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君再来:李占洋”在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开幕

9月28日,展览“何日君再来:李占洋”在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开幕,由冀枞担任策展人,孙振华担任学术主持。这是继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与2018年推出“风月:李占洋”香港巴塞尔个人项目之后,再次展出他新近创作的平面作品、雕塑装置和文献资料。

图片

开幕式嘉宾合影

图片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宣布展览开幕

图片

学术主持孙振华致辞中

图片

本次展览策展人冀枞在开幕式上致辞

图片

美术文献中心刘明致辞中

图片

艺术家李占洋致辞

“雕塑家”是艺术家李占洋最著名的标签。与以往展览不同的是,此次展览着重推出了李占洋近年来、尤其是近期的架上创作,也有少部分雕塑。在现场发现了多件同名做分别以雕塑和纸上作品并置展出,包括展览的同名作品《何日君再来》以及《Frick Museum》。展览并没有按照创作时间和媒介来进行区分,而是采取了雕塑和架上绘画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平面与立体交错重叠的复杂空间叙事,揭示了艺术家李占洋对于场景塑造在形式间连通的探索,为观者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艺术家李占洋提供了新的观看角度。

图片

策展人冀枞将本次展览概括为“三普通”和“三经典”:不仅是“我们以普通人的视角,感受普通人李占洋,对生活的普通观察”。在“三普通”背后,是李占洋独具个人特色的“经典表达方式,塑造的经典艺术景观,建构的对生活与空间、文化与现实的经典隐喻”。

图片

李占洋《何日君再来》雕塑 92×77.5×30cm 2020

图片

李占洋《在美丽的生活中 》纸本 27×38.5cm 2024

图片

李占洋《四方茶社》纸本 38.5×27cm 2024

展览主题“何日君再来”取自邓丽君的同名歌曲。原本是李占洋“少年时期就深深埋在心中的靡靡之音”,因为在中央美术学院与同学一起听歌的经历,使得这首歌也成为了李占洋的一段美好回忆。

本次展览都是李占洋对近期思考的呈现。在知天命的年纪,他不再关注当代和社会,而是转而关注自我和内心。有对青春年少的回忆,有对社会风云人物的碎片化,有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瞬间感悟记录等等。大部分作品都是小尺幅,描绘的场景丰富耐读。在《四方茶社》留下的那串电话号码,真实可联。就如同关掉的那扇门,电话那头的女声礼貌地告诉你,电话已停机。

图片

学术主持孙振华认为,李占洋的这批绘画作品表现了和雕塑作品大体相同的趣味所在。在与孙振华的对话中,李占洋表示,他从少年起一直在画画,尤其是在2017年至2018年美国留学时期留下来大量的纸上作品。在李占洋看来,绘画或者雕塑都是表现作者思想的载体。与雕塑相比,绘画能很快将他的想法、灵感、设想实现,是最简单的造型实现手段。在描绘场景方面,绘画比雕塑表现的空间更大,更方便。他也有很多将绘画作品转成雕塑作品的打算。

图片

图片

在开幕式上,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在发言中表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和看待世界。不管是雕塑还是绘画,李占洋的艺术独特性在于,在以关注宏大叙事为主流的时代,李占洋一直以一个平民的视角展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调了一种平民化的传统。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唐诗宋词甚至更远,一直延续至今。李占洋将这种平民文化与西方当代艺术相关联,实现了传统的创新性发展。

图片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3日。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