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智慧丨这位福建人,一生参与建设超120所学校

在福建

有一个特别的“村子”

足不出“村”就能读完

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

这个地方便是集美学村

但谁能想到

如今书声朗朗的集美

一百多年前还是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

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

离不开一位洞察先机的伟大华侨

——陈嘉庚

今天

是陈嘉庚诞辰150周年

《闽人智慧·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第二期

感悟陈嘉庚对发展教育的坚定信念

集美学校的第一块奠基石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如同一声惊雷,震撼了华夏大地。次年,清帝逊位,辛亥革命以胜利告终,统治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破灭。彼时,身在新加坡的陈嘉庚,内心犹如被熊熊烈火点燃。他深切地感受到,报效祖国的时刻来临了!

图片

陈嘉庚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国家强大起来呢?陈嘉庚认为问题的答案是“教育”。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兴学即所学兴国,兴国即所以兴家”。

1912年,陈嘉庚回到阔别十余年的故乡集美,此时的陈嘉庚是新加坡妇孺皆知的商界奇人,名下的“橡胶王国”发展迅速。

在乡间,他看到“儿童成群嬉游赌博,衣不蔽体,且有赤裸全身者”,不觉悲伤,便向当地打听。“旧式学校废弃很久了,新式学校没人会教,办学经费也没有来源。”乡里的人都这么说。于是乎,陈嘉庚便想在乡里办一所学校。

这并不是陈嘉庚第一次办学。1893年,出国后的陈嘉庚第一次回到集美,在离开之前,他给家乡留下了一份“礼物”——一所名为“惕斋”的学塾,将分散的私塾里的学生集中起来读书。

1913年正月二十七,乡立集美两等小学校(即集美小学)开学,这是一所与“惕斋”不一样的新学,是现代教育。

陈嘉庚让全村适龄儿童走进了新式学堂,并且由自己负担孩子们的学习费用,让乡亲们看到入学的好,以此带动更多的孩子上学。正是这个百来人的小学,奠定了日后陈嘉庚建设集美学校的第一块基石,集美从此有了一所有别于私塾旧学的现代学校。

在这一年的秋天,他返回新加坡,继续开拓他在南洋的实业版图。他深知,办学校离不开雄厚的资金支持。他迫切需要赚取更多的财富,以便建设崭新的校舍,增添先进的教育设施,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他的心中,有着一个将故乡办成中国南方现代教育王国的宏伟蓝图。

而蓝图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1917年,集美女子小学正式开学,这是中国较早开办的女校之一。

图片

资料图

1918年,集美师范和集美中学同时开学,集美学校得到实质性扩充。此后,陈嘉庚又创办了水产航海、商科、农林、幼师、幼稚园等校。

1921年2月,确定“福建私立集美学校”为总校名。

到1923年,集美学校拥有170多名教师,在校生近2000名,其中1400多名寄宿生,他们的住宿费全免。

1923年10月,孙中山电令闽、粤两省省长与统兵长官“倘有战事,幸勿扰及该校(指集美学校)” “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由此而来。

创办厦大

岂能久待

1919年5月,陈嘉庚再次回到集美,此次回国,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创办厦门大学。

1919年7月13日,厦门浮屿陈氏宗祠,面对着各界人士,陈嘉庚将我国与欧美先进国家、日本等国不识字者的人数作了比较,阐述了教育不兴则国遭淘汰的现实。他不无伤感地感叹道:“嗟嗟!我国不竟,强邻生心,而最痛巨创心者,尤莫我闽若也。”

图片

左:筹建厦门大学时的陈嘉庚,右:陈嘉庚筹办厦门大学演词。图源:厦门大学

这一天,陈嘉庚当场宣布他认捐百万元洋银作为厦大的筹办费用,另有经常费用三百万元洋银,分十二年付完,总捐资为四百万元洋银。

一篇细数沉疴却又诉尽赤子衷肠的演讲,一笔办学捐资,将一位在海洋风浪中成长起来的中华儿女,推到了滥觞起来的中国现代高等数育的殿堂之上。

1919年8月7日,影响巨大的媒体《申报》发布了《南方将有私立大学》和《厦门将设大学》两则新闻,以满含赞誉与期待的语气,生动地报道了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的伟大壮举。报道中称厦门大学的创办举动“使南方有中国自办之最高学府”,赞扬陈嘉庚 “孜孜以学,以为国家百年树人之计,诚教育界之明星”。

经过2年的筹备,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在集美学村的集美中学举行开校仪式,陈嘉庚在开校大会上斩钉截铁地说:“当此风雨飘摇之际,国势岌岌可危之时”,创办厦大,又“岂能久待”。至此,中国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在东海之滨宣告成立,中国南方挺立起一所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现代大学。

厦门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前者便是由陈嘉庚提出。“自强不息”是民族欲重新崛起而再立于世界之林的胆魄与气概,陈嘉庚希望自己创办的厦门大学是“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的大学,是能“为吾国放一异彩”的南方之强学府。

宁可变卖大厦

也要支持厦大

厦门大学开学后,向华侨募捐的事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庞大的办学经费压在陈嘉庚一人肩上。正当厦门大学蒸蒸日上之时,陈嘉庚公司的实业经济却江河日下。陈嘉庚曾在1928年底对自己公司的经营进行了一次三年总结算,结果发现三年来总损耗达五百九十五万元,其中包括厦大、集美两校办学经费二百二十万元。

面对这种亏空,陈嘉庚不得不卖掉一万英亩橡胶园计四百万元用来弥补亏空。当时有财团向陈嘉庚提出,只要他丢掉办学的包袱,就为陈氏企业注入急需的资金。陈嘉庚干脆地拒绝了,“企业可以收盘,学校决不能停办。”

图片

经禧律别墅,陈嘉庚变卖在新加坡的别墅之一。图源:厦门大学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

随着生意收缩,陈嘉庚不得不靠变卖房产来维持集美学校与厦门大学的运行。陈嘉庚曾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说过,“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黄炎培在《陈嘉庚毁家兴学记》中高度评价陈嘉庚“毁家兴学”的境界与人格,他也曾在其他场合赞扬道,“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

艰难的日子熬到了1937年5月,厦大财政危机更加严重,校务逼近无法维持状态,提出“愿为厦门大学奋斗到死”的陈嘉庚使出最后一招,发布《厦门大学购置胶园收息作基金募捐启事》,通过募捐资金来购买位于柔佛的七百英亩树胶园,用胶园产生的收益来维持厦门大学的正常运营和发展。这项举措最终在陈文确、李光前、陈延谦、李俊承四位侨商的大力支持下,获得捐款十一万五千元,完成了他购置树胶园拯救厦大的行动。

7月,厦门大学改归国立,依照捐款人的意愿,七百英亩的柔佛树胶园改归集美学校。就这样,再无财力支持厦门大学运行的陈嘉庚将厦门大学无偿捐给国民政府,没有提任何附加条件,只为这所倾注自己无数心血的大学能有更好的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陈嘉庚的一生,创立和资助了海内外超过120所学校。在陈嘉庚热心办学的精神感召下,很多华侨在家乡主动捐资办学蔚然成风。据统计,从1915到1949年的34年里,福建华侨捐资兴办的中学就有48所,几乎遍布福建全省各地侨乡。

陈嘉庚不仅在国内积极兴资办教育,他在侨居地也竭尽所能兴办华文学校,1919年,他创办的“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是当时南洋地区华侨的最高学府。后来他又在新加坡投资创办了南侨师范和南侨女中、水产航海学校等多所学校。

历史的时间轴来到新的时代——

1994年10月,集美学村五所高校合并组建集美大学。

2003年,集美大学硕士点获批,研究生教育从此在集美学村起步。

2013年,集美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拥有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集美侨校成建制并入华侨大学,改为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与此同时,厦门大学也打造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无愧于陈嘉庚“南方之强”“世界之大学”的期望。

2016年,当厦门大学造出当年全国最大最先进的三千吨的海洋科学考察船时,学校向全校与社会征集科学考察船的名字,结果是三分之二的提名为“嘉庚号”。斯人已逝,但“陈嘉庚”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大家心中。

如今的厦门,是海上丝绸之路上高颜值高素质的现代化国际化之城。集美学村与厦门大学隔海相望,承载着百年的教育梦想与人文情怀,它们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在这片美丽的海滨共同见证着厦门这座城市的文化传承,也铭记下了陈嘉庚无比珍贵的治学之道。

(福建日报全媒体传播中心、“闽人智慧”编辑部出品,作者 福建日报记者 林闻 通讯员 集美区融媒体中心 陈季玉 刘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