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211讲“数字经济史:三种形态及其演进逻辑”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301会议室举行。讲座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北京大学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湖南工商大学易棉阳教授担任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赵学军研究员担任与谈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任周建波教授担任主持人。
易棉阳教授演讲中
讲座伊始,易棉阳教授梳理了对数字经济的理论认知历史,指出数字技术的创新主阵地不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而是在企业。1988年,日本电气总裁关本忠弘在东京大学的演讲中提出“数字革命”的概念,当时已经形成了数字革命就是通讯革命的共识。1992年赫德森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吉尔德在英国《经济学史》周刊发表文章指出:“数字技术,将是带动今后十年经济增长的火车头”。1993年中国学者袁正光观察到了数字技术会改变世界改变中国,开始介绍世界上数字技术的趋势和我国的应对办法。
易棉阳教授认为数字经济史是数字经济理论的源头。他基于其新书《数字经济史》介绍了数字经济的形态演进路径及其具体形态: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新经济。
易棉阳教授指出数字经济本质上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所形成的经济形态。其一,数字经济源于信息技术产业,即信息通信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其二,数字经济发展于信息技术或者数字技术与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即产业数字化,其真正发展于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的发明。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历经了四代,第一代是电话电报的发明;第二代是计算机的发明;第三代是互联网的出现;第四代是新一代数字技术。
易棉阳教授表示信息经济是数字经济的最初形态。信息技术是数字经济的技术底座,没有信息技术,数字经济就没有根基。所有的数字经济大国、强国,无一不是信息技术大国、强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是因为信息技术落后,信息产业不发达所致。
网络经济则是数字经济的第二种形态,易棉阳教授将其总结为“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电子商务”。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美国产生,仅用于军方。20世纪80年代,网络技术开始转向民用。1991年,互联网 (Internet) 首次商用,这意味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促使全球经济进入新的时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迅速地应用到产业领域特别是商业领域,改变了原有的商业模式,一种全新的交易模式——网络交易产生。
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最新形态。“新”是一个相对概念,各个时代的新经济的含义不一致。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时,机器制造替代手工操作、现代工厂替代了手工作坊、规模经营取代小农经营,这些变革就是新经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经济表现为“四新”,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四新经济”并非是对传统农业、工业的修补而是全面超越,主要表现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实质是信息经济。产业数字化为数字技术应用于各产业并形成产业增值。农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相对缓慢,短视频收益补充农业收入,带动了乡村旅游,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不能对接的问题;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主要是智能制造和管理数字化。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数字化水平较高,数字化转型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带来了新的售后服务收益。商业领域或者服务业领域的数字化在不断地广化和深化。
在讲座的最后,易棉阳教授基于对数字经济的多年教学研究工作,指出了深化数字经济史研究的几个关键点:一是认识到数字经济有史,不要把理论史混同于实践史;二是数字经济史是技术创新史,需要储备中外特别是中美数字经济史的知识;三是中外特别是数字经济史比较研究,是国家战略需求;四是数字经济史应进入到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体系之中;五是中国数字经济史研究应作为重点,我国的数字经济时代有望领先于世界。
讲座现场
在评议环节中,赵学军研究员基于为易棉阳教授新书所作书评作了进一步讨论,他认为易棉阳教授抓住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指出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是数字经济的源头,进而阐释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历史。赵学军研究员就数字经济在人类经济形态演进的长河中所处的位置进行了提问,易棉阳教授认为人类经济形态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演进到了当前的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不是数字的经济,是融合的经济,可助力于提高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的生产效率、管理效率。
周建波教授认为易棉阳教授抓住了研究价值高、社会关注度高的话题——数字经济史。易棉阳教授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的历史演化分析表明,我们应当关注信息时代的数字经济,特别是信息技术对农业、工业的全方位促进作用。中国应抓紧时代机遇,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有作为。
供稿单位:经济史学系
供稿人:庄顺典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