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锹峪,远山含黛、薄雾轻笼,如诗如画。
走进渭源县锹峪镇,一座座塑料大棚整齐排列,一个个美丽庭院花香四溢,一条条水泥道路通达四方……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美景迎面而来。
近年来,锹峪镇紧扣“乡村产业发展融合度、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度、乡村公共服务便利度、乡村人居环境舒适度、人民群众满意度”的要求,高质量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着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聚力赋能。
渭河东源景区
产业兴旺 筑牢现代农业发展根基
产业兴旺,富民有望。锹峪镇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积极培育壮大薯、药、油、菜等富民产业,构建镇域“一园三区”产业发展格局,建成渭河川沿高原夏菜产业经济带锹峪“一园两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大田蔬菜”种植基地,对园区现有的各类581座大棚,科学谋划、合理种植,同时辐射带动6个村280余户群众种植高原夏菜2000多亩,群众亩均增收8000元以上,在生产各个环节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增加年均工资收入1.5万元。紧盯全县“南薯北药、薯药强县、旅游富民”产业发展要求,重点培育壮大中药材、万寿菊、蔬菜、旅游等产业,建成万寿菊、中药材有机药源标准化种植基地、玉米种植基地等产业基地1.3万亩,建成肉牛养殖示范村基地1个,群众收入显著增加。按照“小规模、大群体、草畜一体”的发展思路,综合运用畜牧贷、分类奖补等政策扶持优势,盘活全镇产业发展资源,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镇畜牧业产值达到1.28亿元。打造“峡口拾光”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采摘+体验”“土特产+旅游商品”的三大农旅产业,形成“吃、住、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着力构建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努力实现全镇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通过项目带动,持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截至目前,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370.80万元,村均收入33.71万元。
万寿菊产业
生态宜居 提升秀美乡村靓丽颜值
锹峪镇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抓紧抓实和美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工作和西五路、梁锹路沿线风貌提升工程,集中开展残垣断壁拆除、微景观打造、基础设施提升、陈年垃圾清理、绿化美化亮化、美丽庭院创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精心打造峡口村、贯子口村、永丰村等“样板村”,有效带动全镇人居环境整治从点上入手、面上铺开,向纵深推进。以“户户干净、村村整洁”为目标,聚焦通村主干道沿线、房前屋后等重点区域和广场、垃圾集中点等重点场所,明确行动目标、夯实责任,把“干部做、群众看”转变为“干群一起干”,激发了广大群众“收拾屋子、打扫院子、整治村子”的热情。截至目前,全镇共完成户用卫生厕所改造2572座,累计整治重点区域、路段370多处,清理农村生活垃圾750多吨,清理村内沟渠230多公里、淤泥210多吨,清理回收农膜1000多方、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210多吨,整治柴草、秸秆、农机具乱堆乱放等生产生活资料680多处。
基层社会治理之庭院会
五治融合 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
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坚持发展和完善“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引导党员干部从办好群众实事、好事、小事做起,一件一件抓落实,一条一条抓整改,村两委和党员队伍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升。以省级文明乡镇创建为抓手,组织开展“弘扬婚嫁新风、抵制高价彩礼”宣传教育专项行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3600余场次。探索丰富“道德银行”积分制文明实践载体,建立健全“以行为换积分、以积分换奖品、以积分享优惠”的“德治”运行机制,使“德治”建设与推动基层中心工作和基层治理有效结合。评选表彰“文明户”“好婆媳”“道德模范”等各类先进典型280余人,评选表彰“五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儿媳”149人次,表彰其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30多人次。聚焦村域治理、矛盾纠纷化解等难点,严格落实矛盾纠纷“五级九天”排查化解机制,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激化,问题不上交”,走出了一条符合基层实际的乡村治理模式。
“薯药”丰收季 ,“草牧”兴旺时。锹峪镇党委书记蒲永亮表示,锹峪镇将立足镇域生态良好、民风淳朴的先天优势,在特色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大力发展高原夏菜产业,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群众聚在产业链上,通过延链强链补链,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群众收入双提高,为实现乡村振兴、打造和美乡村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擦亮渭水源头“红映渭水·精彩锹峪”亮丽名片,实现“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的目标。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