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儿子有工作与儿子没工作:养老心态差异问题
周日从武汉返回县城,在火车上和65岁的一位奶奶聊了一个多小时。老人是信阳人,在武汉检查身体待了几天,今天凑巧也是要回到老家。她住在镇上,自己身体多病,去年做了腿部骨折手术,今年做了甲状腺割除,最近腰椎疼痛厉害,在武汉工作的儿子和女儿劝说下才动身去武汉检查了,身体无大碍,医生建议她减肥,说是190多斤对腰椎神形成了压迫。老人有四个孩子,三女一儿,一儿一女考上大学后进了体制内工作,都在武汉安了家。另外两个女儿嫁人后都做生意,很成功。现在一个女儿定居郑州,一儿一女在武汉,身边小女儿定居在县城,生意比较大。平时主要是小女儿奔波多,照料自己最多的也是她。不过老人自己又说,现在自己还好,老伴身体比较好,以前他们是在镇上开磨面房的,去年自己生病之后,儿子女儿就要求父亲把机器卖了,现在是俩人相互照顾,主要是老伴照顾她多一些。关于养老心态的问题,我问她儿子女儿都成才了,但是不在身边,能照顾自己的就老伴一人,会不会觉得白白生养了儿子女儿。她说,现在自己的人生圆满。
讲了一个儿子上班和儿子没上班的对比,很值得思考。他说自己的儿子女儿都比较成功,自己含辛茹苦把他们拉扯大,不求回报是假的,但是看到现在他们过的很好,她觉得很开心。开心在于,一是儿子女儿虽然不能守在身边,但是上了班的人,以儿子女儿为例,都比较会做人,想事情周到,会顾虑父母的情绪,经常会给两人打电话。二是儿子女儿都有稳定的收入,自己没有存钱,生病以来的支出都是儿子女儿在掏钱,因为都比较富裕,没有斤斤计较,家庭内部就很和睦。三是儿子女儿的成功会带来社会的认可和正向评价,在日常交往中,身边的老人都表达对自己的羡慕之意,自己觉得很有价值。四是儿子女儿这两年还给村里捐款、捐助物资等,村里特别是村干部对自己也很尊重,他觉得这种荣耀是儿子在身边也买不来的。相比之下,她的邻居,也是一对六十多岁的夫妻,儿子没有工作,上学也少,没有太大的本事,挣钱不多。这个儿子反而还督促父亲去建筑工地干活,希望父亲给他多拿一些零花钱。夫妻俩日常生活也受了儿子的很多气,觉得委屈。但是为了顾及儿子的面子,不敢宣扬。这种儿子虽然在身边,但是家庭内部不和睦,父母的心态也不平和。老人生病了也不敢去大医院检查,说是怕给孩子造成经济负担。
子女的经济收入来源多少、稳定与否,都决定了老人的养老心态。如果收入多且稳定,老人是不担心自己老化之后成为子女的负担的,因为她的老化没有给子代造成过重的家庭经济负担。而子代收入不高且不稳定,老人就会担心自己老化之后成为家里的负担,就会有不敢老,不想老的心态,但是老化又是客观规律,这就会带来老人养老心态的不平衡,觉得自己不圆满。
确实如此,进城背景下,子代家庭和父代家庭长期分居,半工半耕是主流的家庭生计模式。身体不能完全自理前,子代几乎是不在父母身边的,也就是说老人是需要自养的,且多数老人也是以自养的逻辑展开生活,并且很多人还要支持子代以物质或经济。这就是说,孝和养在老人自养状态完成了分离,不论子代是否上班,是否在体制内,是否有稳定的收入,老人都独立生活,夫妻相互照料为主的。这一阶段的老人,既生活在家庭之中,又生活在社会之中,家庭内成员之间的沟通,子女照顾老人的情绪,老人就会觉得人生圆满。社会之中,子女的成功,老人自己的作为等换来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老人也会觉得人生圆满。家庭内的和谐和社会之中的被尊重,是相互联系的。
独立生活的自养阶段,老人需要的是情绪价值被满足,一是家庭,二是社会。子代是否体制内上班,是经济分化表象,实质上老人所指的是子女的情绪价值提供能力,没有稳定工作的人,有的心细,照料父母情绪,父母也觉得好。但总体来说,受过教育的人,能在体制内上班的人多数是情商较高,善于从精神角度和父母交往互动的。
真正的有无体制内工作影响养老心态的是老人需他养的阶段。这一阶段,老人需要人照料,且多数丧偶,需要子女抽出身来陪伴在旁,需要子女承担较高额度的医药费。老人是能够感受到子代的压力的。如果子女工作收入稳定,那么子代是可以陪伴在侧的,是能够支撑医药费的,老人就相对负罪感低,家庭内的代际交换可以完成,老人可以心安理得接受子代照料。但很多老人的子女,尤其是农村老人的子女,多数在进城务工,还要还房贷,很多还在陷入到给孙代攒结婚钱的压力下,子代日常和老人的互动中,对老人的情感照料没有那么周到,对老人的医药费承担也可能发生兄弟姐妹间的矛盾,加剧了老人的痛苦感。
小结,子代的工作和收入,构成了养老心态的差别。在农村,4050一代老人的子女,即七零、八零这一代农民分化是比较鲜明的。那么就需要关注乡村社会分化,不同比例的群体占多少,又如何影响老人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