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商界的巨擘
用智慧与胆识照亮商海
他是民族的脊梁
以信念与坚守奋力救国
他是教育的先驱
用热忱与远见引领未来
他是善行的典范
以赤诚与奉献书写大爱
他就是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的回信中赞誉陈嘉庚:“他爱国兴学,投身救亡斗争,推动华侨团结,争取民族解放,是侨界的一代领袖和楷模。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永远值得学习。”
今年
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
让我们一同走进
陈嘉庚先生的光辉岁月
聆听他的传奇人生
实业救国
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
1884年,福州马江海战的惨败震惊全国,也深深刺激了年仅10岁的陈嘉庚。17岁时,怀着“实业救国,一息尚存,此志不灭”的决心,陈嘉庚离开故乡,赴南洋经商,经过艰苦创业,从一个渔村少年成长为东南亚工商巨子,被誉为“橡胶大王”。
“对于国家,当尽国民之责任,凡分所应尽者,务必有以报国家。”在那个国难深重的年代,陈嘉庚虽身在南洋,却时刻想着振兴祖国。
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潮影响下,陈嘉庚于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领导爱国华侨开展救亡运动。后来,他创办《南洋商报》,号召抵制日货;组织“山东惨祸筹赈会”,募款赈济受难同胞;发动华侨筹款,支持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保卫上海。
1938年,他在新加坡组织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募集巨款,并四处奔走呼号,动员3000多名华侨机工慷慨回国,冒着枪林弹雨抢运军需物资,为中国赢得重要转机。在此期间,他还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从新加坡致电重庆,提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著名“十一字提案”,并代表华侨界通电国民政府,抨击汪精卫的投降言论。
1940年5月陈嘉庚到延安慰劳抗战军民。(来源:摘自《陈嘉庚》)
1940年,陈嘉庚冲破国民党的百般阻挠到达延安。在延安考察的一周时间里,他与毛泽东、朱德就抗战、国共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谈,并参观了延安的学校和工厂,广泛接触了各界人士。短短几天的访问经历,使其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不禁感叹道:“中国有救星,胜利有保证,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从此,他便坚定地选择了与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终生。
陈嘉庚作为“华侨首席代表”,参与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护照。(来源:华侨博物馆)
1949年10月1日,陈嘉庚以华侨首席代表的身份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出席开国大典。次年国庆节,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发表演讲:“赤旗蔽空,红灯匝地,万点照耀,灿成火海,热闹异常,入夜9时方散尽。盛况空前,可谓千载一时。”
陈嘉庚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出席开国大典。1954年,他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用闽南语做报告。(来源:CCTV4《国家荣光》)
倾资兴学
为教育事业竭尽全力
陈嘉庚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同时也是一位毕生倾囊办学的教育家。他办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为中国乃至世界所罕见,真正做到了“立志一生所获财利,概办教育,为社会服务”。
在目睹近代中国遭受的内忧外患,亲历海内外同胞受人欺凌的屈辱后,陈嘉庚开始探求民族自强和复兴的道路,并清醒地认定“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从1913年开始,他在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林、国学等各类学校,统称“集美学校”。
1921年5月9日,陈嘉庚创办了福建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厦门大学。即使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他的生意遭到重创,他也毫不犹豫就作出决定:“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1937年,为了厦门大学有更好的发展,他把学校无偿捐给政府,更名为国立厦门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陈嘉庚为协助人民政府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把晚年的大部分精力投入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扩大办学规模上。1950年,陈嘉庚回国定居在故乡集美村。年近八旬的他不顾辛劳,亲自主持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校舍扩建工程,每天拄着手杖步行巡视各处工地,“非疾风暴雨未尝一日间歇”。
陈嘉庚先生在集美华侨补习学校校舍工地。(来源:摘自《陈嘉庚先生纪念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据统计,陈嘉庚的一生,创办、资助和倡办的学校超过118所,一生用于办学的善款超过1亿美元。
许多华人也在陈嘉庚先生热心兴学的影响和带动下,捐资兴学。在由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毕业生中,不少人到南洋各属华文中小学任教。仅马来亚(现马来西亚)一地,华侨在当地兴办的学校,1911年只有14所,1940年增至1051所。近三十年间增加了70余倍。
他不仅自身倾资兴学,还带动一大批仁人志士捐资办学,振兴中华,影响极为深远。
俭以行善
为公益事业率先垂范
陈嘉庚早年无资财之时便热衷于公益事业。据《南侨回忆录》记载,陈嘉庚曾多次征集药房和医书,印制后免费赠与乡民。第一次花钱编印医书《验方新编》时,他才20多岁。他表示,“夫公益义务固不待富而后行,如必待富而后行,则一生终无可为之日。”
陈嘉庚非常重视募捐活动。1906年11月的江苏洪涝灾害、1908年的漳州水灾、1917年的天津水灾等自然灾害发生后,陈嘉庚对灾区人民施以援手、多方筹款赈灾。
在募捐方法和方式上,陈嘉庚也颇有见地。他认为募捐一定要有人带头并多捐,这样才能募集到较多善款,而通常都是他自己带头捐出巨款。另外,为保证筹款的持久,他提出捐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特别捐、常月捐、节日献金捐、货物助赈捐、纪念日劝捐、卖花卖物捐等”。后来,为保障对教育慈善事业的持续捐赠,陈嘉庚还设立具有现代慈善特征的基金会 。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慷慨解囊的慈善家,在生活中却粗茶淡饭、布衣芒履,他常说:“虽为社会守财,无为之费一文宜惜。”为了抗日筹赈,他坚持“常月捐,至战事终止,每月国币贰千元”,而当时他所经营的企业已经收盘,自己每月花费还不足2元。
1950年,陈嘉庚回国定居后,居住在早年建造的二层小楼上,穿的衣服是反复缝补的旧衣裳,吃的饭是地瓜稀饭配小菜,用的是褪了色的老旧家具,就连坏掉的瓷杯也舍不得扔掉,将其作为“蜡烛台”来用。当时,人民政府给他每个月的工资是500多元,而他除每月留下15元作为生活费用外,剩下的全部用于学校建设。
陈嘉庚先生故居。(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病逝于北京。他在生前留下遗嘱,去世后把300万元存款全部捐献给国家,用于公共事业。他曾说:“个人少费一文,即为吾家多储一文,亦即为吾国多储一文,积少成多,以之兴学。”他用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一代正气,一代完人”
这就是侨商领袖——陈嘉庚
在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
他的精神和贡献
如同警钟长鸣
激励着我们
不忘历史,勇担未来!
纪录片《烽火弦歌》
将于10月21日21:10
在东南卫视播出
福建发布、海博TV将同步直播
纪录片也将在
腾讯、爱奇艺、优酷等平台
同步上线
敬请期待
福建发布综合 编辑:彭玥、林树圣、王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