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室温磷光(RTP)材料在生物成像、数据加密、传感器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因其具有长寿命发光,大斯托克斯位移和刺激的响应性而备受关注。主客体(host-guest)是增强RTP的有效方法,通过精心设计主客体相互作用可以提高材料的磷光量子产率(Φph)。然而,熔铸或研磨等常见制备方法具有天然的随机性,导致难以清晰阐明主客体分子的相互作用和堆积排列。即使成功生长出单晶,掺杂的客体分子也常常不规则地被捕获在主体晶体基质中,使得通过传统的单晶 X 射线衍射(SXRD)技术难以精确解析其位置和取向。这种结构信息的缺失限制了我们对主-客体复杂相互作用的深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唐本忠院士、林荣业教授、Parvej Alam教授、丘子杰教授等人创新地提出了军官与士兵效应(Sergeant-and-Soldier Effect),实现了有机室温磷光材料性能的显著提升。
1. “军官与士兵效应”:少量的客体分子(军官)显著影响了主体分子(士兵)的排列,掺杂晶体的 Φph 增加了近十倍,大大增强了RTP性能。
2. 精确的晶体结构解析:借助X射线晶体衍射(SXRD)技术,团队首次解析了掺杂材料内部分子的精确排列。即便客体浓度仅为2%,该系统依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分子层次信息,揭示了客体分子如何主导晶体的整体排列。
3. 三重态能量传递(TTET):由于主体分子磷光路径效率低,长寿命暗三重态通过TTET传递给客体分子,使得能量更高效地辐射衰减。这一机制为设计高效磷光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工作以“Sergeant-and-Soldier Effect in an Organic 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t Host-Guest System”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第一作者为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生Anthony W. K. Law。
【精确的晶体结构解析】
经过多次尝试,我们成功地制备出掺杂TPP-4C-BI的TPP-4C-Cz单晶。最初我们认为,这种晶体是TPP-4C-Cz的一种多晶形态,在TPP-4C-BI的帮助下形成,因为它的R1值表现优异(4.17%)。但通过进一步对残余电子密度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TPP-4C-BI以一种无序的方式存在。经过进一步的建模和精细化处理,2% TPP-4C-BI掺杂模型使R1值提高至4.13%,表明系统中TPP-4C-Cz占98%(主体),TPP-4C-BI占2%(客体)。通过对晶体堆积的分析,我们发现掺杂晶体的分子排列更类似于纯TPP-4C-BI(图2e, h),而非TPP-4C-Cz(图2d, g)。这些数据表明,TPP-4C-BI分子(军官)对主体TPP-4C-Cz分子(士兵)的取向具有显著影响,即使在低掺杂比例下,也能决定主体的分子构象。
图 2.(上)观察到的二聚体单元以及 a) TPP-4C-Cz、b) TPP-4C-BI 和 c) 掺杂在 TPP-4C-Cz 中的 TPP-4C-BI 的示意图。咔唑 (Cz) 单元的碳标记为绿色,苯并[g]吲哚 (BI) 单元的碳标记为黄色。在示意图中,Cz、三苯基膦和BI部分分别为绿色、橙色和黄色。(中)d) TPP-4C-Cz、e) TPP-4C-BI 和 f) TPP-4C-BI 掺杂在 TPP-4C-Cz 中的代表性晶体堆积。(下)g)TPP-4C-Cz、h)TPP-4C-BI 和 i)掺杂在 TPP-4C-Cz 中的 TPP-4C-BI 的晶体堆积示意图。图3b的时间分辨磷光衰减曲线显示,随着掺杂比例从1%增加到10%,系统的磷光寿命显著延长,最高可达392.7 ms,而纯TPP-4C-Cz和TPP-4C-BI的寿命分别为89.6 ms和125.8 ms。即时PL光谱(图3c)延迟PL光谱(图3d)进一步揭示了系统的磷光特性主要由TPP-4C-BI的单体发射主导。掺杂系统的延迟 PL 光谱在 460、490、530 和 575 nm 处有 4 个可识别的特征峰(图 3d),这些特征峰与 77 K 下 MeTHF 溶液中的 TPP-4C-BI 的特征峰很好地重叠(图 S31),支持信息)表明TPP-4CBI/TPP-4C-Cz掺杂晶体中的磷光来自单体TPP-4C-BI分子,并且不再观察到来自TPP4C-Cz本体的宽磷光带(图3d;图S19b ,支持信息)。图 3. a) 纯薄膜中化合物在 298 K 下的归一化吸收光谱。b) 纯晶体和掺杂晶体的时间分辨磷光衰减曲线(λex = 330 nm,λem = 530 nm)。纯晶体TPP-4CCz和TPP-4C-BI以及掺杂1%、5%和10%的TPP-4C-Cz晶体的c)瞬发光致发光(PL)和d)延迟PL光谱(8 ms) TPP-4C-BI(mol%)。TPP-4C-BI 的 PL 光谱在 λex = 330 nm 和 λex (CT) = 380 nm 处测量。研究结果表明,TPP-4C-BI的掺杂显著增强了体系的光物理性能。从激发依赖的磷光量子产率(Φph)图(图4a)可以看出,随着掺杂比例的增加,系统的量子产率显著提升,这表明掺杂增强了系统的发光效率。磷光激发光谱(图4b)表明,主体TPP-4C-Cz的激发能量被有效转移至TPP-4C-BI。延迟PL光谱(图4c)展示了PVA基质中的掺杂体系中,TPP-4C-BI的发射峰(525 nm)随着掺杂比例的增加而增强,而TPP-4C-Cz的415 nm发射逐渐减弱,表明能量逐渐从主体转移到客体。时间分辨磷光衰减曲线(图4d)显示,掺杂比例较低时,主体TPP-4C-Cz中存在的三重态能量无法完全被客体TPP-4C-BI捕获和利用。这表明在低掺杂浓度下,有一部分暗三重态能量仍然未能耗散。Jablonski图(图4f)展示了主-客体之间的三重态-三重态能量转移(TTET)机制,即TPP-4C-Cz的三重态能量通过Dexter能量转移传递至TPP-4C-BI,优化了能量耗散和发光路径。图 4. a) 激发依赖性磷光量子产率 (Φph) 和 b) 纯鏻盐和掺杂晶体在各自磷光最大值处记录的磷光激发光谱;TPP-4C-Cz (λem = 525 nm)、TPP-4C-BI (λem = 530 nm) 和 1%–10% TPP-4C-BI (λem = 530 nm)。c) 不同摩尔比的 TPP-4C-BI/TPP-4C-Cz 混合物在聚乙烯醇 (PVA) 中掺杂浓度为 5 wt% [λex = 310 nm] 的延迟磷光光谱 (5 ms)。d) 在 λmax = 415 nm 处测得的相应 PVA 薄膜的三重态寿命,显示寿命递减,插图:激发的 TPP-4C-Cz 三重态可以将能量转移到 TPP-4C 分子的范围的 3D 示意图-双。e) 415 nm 和 525 nm 峰的磷光强度以及 415 nm 处的三线态寿命相对于 TPP-4CBI/TPP-4C-Cz 混合物中 TPP-4C-BI mol% 的变化。f) Jablonski 图,其中分子轨道代表 TTET 过程。总结:本工作展示了通过主客体掺杂策略显著增强有机RTP性能的新方法,即少量的掺杂分子(军官)显著影响了主体分子(士兵)的堆积排列,从而影响了系统的光物理行为机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解析了掺杂晶体的精确分子排列和相互作用,揭示了复杂的磷光主客体系统中的连接机制;光物理研究表明,掺杂晶体的磷光量子产率比纯组分提高了近十倍,归因于高效的三重态-三重态能量转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