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五载 正青春|“浙江大学美术与书法专业教学二十五年师生精品展”在杭启幕

潮新闻客户端 叶芳芳

图片

10月19日下午3点,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主办,浙江大学书法美育馆/陈振濂书法美育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美术系、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承办的“浙江大学美术与书法专业教学二十五年师生精品展”在浙江大学西溪美术馆开幕。

图片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美术系副主任(主持工作)、浙江大学书法美育馆副馆长林如

开幕式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美术系副主任(主持工作)、浙江大学书法美育馆副馆长林如主持。

据林如介绍,本次展览遴选了历届美术学与书法专业毕业生留校作品中的部分,以及征集了在校师生与浙江大学书画社社员的优秀作品,在浙江大学书法美育馆/陈振濂书法美育馆、浙江大学西溪美术馆分三个展厅呈现。

01

将人生最好的年华投身在浙江大学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浙江大学,迈上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在前行于其他高校且学科齐全的条件对照下,于四校合并次年(1999年)开始筹办艺术(美术)本科专业。从系所到学院,由小到大,25年来,在全国各高校中已经有很高的知名度。近五年来,更是与考古专业合为一体,显示出浙江大学艺术教学的特色构成。

图片

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

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从43岁到60多岁,他将人生最好的年华投身在浙江大学,可以说这里是他体现艺术办学理想的地方。

“当时潘云鹤校长和张浚生书记找我的时候,他们说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主持四校合并工作的是李岚清副总理,他向潘校长和张书记明确问道:‘浙江大学学科很齐全,有没有艺术学?’张浚生书记表示要马上落实。”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了。

图片

嘉宾观展

在陈振濂看来,浙江大学的办学特色应着重在科研上。在起步伊始,他就不希望简单重复专业艺术院校的现成办学模式,而是通过科研探索,率先提出“先学后术”“以学带术”的新办学理念。这一富有时代印记的新尝试,从2000年到2024年,已历二十五年。

25年来,这个学院经历了四任院长,第一任是陈振濂,第二任是黄厚明,第三任是白谦慎,第四任是赵丰。

艺术学科的持续发展,需要学校对展示设施的大力支持,博物馆是现在艺术高教架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有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艺术学科才能够对外展示它的成果。同时,博物馆又需要艺术与考古学院在学术上的支持。

图片

开幕现场

他表示,这次活动是学院近年来的闪光点。“25年前,我们雄心勃勃想在综合性大学中淌出一条健康发展的创新之路。目前来看,发展兴旺,但也步履艰难,在评价体系中遇到了非常多的困惑,这还得靠校领导的支持。受场地限制,多年来留校的优秀毕业作品还没有完全呈现,但这次展览开了个头,我们希望以后浙江大学书法美育馆/陈振濂书法美育馆的展览,背靠艺术与考古学院,和艺术与考古专业相结合,并将浙江大学的师生精品展办到社会上去。相信在赵丰院长的带领下,这个专业会越办越好。”

02

在“先学后术”“以学带术”的

新办学理念下探索发展

图片

浙江大学副校长王靖岱

在开幕式现场浙江大学副校长王靖岱表示二十五载春秋,风雨兼程,浙江大学美术与书法专业由小到大,从系所到学院,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我们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提出了“先学后术”“以学带术”的新办学理念并以此作为办学指导思想。25年来,浙江大学美术与书法专业在中国书法篆刻、美术与中国画教学方面积累丰富经验,在基础教学与实践创作方面获得许多优秀成果,也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艺术人才。

这次展览展出的每一件作品,无论是细腻入微的画作,还是挥洒自如的书法佳作,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与智慧,展现了浙江大学美术与书法专业深厚的学术底蕴和鲜明的艺术特色,也呈现了美术与书法专业教师们悉心指导,同学们扎根专业、励志拼搏的精神与成果。

图片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赵丰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赵丰坦言,一直在思考浙江大学的美术与书法、艺术设计类专业应该怎么办好,怎么与美术学院、其他的专业院校、综合性院校内的艺术类专业区别定位,从而在学科的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他表示“陈振濂老师提出的‘先学后术、以学代术’的教学理念,正是专业的办学方向”。

赵丰认为,这次展览既是对25周年办学的纪念,更是以此回顾、总结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力量、高校平台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学院在实践类的教育中,做出自己的特色。这是学习的契机,也是再启航的开始,期待学院在陈振濂老师开拓的路径下,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03

二十五年来,学院做了哪些事情

浙江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涌现了很多在近现代美术史、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如马一浮、沙孟海、陆维钊、丰子恺、常书鸿等先生。应当说,在艺术领域,浙江大学的教授占有一席之地。

在60年代,浙江大学的陆维钊先生被中国美术学院引进,开办中国现代书法教育;而在30多年后,作为陆维钊的学生,陈振濂老师又带着这样的重托从中国美术学院来到浙江大学创办艺术学科。

图片

展览现场

作为艺术学科发展的参与执行者、见证者,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书法美育馆常务副馆长金晓明在采访时说到,艺术学系创办之初,设立了美术学和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第二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设立美术学硕士;博士教育在中文系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下面。后来逐渐成立了书画文物鉴定中心、中国古代书画中心、故宫学研究中心等,机构逐步充实和完善。

在人才培养上,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尤其在创作实践上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有多位老师的作品相继入选全国美展,举办个人书画篆刻展。历届毕业生在陆续走向社会后颇有作为,他们分布于高校、画院、美协、美术馆、报社、出版社、拍卖行等相关艺术机构。

图片

展览现场

更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书画中心在张曦书记的带领下,做了中国的重点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有着深刻的意义和影响。

见证了学院25年发展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中国艺术研究所执行所长池长庆,在开幕式现场感概万千。在2002年时,浙江大学举办了一场“首届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发展研讨会”,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凤泰参会,在场的还有一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的专家,他们对浙江大学寄予厚望,尤其是刘司长提出‘浙江大学应该在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的办学上起着引领性作用’,这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走过的25年很艰辛,因为综合性大学的评价标准和专业院校有所不同。期盼新的领导给我们的创作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党委书记方志伟认为,浙江大学在创双一流的道路中,不能缺少艺术学科,更不能缺少这支创作队伍。只有这样,“大先生”们的传统才能在人文滋养下的浙江大学得到延续和弘扬。 

图片

校友代表、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任赛

校友代表、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任赛谈到,作为浙江大学首届本科毕业生,此次重返校园,一切都温暖如春。今天展出的精品力作,是历届学子耕耘的硕果,我们的艺术专业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盛誉,都是母校艺术教育的辉煌成就。感谢母校给予的教育和关怀。

图片

图片

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浙江大学副校长王靖岱,浙江大学党委巡视办公室主任沈玉,浙江大学宣传部网络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叶艇,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处长杨旸,浙江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鲁平,浙江日报艺术产业集团总经理、全国书法蒲公英计划教育联盟理事长邓志林,浙江中控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江辉,浙江画院副院长余宏达,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曹佳林,新疆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长忠,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党委书记方志伟,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赵丰,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兼学院副院长马景娣,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副馆长、浙江大学书法美育馆馆长程艳旗,副院长陈虹,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副馆长、考古与文博系教授林留根,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求是特聘教授贺西林、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谢继胜,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朱春秧,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书法美育馆常务副馆长金晓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助理、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执行所长池长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助理、考古与文博系主任张晖,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王瑞雷、胡晓军、黄杰等,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贺文荣,以及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传媒大学的教授代表、校外合作教师代表,和美术报、杭州日报、艺术融媒体等新闻媒体,学院师生等出席开幕。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22日。

更多展览现场

图片

陈振濂 作品

图片

金晓明 作品

图片

朱春秧 作品

图片

来一石 作品

图片

汪永江 作品

图片

薛龙春 作品

图片

吴强 作品

图片

马楠 作品

图片

元国霞 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