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唐闸古镇

寻访唐闸古镇

聿艮

苏中的版图上有个地名叫唐闸,因清朝状元张謇曾在此投身兴业救国,让人心生敬意。后赴南通游玩期间曾慕名造访,至今回想起来,有些物象仍然值得被记忆。

图片

唐闸,也称“唐家闸”。据地方志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唐闸当地水灾频发,地方官在通扬运河的唐家坝上叠石造闸,故得美誉。

图片

从狼山驱车进入唐闸,车子悠闲地穿行在通扬运河西畔的柏油路上,地势忽高忽低,车子像是在秋千上晃悠。河畔的梧桐像卫兵似的,排成“一”字型,张开臂膀遮天盖日的,给路人带来清凉。江南柔情水乡的气息,和着微风,飘江过河,一直弥漫开来,十分惬意。

图片

将车驻停在唐闸北市街最北端的停车场,再沿河步行折返。一路上,融合着中西方元素的古镇建筑群有序排列。从大生纱厂的西洋风格到传统民宅的高门大院,每一砖一瓦都记录着岁月的变迁。移步换景,时而驻足观望、时而拍照打卡,让人既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也体验着现代生活的质感。

图片

径直向南,古镇仍然保留着自清朝光绪以来的工业生产遗存: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商业街、运输系统、自建民居等数十余处。古镇水乡的柔情,掩饰不住硬朗的工业文明。时光可以追溯到1895年,近代实业家张謇喊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在唐闸创办大生纱厂,更是被列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此后几年,磨面、榨油、制皂、冶铁、桑蚕染织等一系列实业陆续在此落地,这些工业遗产,不仅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见证,也是古镇的灵魂所在。唐闸也从平凡的乡间野渡,一跃成为繁荣的民族工业重镇。

图片

沿河继续向前,视野豁然开朗,古镇地标建筑——大生钟楼,巍然挺立在大生纱厂旧址中央。百余年里,与之遥相呼应的大生码头牌坊,与钟楼一起见证着唐闸这座工业城镇的变迁。

图片

徜徉在历史文化街区,广场上立着的张謇汉白玉坐像,老先生深邃的目光凝视着运河,属于他的那个时代已像书页一样,被清风明月翻篇,静默在舳舻千里的运河之中。老工房修缮后成为生活文化体验馆,汤家巷的老房子变成了唐闸印象展览馆,油脂厂原址被改建成为制皂文化体验馆,吸引了不少人前来体验。这些改造不仅让古镇焕发了新的活力,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镇的历史文化,很多民俗文化至今仍有保留,如“出会”和集市贸易,每年春暖花开时节,唐闸会举行“出会”活动,四乡八邻的人们都会聚集于此共享盛事。可以说,“唐闸”不仅是南通的骄傲,也是中国近代工业历史的宝贵财富。

图片

行至一家面食门店前,扑鼻的香气诱惑到了我,不由得停下脚步。向着门口的土炉定睛细看,炉里的炭火烧得通红,粘附在炉壁上的脆饼被炙烤得油光透亮。

店家是六十岁上下的夫妻俩,男人围炉煎饼,女人负责售卖。男人手拿炭剪,将脆饼从炉子里一个一个地夹出,升腾着烟火气。此种情状,想来大概是与煎制烧饼的技法颇为相似的。土炉脆饼向来以其口感著称,待脆饼出炉尚未冷却之际,我就火急火燎地拿起尝鲜,外脆里嫩、香酥可口的滋味,着实令人称道。

从店家口中得知,土炉脆饼是南通的地方特产,制作工艺独特,需将面粉、杂粮等原料混合,加入调料和水搅拌后擀平,再放置炉内烘烤,过程中炉子的预热温度、烘烤时间,以及原料的比例,都很关键。最为难得的是,脆饼亦可作为零食、夜宵或茶点食用,是馈赠宾朋的伴手好礼。

图片

缓步向前,“时光印记”招牌映入眼帘,这个已经被数字印刷所取代的活字印刷体验馆,它的前身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大达公电机碾米公司。以自己的姓名为例,从找字、排版到体验,我亲身经受了一次传统文化的熏染。可以说,一部活字印刷史,就是一部南通地域发展史。

图片

夜幕降临,通扬运河两岸华灯初上,古镇迎来了一天当中最炫美的时刻。在全息墙面光影、3D纱幕效果等时尚元素地加持下,古镇的青砖黛瓦、小桥流水更加流光溢彩,古琴表演、汉服装扮等夜游活动,让人感受异样的古韵风情。低调了近百年的古镇,终于又迎来了新生。

图片

图片

无论是在大生码头旁的石牌坊下,还是在通扬运河之畔的古建筑群中,一个个物象均以其独特的魅力,无声地记录着古镇的商业繁荣。站在唐闸河桥上,月光洒遍小镇,小镇安详又宁静,通扬运河轻风拂面,浅黄色的河水泛着微光,诉说着唐闸的故事,静静地向南奔赴江海。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