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好曼巴”王万青逝世 享年80岁 曾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据复旦大学21日消息,情系藏族同胞的草原上的“好曼巴”(藏语曼巴,汉语意思为医生),上医杰出校友王万青同志,于2024年10月14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80岁。尊重王万青同志生前遗愿,丧事一切从简,他的骨灰撒在了自己奋斗一生的玛曲大草原上。
图片
1968年,王万青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从上海走进甘南大草原,从长江入海口来到黄河第一弯,毅然决然投身基层医疗服务。他的一生视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行走高原五十年,情撒草原半世纪。
王万青1962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6年制医学系,1968年毕业填写分配志愿时,他在志愿表上写下了“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从黄浦江畔一路向西,抵达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王万青开始了自己的青春之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医学专业毕业生一起,为散居在4.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农牧民提供现代医疗服务。
寒冷、缺氧、难以适应的饮食习惯和居住条件,都没能让这位热血青年的勇气有所消减,他继续深入到条件更加艰苦的地区。玛曲县阿万仓乡卫生院,破旧的土坯房、缺医少药的环境、简陋到几乎为零的医疗设备、语言沟通障碍……在这片方圆1000平方公里的牧区上,他骑马或徒步前往藏民家中行医问诊,脚步遍及阿万苍的每一个角落,夜以继日地续写着平凡而伟大的行医历程,无数次从死神手里夺回牧民的生命……藏族同胞亲切地称他是“好曼巴”。
“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到致命”是牧区医疗条件落后的真实写照。王万青意识到,在这里行医只专一科行不通。为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他自费购买了一套俄文原版的《医学百科全书》,工作之余刻苦攻读,翻译医学资料10万余字;在国家级和地方各级医学杂志上发表《阿万仓乡牧民发病情况分析》、《玛曲高原新生儿肺炎氧气治疗的重要性》、《玛曲县医院十年外科住院病历分析》等20余篇科研论文,部分论文获奖后还引起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所及国外医学界的关注。
1990年王万青调往玛曲县人民医院工作,至2003年退休。十多年间,王万青主刀或主持参与了上千例手术,工作之余他刻苦攻读参考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填补了玛曲县医学领域一项又一项空白。在“干中学”的王万青,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掌握大内科和大外科知识技能的“全科医生”。
退休后,王万青依旧在继续指导县医院的外科手术,在家中为上门求治的藏族群众解忧,未曾停止在医学道路上的追求和探索。2013年,在母校的帮助下,王万青为医院添置了脑电图仪器,开设脑电波检查,弥补医院的空白,他还借助检查累积资料,开展高原疾病脑电波表现相关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王万青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第七届“中国医师奖”。2010年,王万青入选“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并于2012年光荣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面对无数荣誉,王万青却谦逊地说,“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在医学上的成绩和奉献太小”。
王万青退休之后也曾回到承载着乡愁和母校情怀的上海,但最终坚定西返玛曲。他说:“其实我一直想念上海!前些年还觉得没回去有些遗憾,如今想通了,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这里,还可以发挥余热,为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直到心脏停止跳动。”
“在高原,我同样追寻到了人生的价值。”王万青说,他的同学有的出国深造,还有不少人在医学界成就斐然。“我的道路和他们不同。”他说,如果再做一次选择,还是会来玛曲。“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初心不变,一生无悔。”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铁柱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