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北者”南移:到杭州淘金,进良渚文化村修心

全文11125字,阅读约需32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良渚文化村位于杭州西北面,距离市中心约20公里,拥有25座山、5个湖泊、1条河流,环境优美。

02社区发展经历了八次移民浪潮,如今已成为一座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聚集地。

03由于城市化浪潮,许多原住民和外来人口涌入良渚文化村,形成了多元化的社区结构。

04万科房产在良渚文化村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规划到建设,都体现了其“好房子、好服务、好邻居”的理念。

05良渚文化村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和价值观,成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新名片。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嗅态

写榜样的商业故事,做榜样的商业研究

图片


作者 | 石灿
头图 | 新片场素材

2024年夏天,我在杭州良渚文化村拜访了知识博主“姜Dora”。

七年前,她孤身一人前往北京拼搏奋斗,人生地不熟,一无所有。其后,因从事内容创作,结识不少朋友,离开北京来到良渚文化村,朋友们向她赠送捧花,她极为喜悦。

我曾以为,她选择良渚文化村作为生活与工作之地,是个特例,但经过一番调研,与她有着类似选择的人,已然形成一种独特的人口迁移现象。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来自小城镇,凭借学业前往国内外的大城市求学,毕业后进入一家知识产权型公司工作,勤勤恳恳地在岗位上卖力,用高KPI成绩向职场里的评价体系证明自身价值。然而,在工作中遭遇形形色色的职场困境。虽赚取了财富,却损伤了身体与心灵。转折点出现在自身身体出现某些病理问题之时,他们摒弃对外界评价的执着,开始将注意力聚焦于自我内在世界,舍弃对组织的迷恋,逐步构建起属于自身的评价体系和个体资产,将自己视作“一人公司”加以培育。


远离 “不良之人、糟糕之事、恶劣之地”,良渚文化村成为他们的栖息之所。


进入良渚文化村后,整个场域给人的感觉极为不同。道路并非笔直高效,而是蜿蜒曲折,依傍山势而行。乔木高耸挺立,树荫遮天蔽日。佛教寺庙、基督教教堂、国学古道书院、文化艺术中心......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的设施完美融合,独具特色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于这片土地之上。

在大都市生活的人,基本围绕商业区、写字楼、交通线、中央商务区以及政府部门办公楼运转。这些区域被隐喻性地指向“金钱”与“权力”。然而,在良渚文化村,人们更多地围绕“信仰”而居。信仰强调人心向内求索,自身本性自足,自得其乐。良渚文化村有着一套自成一派、运转自如的系统,一道若即若离的“结界”将文化村与外界区分开来。

我试图探寻文化村与外界的核心区别,最终,我将决定性因素描述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性选择”。既然是创造性,必然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中心集权式的环境难以包容这种创造性,唯有去中心化的多元环境,方能容纳、吸收、改造、培育并融合“具有破坏力的创造性”。

它既涵盖思想,更包括行动。


“脱北者”的良渚福地


Dora的成名机会伴随第一个爆款视频而来。2021年8月8日,Dora用第一条视频讲述自己考研失败的第一年如何度过、总结普通二本的两条逆袭之路、职业上的公司选择……告诫年轻人要“放下学历自卑”。

几天后,视频播放量在B站超过10万,上海的媒体发采访邀约,综艺节目《奇葩说》导演发来海选邀请,B站官方运营联系到她。经过2023年发展,“姜Dora在此”账号在B站、抖音、小红书等主要平台的粉丝已超过200万,Dora越发看到自身精力的有限性,她招聘编导、商务和剪辑师,期望从超级个体演变为团队化作战。

三十岁成为她思考人生下一站的契机。北京的工作气氛让她感到厌倦,身体状况不佳,心态滑向绝望的边缘。在绝对的事业与绝对的身体面前,她选择后者。

实际上,如果要实现“姜Dora在此”账号的整体上升,北京的新媒体创业环境已经不再适应她的需要,房租成本高,通勤难度大,人员成本更高。如果想要搭建一个4~6人的团队,北京和杭州的经营成本,一年相差30万。

她做了一次塔罗牌测算,选择脱离北京,选择杭州。

图片
Dora的工作照 受访者提供

“姜Dora在此”团队在良渚文化村一小区办公。小区深得Dora的喜爱,绿树成荫,工作疲倦了,只要从座位上一抬头,就可以透过窗户看到绿植。附近有春漫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玉鸟集、良渚未来之光小滕街等公共场所,为她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她所在的小区于2019年6月后分批交付,万科精装修房,自带中央空调、实木地板,房屋品质较高。租赁价格从3000元~6000元不等,因房屋面积、户型、装修程度、楼层等因素而异。

如此环境,很符合Dora对居所的期待。

良渚文化村是别人推荐给她的。这里已经容纳了许多与她类似的新媒体创业者,他们分为小红书派、B站派、抖音派、视频号派,以及全能派。刚起步的创作者多以小红书为内容阵地,图片+文字的产品类型容易上手;已经发展起来的创作者,以视频创作为主,他们的影响力更大。

Dora居住的小区有不少新媒体创业者,脱离北京抵达良渚,偶尔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工作经验和生活感悟。他们的流动延续了以交个朋友、无忧传媒为代表的北京电商企业南移的浪潮,表现为更加轻量的数字创意型内容作者,老师好我叫何同学、毕导等创作者是其中的大拿。

良渚本地社群“自由良渚”负责人荷妮告诉我,很多邻居都来自北京、上海和成都,有人开玩笑说自己是“脱北者”“脱帝魔”,也就是脱离北京和上海生活的人,“脱北者”尤其多。

图片
荷妮每个月都会在良渚文化村组织线下活动  图源受访者

2020年至2023年,国内出现过一次内容电商产业“南移北上”的人口迁移潮流,终点城市是杭州,始发城市是北京和广州。许多“脱北者”就是在该时期进入的良渚文化村。

荷妮也是一位“脱北者”。2015年到2018年在北京的创投公司做FA的工作,回到杭州,进入一家阿里系公司。

互联网行业逐渐进入存量阶段,内部竞争升级,行业状态差。她所在的公司压力增大,内部裁员行为不断刺激着她的神经。2023年,“我极度焦虑,轻微抑郁,重度失眠,没安全感,觉得未来一片渺茫,生活无趣,孤单。”

她是良渚本地人,回到良渚,认识许多自由职业者,“接触这些朋友后,觉得他们状态好,我也学习起自媒体技能。”她在小红书发布了一条关于良渚文化村自由职业者现状的文章,火了。她在小红书拉群,普通人和大博主都在群里。但大家觉得在小红书聊天不习惯,就转到了微信里。这就是“自由良渚”的由来。

现在,“自由良渚”已经成为良渚本地年轻人中较为知名的社群品牌。荷妮一个月办2~3场沙龙,每场都能聚集许多年轻人参加。他们之中,小红书博主偏多,也有很多设计师、电商/服装类目创业者、摄影师、知识付费从业者,“他们都比较自由、松弛、有创造力。”

荷妮已经是半自由半创业状态。她还在一家高端抗衰机构工作,同时在组建市场团队,每周在良渚和钱江新城两地往返,在闹市区感受繁华与忙碌,在静谧区体会闲暇与心安。

据了解,许多良渚博主的客户也在杭州市区,无形中形成了“到杭州淘金,进良渚文化村修心”的独特城市人文流动景观。


“八次”移民潮


良渚文化村首次大规模出现在“脱北者”面前,是在2023年。当年5月19日,玉鸟集在良渚文化村开业,占地10.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原先的商业体被拆除,新的建筑体开业即火爆。

“玉鸟集开放后,大家有了更宽阔的交流的公共场所,一出门聚在一起才发现,很多知名博主也在村里。”荷妮告诉我,小红书算法成了良渚文化村变火的另一个助推器。

她发布的内容只要跟良渚文化村或者良渚自由职业者有关,就有较大曝光机会,本地居民和杭州以外的人都能看到。一些原本只发其他内容的博主,发现良渚有流量后,开始分享在村里的生活点滴。

图片
玉鸟集内的街道巷子  图源存在建筑

良渚文化村的邻居文化很浓厚,相互串门是常事儿,但仅限于私人空间;而玉鸟集把他们吸引到更开放的公共空间,陌生人到访也有了新的落脚点。不过,老村民也有对玉鸟集不满意的地方,比如交通拥堵、人群过多、店铺价格偏高等等,都与他们曾经熟悉的居住环境不太一样。

在良渚文化村16年村民、社区公益基金会创始人沈老板看来,这种空间能容纳各种层次结构的人,正是良渚文化村伟大的地方之一。玉鸟集的开业,让年轻人在咖啡馆聚集、社交、举办活动,为社区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良渚文化村,历经悠悠二十余载,历经过大约八次移民浪潮。

2003年,最早的开拓者为良渚本土居民。他们在那古老的遗址周边,过着质朴的生活。即便面临拆迁的风暴,仍有众多人士毅然选择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

2005年,浙江南都房产精心谋划的良渚文化村,以“心灵归属在乡村”“一个正在生长的小镇”的地产理念拉开帷幕,以浙江卫视、杭州日报、都市快报等媒体机构从业人员为代表的文化人群体,纷纷被这片土地的魅力所折服,在此购置房产用于第二居所。他们为社区带来了早期那浓郁醇厚的人文气息。

2006年,住建部等九部委联合制定了《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该政策规定:自2006年6月1日起,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

它俗称为“90/70”政策,旨在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小户型住房的供应,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也正是这一年,万科并购南都,良渚文化村也成为万科集团规模最大的项目,没有之一。2007年,万科房产开发逐步深入,白鹭郡南等小户型房产设计,让许多刚需白领得以在良渚安居乐业,一个崭新的社区阶层就此悄然形成。

2009年,随着杭州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升温,温州炒房团的热钱涌入杭州房地产行业,炒房团似汹涌的潮水,迅速入驻当时是“价值低洼”的良渚。他们带来了一场炽热的投资热潮,房价如火箭般蹿升。

沈老板说:“当时很多温州人来良渚文化村买房,是一排一排的买。”

图片
良渚文化村16年村民、社区公益基金会创始人沈老板  图源公众号“小镇沈老板”

众多人的购房之举,犹如有力的推手,推动了开发商决心在社区商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幼儿园、学校、医院、商业街、公交等设施相继落成,良渚文化村从远郊“第二居所”逐步华丽转身,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综合体。

2000年,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崛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阿里巴巴迅猛发展,文化村也盛着这个时期建设出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改善型大户型住宅。文化村与阿里园区那恰到好处的适度距离,使其成为阿里员工和家属的重要选择之地。根据沈老板的文章显示,文化村的1万多户居民中,有2000户与阿里有关。

与此同时,文化村也进入黄金开发期,大量建筑师和名人频繁来访,物质建筑兴起之后,精神殿堂拔地而起,“好房子、好服务、好邻居”的“三好”理念逐渐生根发芽。

2016年夏天,日本知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大屋顶落成;2019年,良渚遗址成功申办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在2021年正式启用,越来越多的年轻文化人、艺术家选择定居于此。云谷小镇、西湖大学、云谷学校的老师们,也将良渚作为他们温馨的生活基地。文化村从单纯的居住区,逐步演变为一座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聚集地。

时间行至2023年,远程工作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如汹涌浪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数字游民”。他们从事创意创造型工作,职业角色为代码工程师、数字内容创作者、剪辑师、自媒体达人等等。低租金和优美的环境成为他们的首选。

他们与在2012年起步时的内容创作者相比,工作模式上已经出现本质的区别,不再依靠强大的生产组织带来安全感,而是通过灵活生产的协作模式,把更多数字资产集中在个人IP之中。

最新一拨人是良渚土著。2019年良渚文化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随之而来的是政府一系列的基建投入,原住民们因土地拆迁和申遗带来的全世界游客目的地而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开始如归巢的鸟儿般回归家乡。近期,良渚君澜酒店资产开发商万科也转让给当地企业主,“良渚论坛”即将召开,这片土地犹如充满无限可能的宝藏之地,充满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良渚文化村的八波移民潮,与杭州这座城市的产业、经济、人口、文化不断交织,良渚文化村这片神奇的土地也在接纳和包容着不同的社会群体。

“一个好的社区自然会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他将不再需要中心化的有人在运营,去中心化才是社区在每个历史周期都能保持繁荣活力的底层逻辑。”沈老板说。


顶层设计


网上有人说,国内的年轻人迁徙路线是:北方尽头是南方,北京尽头是上海,上海尽头是云南,东北尽头是海南,社畜齐聚在杭州,杭州尽头是良渚。

那么,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良渚,是如何形成的呢?

良渚文化村位于杭州西北面,距离市中心约20公里,东南是良渚港,西北有大雄山,北面是良渚遗址保护区,25座山、5个湖泊、1条河流绵延分布,白鹭齐飞,田园纵横,是一块依山傍水的文脉之地。

2000年10月,在首届杭州西湖博览会上,浙江杭州南都房产与余杭区签订良渚文化村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0000亩,其中,5000亩为建设用地,5000亩为原生态的自然山林。

开发过程并没有预想中顺利,时代洪流将这片土地引入更宏大的一次历史探索之中。次年3月,萧山、余杭“撤市设区”并入杭州市;4月,杭州为应对新的行政规划格局,从宏观层面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也就是《杭州城市总体规划 (2001—2020年)》。

规划有两条重要准则。它把杭州的城市结构定位为“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通力协作希冀最终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城市格局。

良渚文化村刚好处于“北秀”的核心地带。

“秀”体现了秀丽、优美、出众的特质。杭州北部地区拥有京杭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等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北部地区的发展注重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打造具有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的特色区域。

宏观政策制定者希望该地区在城市建设方面,注重与自然景观的融合,营造出优美的城市环境;发展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产业,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图片
2001年,作家余华、余秋雨曾被聘为良渚文化村项目文化顾问

此举不仅是杭州自身的命运设定,还为了回应一个更为深刻的全球时代课题:现代城市与现代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生存关系?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名叫埃比尼泽·霍华德的英国年轻人,到美国打拼多年后,提出田园城市理论,以应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大都市的弊端,用积极的社会改革行为,倡导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遗憾的是,埃比尼泽·霍华德在英国建立的两座田园城市均以失败告终。大洋彼岸的城市化进程中,规划学者简·雅各布斯也写出了《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这样对于“功能型城市主义”批判的书籍。多年以后,中国面临相似的工业主义城市化困境,两条原本无缘的线,在良渚文化村交汇。

21世纪初,国内没有可参考的房产案例,南都房产只能一步一步地来,先做总体规划,再做控制性详规,后做修建性详规。

2000年,时任南都房产总建筑师丁洸,在中国建筑创作小组年会上遇到CIVITAS建筑事务所的人。该事务所是一家总部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知名城市设计事务所,擅长做城市和区域间的宏观规划,强调生态敏感性、环境的协调性以及场所的独特性,注重公共空间和景观的设计。

丁洸曾在温哥华的丘陵地貌地带,参观过他们设计的项目,便邀请他们到良渚文化村做规划设计。

如此一来,CIVITAS总裁及创始人约瑟夫·胡达带着团队在杭州待了三周,业主和政府部门提供了详实的地图,安排了关于良渚文明的学术研讨会。实地勘察的过程也是理解土地的过程。约瑟夫·胡达登上良渚文化村的每一座山头,看到美丽的乡间小路旁清晰分布着村落民宅,“这块土地宁静与美丽的特质显得尤为真实”。

事后,约瑟夫·胡达亲手绘制了良渚文化村的总体规划图。

规划图上的房屋隐藏在茂密的树林之中,整个村落能容纳3~5万人,每栋房子之间相隔距离很短,步行几分钟就能到达。这恰恰是约瑟夫·胡达所遵循的原则:以山地的尺度建造城市,以人性的尺度设计建筑。

最终确定主导原则有八项:

·保留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精粹
·各村落好似一串“珠链”,行程紧凑且串联的序列
·“绿色手指”从山林延伸至河滨
·建成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
·有序的道路及不行连接
·相连的开放空间及娱乐设施融入村落
·将旅游活动融入村落
·将文化与艺术融入村落

从概念性总体规划到细节概念设计,经历四年,CIVITAS团队规划了8个规模适度的主题村落,尽管每个住区的密度、尺度、功能都不完全一致,但均旨在把良渚文化村打造为现代中式理念下的乌托邦社区。


南都时代过渡到万科时代


踏着2004年冬天的寒意,一名叫沈毅晗的浙江小镇青年横跨北半球,从英国留学回到杭州,希冀谋求一份体面安定的工作。

他出生在杭州西湖边,成长在千岛湖畔,大学离开杭州前往苏州学环境工程,后转道英国学习项目管理,硕士论文写的是《生态城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当时,杭州能够接受海归的外企寥寥,房地产行业如火如荼,他一头扎进了房地产行业,进入本地一家房地产公司担任营销策划。

2006年8月6日,一则消息打破了杭州城的宁静。万科斥资17.65亿元控股浙江南都房产南都房产正式更名为“万科南都”。

其实,万科进军杭州的信号,早在2005年3月第一次对南都房产注资并购时,就已经释放出。最后一次并购发生在2007年3月,杭州南都房产从此从地产界消失,品牌在物业和电源行业得以延续。

万科集团作为外来的地产大鳄,结束了杭州房产行业的封闭时代,全面开启大开放时期。

那时,杭州的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大。万科希望通过进入杭州市场,来扩大自己的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并且,长三角地区是万科重要的战略部署地。上海、杭州等城市在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进入杭州市场可以进一步完善万科在长三角地区的布局,增强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007年,沈毅晗和同事第一次到良渚文化村“踩盘”,是以购房者的名义坐着看房车抵达的。那时起,他开始关注良渚文化村项目,被南都房产编撰的《走进中国良渚文化村》《良渚理想》两本书吸引,格外认同“世界人居典范”的理念,那与英国的田园生活相仿。


同年,沈毅晗前后脚做了两件关键的人生决定:第一是买了良渚文化村白鹭郡东的房子,正式成为“村民”。第二是入职了杭州万科。

“那时候房子很便宜,大概3800一平米,一套房子50万左右,首付10万就可以,两成首付,还在试用期,我就买了良渚。”沈毅晗说。

图片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文化村单元详细规划(草案)图源余杭区官网,发布时间2024-03-15

没过多久,万科发布“青年置业计划”,联合杭州的几个项目联动打折,引起一次销售风波。

2008年,房地产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杭州房产销售持续走低。上半年,杭州住房公积金贷款发放户数和金额同比大幅下降,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二手房的成交套数也同比下降明显。在此背景下,万科为了促进房产销售、回笼资金,决定在杭州推出优惠活动。

2008年9月3日,杭州万科以万客会十周年及中秋节的名义,推出“青年置业计划”。其旗下的白鹭郡东、白鹭郡南、魅力之城、逸品阁四个项目参与活动,推出220多套特价房源,打折力度为8至8.5折左右,最低折扣达到7.5折。

活动第一天,截至下午3点,这四个项目已认购105套房源;第二天,万科追加魅力之城和白鹭郡南共220套低价房源加入“青年置业计划”,再次被认购112套。短短三天,万科吸引了近500位购房者。

这一降价促销活动在招来众多购房者的同时,也引发了前期购房者的不满。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差价,拉起横幅,甚至把万科的售楼处办公室都围堵打砸,要求退房或赔偿差价损失。

图片
图源新华网

万科坚持契约原则立场,拒绝对老业主在个人层面进行退房或补偿。万科称,会通过改善社区居住氛围,来提升楼盘的吸引力和社区的价值弥补老业主,以达到客户与万科二者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作为“青年置业计划”的一部分,良渚文化村的客户关系跌至冰点,甚至万科都已经把良渚文化村改名成了“良渚万科城”。在维权过程中,业主们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群体意识逐渐觉醒。这为后来良渚文化村业主成立顾问团、积极参与社区共建、成立基金会等活动奠定了基础。

万科的降价行为,也引发了当地同行的不满,第一个跳出来跟万科叫板的就是绿城的老板宋卫平。他跟媒体大骂万科“带头降价,没有大哥风范”“绿城项目经理要是造出万科一样的房子,跳楼跳N次!”

危急时刻,2008年12月,万科总部把时任上海区域副总经理周俊庭调到杭州担任杭州公司总经理。他是1994年加入万科的“两朝元老”,也是万科内部处理危机的高手,经过一番博弈,成功稳定住万科杭州的发展。

时运流转,周俊庭治理下的良渚文化村,迎来重大转折。


社区基因


在南都房产开发的初始阶段,良渚文化村所处位置较为偏远,基础生活配套设施匮乏。房子销售之后,人们难以入住,基本呈现为一个田园牧村式的旅居项目,发展模式难以持续维系。

鉴于此,便确立了 “第二居所” 的定位。

周俊庭在担任万科杭州负责人之后,向良渚文化村的营销部门下达了两道行政指令。

其一,全面上调价格。每平方米的销售价格提升至8000元以上,随后,价格再度上涨至 9000 元以上。出人意料的是,购买者数量逐渐增多,“众人开始认识到,客户不选择良渚文化村绝非价格层面的问题。”

其二,严禁销售员提及“第二居所”,坚决打造“第一居所”。沈毅晗在其著作中写道:“是否作为第一居所,实际上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倘若不按照第一居所的标准去构建配套设施,那么客户永远也不会入住,也就更无法支撑这些配套设施的运营。”

当时,良渚文化村拥有4000套房屋,已售出2000套,库存2000套难以销售。于是,万科围绕“第一居所”展开行动,致力于在2009年5月1日前达成“两个 1000 套”的目标:实现 1000 套入住,销售 1000 套。

此行动被称为“0951 行动”,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于: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依据居民的需求制定行动策略与操作路径。

2010年1月,周俊庭与良渚文化村的部分业主进行交流,对业主提出的配套设施、学校开学、医疗服务、公共交通等问题予以回应。他表示,即便面临较大风险,也要率先完善配套设施,同意发布配套时间表,还提出配置环保小型出租车、建设妇婴保健院等构想。为了营造新的居所氛围,万科系统性地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引进便利商店品牌、开办村民食堂、签约安吉路实验学校、建设亲子农场、完善酒店配备等等。

随着房地产行业在2010年逐渐回暖复苏,市场状况有所改善,购房者的关注点逐渐从对“万科降价事件”的关注转移至新的购房机遇上。

沈毅晗真正被派到良渚文化村的管理工作是在2009年。他成为周俊庭的业务秘书。2011年的某一天,老周在一场会议结束后,突然告知沈毅晗,让他去管理良渚文化村。

“我经过一夜的思考,当时觉得太突然了,当时完全没有想到会然我接艾飞的班去管良渚。”但最终,沈毅晗还是应允了,后来便成为村民口中的“沈老板”。

当时,良渚文化村交通不便,由三轮车负责接送居民出入社区,司机为当地的原住民,月工资大约为2000元。沈毅晗上任的第一天,就遭遇了良渚文化村十几个三轮车司机的罢工静坐事件。司机认为工资过低。沈毅晗与司机代表进行沟通,最终工资上涨了100多元,“他们十分开心”。

但他意识到,他要管理的是一个300人的运营团队,良渚文化村有1万5千多户家庭,总人口在3万至5万之间,文化村的管理与普通商业小区不同,更像是管理一个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商业服务。

面对如此庞大的商业人文综合体,在关键转型期,“城市公司总经理下沉决策文化村项目建设的机制”成为周俊庭的一种策略选择。不过,他做事具有很强的价值观导向,例如,“不给别人添麻烦”“要先出善手,要先考虑自己存在哪些问题”,等等。

周俊庭是地道的上海人,自幼受海派文化的熏陶,养成了温良恭俭、细致入微的性格,“邻居之间不争吵”的印象深深地刻在他的骨子里。在某个深夜,沈毅晗和周俊庭在办公室筹备集团半年度述职报告。周俊庭结合良渚的实践经验,提炼出“好房子、好服务、好邻居”的管理理念,直接指向“住宅、物业、邻里”三个社区的核心构成要素,深刻影响至今。

2007年冬天,一篇名为《竹径茶语村志》的文章在社区论坛发表,引发了广泛热议,以海老大、王群力为代表的业主中的意见领袖向万科提议制定一份“良渚宪法”,经过商议,改为“村民公约”。后来,万科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一同梳理论坛中的业主建议,召开业主座谈会,经过多轮沟通,拟定出一份包含32条约的草案,经过筛选斟酌,缩减为26条。

图片
图源杭州网

现实中的事情进展远比想象中更为缓慢。2010年中旬,受王石关注环境保护议题的影响,万科杭州团队曾经前往中国台湾台北市学习社区管理经验,也曾引领杭州媒体一起考察。沈毅晗说,“我们学习了社区营造、垃圾分类、社区文化的建设,以及自发的社区义工参与管理。”

9月底,万科杭州着手推动良渚文化村的《村民公约》。万科投入大量人力,通过电话、邮件和信件等方式征求意见,对4000多户业主中的3931户进行调研,超过90%的业主表达了自己的意见。2010年底,万科组织“村民公约发布会”,专门成立“村民公约办公室”。2011年2月27日,良渚文化村《村民公约》正式对外发布,共26条,刻在一块锈板上,立于玉鸟广场入口。

而周俊庭最为绝妙的一笔是,他在修改村民公约序言的时候,写上了“众村民携万科制定”,把《村民公约》的起草、制定的“功劳”给了“村民”。村民与开发商一起组织参与、自我管理以及推动制定《村民公约》的过程,孕育发展出了文化村“村民参与”和“去中心化”的理念、氛围和文化。

从管理主体来看,良渚文化村既不是单一由开发商管理,也不是单纯由街道居委会管辖,而是政府(居委会)、商业机构(开发商)和居民自发(基金会等)在多方参与的管理主体,而三者也形成了一种稳定、互补的结构。

良渚文化村社区公益基金会于2018年4月25日成立,由南都公益、阿里公益和20位村民共同发起,是“村民自发”“去中心化”“补位社区治理”逻辑催生的产物。沈毅晗作为基金会的发起人和第二届理事长,与秘书处团队一道,6年来开展了40多个公益项目,将《村民公约》作为核心的社区文化和价值观持续推动和维护。

“共建参与、人人公益的机制是保护和落实更多村民参与社区的机制,我们基金会也是因这个机制而成立。”他说,“家门口的事情大家共同商议和参与,并形成一种自我管理的机制,这样的方式是社会管理成本最低、最为稳定的社会动员和组织方式。”


伟大成就与强势文化


1936年夏,良渚青年施昕更时年24岁,于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从事地质矿产相关工作。彼时,他突然受命前往杭州古荡老和山,与其他单位协同对古荡遗址予以挖掘。在挖掘进程中,施昕更惊觉一些石器,与他在故乡良渚镇所见石器极为相似。

次日,他便返回良渚,致力于探寻新石器时代遗址之线索。11月3日,在良渚镇附近棋盘坟的干涸池底,施昕更偶然发现了一两片“黑色有光的陶片”。

施昕更如获至宝,怀着激动与敬畏之心,将陶片小心翼翼地带回了杭州。在获得馆里的同意后,施昕更主持了对良渚遗址的正式田野考古发掘。过程中,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资料不断涌现。从科学发掘的角度而言,他们确认了良渚一带存在着远古文化遗存。

1937年春,施昕更满怀激情与使命感,写就了5万余字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制图100余幅。

图片
书稿封面  图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然而,考古报告尚未印刷,杭州就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施昕更带着报告手稿一路南迁,直到1938年报告才在上海问世。令人惋惜的是,1939年5月,施昕更病逝于瑞安医院,年仅28岁。

1959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将良渚遗址为代表的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从此,“良渚文化”逐步蔓延四方。

时光流转,挖掘来到遗址群考古阶段。1973年,考古工作者顶着烈日,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依然在土地上仔细搜寻。当确认草鞋山M198中琮璧钺等玉器与良渚文化陶器共存时,他们眼中闪烁着泪光,那是一种历经艰辛后的喜悦与感动。

1986年,反山遗址的发掘现场,紧张而充满期待的气氛弥漫在空中。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每一次呼吸都似乎带着紧张。经100多个日夜紧张发掘,良渚大墓现身,他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每一件文物,如同呵护着珍贵的宝贝。玉琮王和玉钺王上完整的神徽形象,让人感受到了良渚文化的神秘与深邃。

1992年6月,良渚最大的单体遗址莫角山被发现,有沙土夯筑广场等,挖掘人员分析后不经一叹:权力中心。

2006年,考古队进入杭州余杭区瓶窑葡萄畈遗址试掘,发现古河道和高地底部石块及黄土堆积。经一年多努力,一座近300万平方米的古城轮廓渐显。他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呼唤,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涌上心头。

而良渚外围水利系统发现充满戏剧性。1987年,塘山一支被发现,1995年后确定是良渚时期建筑遗迹。2011年,科研人员从一张1969年的美国间谍卫星影像图片中解开了谜团。图中,塘山西南侧有一连串大致呈东西走向的小山,小山之间的谷口位置,都连着一条细长的垄。它是世界最早拦洪水坝系统一部分。

2013年的秋天和2015年的夏天,新的发现不断涌现。研究人员对鲤鱼山和老虎岭的发掘,确定了良渚文化晚期水坝的“碳十四”测年数据,良渚遗址范围扩大到约100平方公里。

良渚古城遗址向人们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个以稻作农业为支撑、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2019年7月6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新名片。四代考古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他们欢呼、他们哭泣,那些曾经的汗水与泪水,都化作了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作为良渚遗址旁边最庞大的居住社区,良渚文化村与申办世界文化遗产也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2018年筹备申办的时候,申遗办公室找到社区公益基金会的沈毅晗,还有基金会资助的项目“舞态良渚”(一个以即兴接触舞蹈形式动员100位社区志愿者参与支持申遗),与另外十几位“利益相关方”代表一起,代表文化村与联合国专家利玛·胡贾进行了友好、亲切而难忘的交流……基金会到现在还保留着申遗办公室的感谢信。这或许就是这批因为城市化浪潮,移居到良渚这片土地上的“新移民”向5000年前古人最美好和谐的感恩。

我曾到访良渚文化博物馆,站在古老的玉器面前,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那个充满传奇的时代:良渚古城,城墙高耸,气势磅礴,宫殿区庄严华丽,彰显着统治者的权威;内城与外城规划有序,街道纵横交错,人们忙碌地生活着。

正是如此伟大的成就,造就了良渚文化必定是一种包容性的强势文化。它的影响力如同一股强大的洪流,向周边地区扩散,引领那个时代。它的光芒被保存至今,成为了良渚文化村村民的一种精神内核。

除了一手访谈资料,其余主要参考资料:

[1].《良渚文化村的经验与反思:规划建设者访谈》.凌琳、王梦佳.《时代建筑》2019年第5期 

[2].《建造地方:良渚文化村的社区营造之路》.徐洁、王梦佳.《时代建筑》2019年第5期 

[3].《良渚文化村群体意识缘起及走向(修改稿)》.李杭生.房天下网.2009年9月

[4].《万科振翅搅乱杭州楼市? 众地产商否认跟风》.新华网.2008/09/19

[5].《万科“降价门”呼唤消费者成熟的购房心理?》新华网.2008/09/22 

[6].《美国间谍卫星的一张航拍照与良渚水利系统的发现》.杭州文史网

[7].《大成良渚:四代考古人托起惊世发现》.刘慧、俞吉吉.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8].《走进梦想小镇》.沈老板.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0801

[9].《良渚文化村:田园城市的中国当代实践》.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时代建筑》杂志编著

[10].《良渚理想:关于一个小镇的生长》


——本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