》载:“太史溪即沙溪也,界邑之中而分南北,十里澄碧。宋李纲以国史编修论时政忤旨,谪监沙县酒税,日以觞咏为乐,因名‘太史溪’,犹郎官湖也。”

沙溪旁的七座山峰亦为李纲所爱,他在诗中多次赞叹七峰之美,如“七峰连秀色,万户锁晴烟”“云峰远并山峰碧,天影深摇溪影寒”。他慨叹沙县僻远,此前无人为这七座山峰取名,因此作《七峰诗》为各峰题名。李纲取名能着眼于各峰特点,如七峰中的最东峰因最先见到日出,“先得朝阳一段红,何年鸣凤集梧桐”(《朝阳峰》),因此得名“朝阳峰”。“七峰叠翠”如今是著名的沙县八景之一,各峰名沿用至今,凝翠西峰下还立有李纲雕像,足见李纲对沙县影响之深远。

李纲对沙县的人文景观也多有关注。平津阁与凝翠阁是李纲在诗中提及最多的两处赏景之地。平津阁临溪而建,既可供游人赏景,又能让贩夫走卒借地歇息,是一处极佳的观景点。在阁中近可见芳草萋萋,远能观七峰叠翠,“春入沙阳花满林,七峰倒影碧沉沉”“芳草渡头看绿树,白云飞处见青山”。如今,平津阁已不复存在;凝翠阁原为征商之所,在李纲抵沙县之时因民居着火而被殃及,燃烧殆尽,后在原址重建楼阁,李纲作《凝翠阁记》记录建阁始末,并将其命名为“凝翠阁”。此后,凝翠阁成为沙县文人官吏宴游雅集之所,李纲常与友人在此地开筵置酒、赏景酬唱,作有《与邑官会凝翠阁》《燕凝翠阁》等诗。

除亭台楼阁外,李纲也常游览,甚至长居佛寺,并留下不少诗文。他初到沙县时,因官署简陋,暂居兴国寺西小轩。后天气愈发炎热,便将兴国寺西边一间荒废的小屋重新修葺,采松枝结架,又造花囿荷池,名为“寓轩”,作《寓轩记》以抒怀抱。在文中,他认为世间一切存在皆如寄如寓,仕宦名利无非游戏而已,随遇而安、任运随缘才是人生的自然选择。李纲在遭受贬谪、壮志难酬时仍能表现出自得、安心的处世态度,正离不开沙县之贬与佛寺之居的经历。可惜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兴国寺大火,寓轩亦毁,经历多次修葺后,现存大殿及殿前两侧厢房。

在谪居沙县期间,李纲也用心观照身边事物,创作了不少咏物诗。沙县的茉莉、梅花、荔枝、竹笋、岩桂、石轮鱼、白鹭、昆虫等都是他描摹歌咏的对象,足见沙县物产丰饶。其中,又以咏日常饮食和沙县花卉的诗数量最多,且托物言情,寄意遥深。

李纲在沙县常以诗记他品尝沙县美食的感受。他称赞沙县山蕨爽脆甘美,“山蕨迩来尤脆美,一杯聊试煮坡羹”;也喜爱石轮鱼鲜美可口,“爬沙厥状虽可怪,脆美一脔亦莫加”。而要论李纲最爱的食物,应是荔枝。他不仅画荔枝图,尝试种荔枝以自足,还担心将来北归,吃不到荔枝,想制成蜜渍荔枝,又觉得这样会失去荔枝原本的风味,“欲将千颗封题去,无那三朝色味移。蜜渍仅能存典则,日干愈更失珍奇”,这般左右为难之态,足见他对沙县荔枝情有独钟。此外,他还创作了《画荔枝图》《种荔枝核有感》等多首与荔枝有关的诗作,并在《画荔枝图》中感叹“南闽荔枝名四方,非因谪官那得尝”,传达出随遇而安的乐观心态。苏轼被贬惠州时亦借食荔枝表达这种情怀,李纲钦慕苏轼,对沙县荔枝的赞美,也折射出其对苏轼道德人格和精神修养的仰慕与继承。

在这些咏物诗中,更多是对当地花卉的咏赞。李纲曾咏沙县梅花、牡丹、酴醾等花,尤其对桂花情有独钟。由李纲“沙阳满眼皆此树”之句可见桂花在当时的沙县举目皆是。他不仅作《岩桂》《岩桂长篇》等多首诗咏赞沙县桂花,还借桂花来表达自己的隐逸之思,“芳根端可伴真隐,他日移植梁溪旁”。不仅如此,李纲还常将松、桂并举,借以表达归隐山林的情怀,如《和陶渊明〈归田园〉六首》其三所云:“不如早抽身,卜此山林居。手植松与桂,青青三万株。”透露出宋代士大夫崇尚隐逸高洁的人生志趣和生命境界。而李纲晚年闲居福州的住所更是以“桂斋”为名,并植桂花两株,足见谪居沙县时的经历对李纲一生的影响之深。

贬居沙县期间,李纲几乎每逢节日都会赋诗,或是记录沙县节日民俗,或是回忆往昔节日活动。这些诗歌常通过对沙县与开封民俗差异的对比,展现沙县独特的风俗民情。沙县当地习惯将立春视为新年的开始。据《沙县志》载,立春当日,各家会插春叶、吃春饼,焚香拜天,行“接春”仪式,祈求新年丰收、国泰民安。李纲《立春日》一诗记录了当时沙县过立春的情景:“幡胜戴来聊应节,鼓箫鸣处已祈田……生菜春盘谁与送?玉人纤手自婵娟。”可见除了县志中所载习俗外,沙县人过立春还会戴幡胜、馈春盘。

元宵节时,沙县熙熙攘攘,张灯结彩,《上元日二首》其二中的“竞将灯火簇溪楼”“田夫野妇盈衢巷”等句就为我们呈现了一派安乐祥和的节日景象。但沙县的节日也并非都如此热闹,清明与寒食就是例外。《清明日》中,李纲回忆曾经在开封过清明节,人们会取新火、煮香糜、熬白饧、踏青和放风筝,习俗可谓丰富多彩,但是“沙阳寂寞都无此”。《沙县志》载当地清明节习俗仅“古时祭墓”四字,李纲客寓于此,因此觉得沙县清明寂寞冷落,也是理所应当。而且沙县只过清明而不重寒食,因此到了寒食节,李纲称“遇寒食如不知,盖闽人亦不甚重其节也”。

李纲还常在节日诗中抒发自己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刚到沙县不久便是除夕,独在异乡的李纲心中孤寂愁苦,只能借酒消愁,“强倾浊酒慰愁独,坐对寒灯犹寂寥”。上巳日是娱怀骋情的民俗节日,在沙县,此日箫鼓喧腾、灯火辉煌,但李纲面对这热闹纷呈的景象却道:“闽山放逐家何在?帝里风光乐自如。佳节只添迁客恨,宽恩何日赋归欤?”不过,李纲的节日诗并非一味抒发孤独寂寞之情,而是通过对生命的思索实现了内心对苦难的超越。在《中秋望月次玉局翁韵二首》这首追和苏轼的诗歌中,李纲以东坡为榜样,以“得丧何足道,譬犹阴与晴”,即得失荣辱不萦于心的态度看待自己的贬谪经历;以“节义太山重,富贵鸿毛轻”,即儒者重义轻利的道德操守坚守内心,最后以“我心与明月,照见万古情”道出自己内心已达纯净超然的境界。

宣和初,沙县名人辈出,如以“直谏”闻名的陈瓘,为人刚正、关心民瘼的邓肃,家学深厚、仗义执言的陈渊,少年成名、文采斐然的罗畸等。李纲谪居沙县时,与他们多有往来,或是泛舟游园,或是宴乐雅集,留下了大量酬唱赠答之作。而其中与李纲唱和最多的应是邓肃。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二月,李纲与邓肃相识,赞其“俊美而力学”,引为忘年交。此后,二人交往频繁,他们同游邓密园,共乘泛碧斋,寒翠亭赋诗,凝翠阁观月。邓肃居乡丁父忧,李纲作《书邓南夫祭文后》悼念其父。邓肃念李纲独在异乡,内心孤寂,多次赠花宽慰他,“栟榈也是可怜人,每送梁溪慰愁寂”。收到花后,李纲也会作诗谢邓肃赠花之谊,“赠吾意厚诚难忘”。

除了文人士子之外,李纲也与佛门多有来往。比如宣和二年,李纲围绕“丹霞”作诗16首,皆是唱和、赠送丹霞宗本禅师之作。丹霞宗本也是邵武人,与罗畸、邓肃等人多有来往,交往酬唱之作颇多,李纲也对他们的诗作多有唱和,如《次韵罗修撰赠丹霞三首》《次韵志宏赠丹霞师》等。

李纲的沙县文学作品还有一个重要价值,那就是他有相当数量的诗作形象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沙县发生的各种事情,从文学层面弥补了县志记载的缺失,具备“诗史”性质。比如《抵沙阳之夕民居延火》就记录了宣和元年(1119年)李纲到沙县的当日,民居起火险些点燃官署的事情。宣和二年夏,沙县酷暑,焦金流石,久旱不雨,李纲作《苦热行》记当时情状:“飞鸢跕跕草木愁,疑在炉冶遭蒸烰。六龙中天停厥辀,火云突兀烧高邱。”他在诗中还忧心农事与百姓,希望能求来风露为民解忧,表现出同杜甫一样忧国忧民的情怀。此外,沙县造泛碧斋、建凝翠阁、修寒翠亭等事,皆在李诗中有所记录,而且他常写诗序交代作诗缘由,使事件记录更为清楚翔实。

李纲贬居沙县虽不满一年,但诗文创作却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李纲为避贼寇离开泰宁,途经沙县。他再题寓轩,游凝翠阁,过罗畸故居。虽旧友多已不在沙县,但是见屋宇如故,李纲感慨颇多,又赋诗四首记此次故地重游。李纲一生两至沙县,居留总时间不过一年,但这段经历对他而言可谓镂骨铭心。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