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经开区推动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

【来源:中国环境报】

◆张凯凯 严卓慧 钱慧慧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4年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名单公示结束,浙江省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宁波经开区)位列其中,成为宁波首个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区域。

据了解,试点工作主要包括建立区域高环境健康风险源清单、开展环境健康风险监测与评估、推动环境健康风险分区分级管控等6项任务。

“当听到‘健康管理’,大家往往会把它和‘体检’关联起来。事实上,环境健康管理还可以视作针对生态环境的‘体检诊疗方案’。”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北仑分局相关负责人刘丹介绍。

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的“体检指标”,将不再局限于PM2.5、土壤重金属、水体有机污染物等大众耳熟能详的传统的老污染物。“新污染物”这个连续3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名词,正成为生态环境领域“亮剑”攻关的目标,也是宁波经开区试点工作的重点。

源源不断的“新成员”为监测标准和技术更新带来压力

新污染物是指在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中可检测出来的,即使以低剂量进入也能够给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带来较大风险和隐患的一类化学物质的统称。

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主要包括国际公约管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一般具有危害比较严重、风险比较隐蔽,环境持久性、来源广泛性、治理复杂性等特征。

但想要了解新污染物,无疑要从“新”这个关键字开始。

当前,全球关注的新污染物超过二十大类,每一类又包含数十或上百种化学物质。同时,随着人们的认识加深,不少化学物质危害人体和环境健康的“另一面”被发现,也被纳入了新污染物之中。

“源源不断的‘新成员’,给监测标准和技术的更新带来了压力。”刘丹说。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新污染物生态环境监测标准体系表(2024年版)》,现阶段我国新污染物生态环境监测共有170项标准,但已发布实施且现行有效的仅49项。

监测标准尚不全面,监测技术尚未成熟,导致对新污染物的摸排存在一定困难。以宁波经开区为例,当前建立的监测体系更多针对传统污染物。临港工业的支柱——石化产业是否还有新隐患?防治手段有哪些?唯有与时俱进的新技术才能提供解答。

“这就是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赋予宁波经开区的使命。”刘丹表示,宁波经开区将把大榭石化园区作为切入点,构建石化行业新污染物风险管控体系,练就石化领域新污染物防治的“火眼金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打造环境健康码数字化管控平台

“全面体检”“把脉问诊”“靶向治疗”……其实,新污染物治理也不外乎于此。在试点核心区域——大榭石化园区,一套监测体系已初见雏形。

有别于以往先排放、后治理的路子,宁波经开区全面推动新污染物监测前移,从原辅料、中间物质、产品等多个环节对生产工艺进行“体检”。一经发现新污染物的“踪迹”,将迅速督促企业进行材料替换或生产工艺更新。

“如果存在企业无法用新材料、新工艺替代的情况,我们宁可牺牲GDP,也会坚决关停生产线,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北仑分局土壤和固废管理站主任陈罕丕说。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新污染物预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2021年,宁波经开区就开启“区块链+环保码”的创新改革,为全区3000家重点排污企业建立“健康档案”。以此为基础,北仑将率先打造环境健康码数字化管控平台,搭建环境健康风险防控智慧管理应用场景,实现风险源的动态更新和环境健康的风险预警。

“在平台中,我们将植入健康风险评估识别模块,根据企业环境健康风险数据自动生成不同的健康风险等级,并向企业和监管部门输出问题清单和分级监管清单,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陈罕丕说。

此外,宁波经开区也将在新污染物治理方面主动作为,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展部分新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环境行为及毒理研究,实现从“发现”到“治疗”的完整闭环。

织就新污染物防治“天罗地网”

据了解,自去年10月首批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名单确定以来,如今已有40余个地区(单位)承担起了这项新使命。

“在起步阶段,我们更要做好科普宣传工作,提升民众对环境健康的认知及素养基础,引导人们保持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北仑分局相关负责人张红枫说。

在环保领域,五官所感不一定有害,而无感之处也可能存在污染“盲区”。因此,宁波经开区积极复制推广“环境健康+”模式,依托现有“两山”环保公益基金会和全省首个生态文明教育馆,多渠道、多主体、多手段开展环保科普工作。同时,进一步延伸环保设施开放范围,搭建企业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平台,引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

“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省、市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6个,推动18家重点行业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张红枫介绍,随着试点工作持续推进,宁波经开区将力争通过3年时间,实现“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健康风险有效防控”“公众满意度逐年提升”“石化产业集群绿色发展”总体目标,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临港工业健康友好绿色”环境实践经验。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