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点普洱(3266)】墨江涟漪桥:茶马古道上唯一用水波命名的风雨桥

图片

图片

从滇南普洱通向昆明和中原的闻名遐迩茶马古道北路上的墨江境内,有一座以水波命名的桥梁——涟漪桥。它是茶马古道进入普洱境内最宏伟、美观的桥、房、亭结合的桥梁。被人们称为千里迤南古道第一桥。

图片

修缮后的涟漪桥(2021.3.21摄)


涟漪桥坐落在具有“双胞之家、双生之城”美誉的墨江县城联珠河和清溪河交汇处。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墨江这个昔日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日渐繁荣。涟漪桥已经是县城的一部分了。


据《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志》和《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地名志》记载,涟漪桥始建于康熙初年,道光二年(1822年)被洪水冲毁,道光四年(1824年)重修。同治元年(1867年)墨江大水,又被冲毁。为方便过往马帮、商贾,他郎厅署游击将军孙世恒等邑绅捐资于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光绪二年(1876年)落成。桥身系土砖木混合结构,木梁,木板铺桥面,木架筒、板瓦屋面。桥正中魁阁楼瓦屋面为四面分水。桥身长27米,宽4米。桥中心魁阁楼为5.5×5.8米,高16米。河中桥墩以条石顺水方向砌成梭形,使流水顺畅,岸坡稳固。桥墩长22.8米,宽8.4米,每孔净跨8米。修桥投资共用了白银2384两。涟漪桥的特别之处是桥中心的魁阁楼是一座方形二层楼亭,并与两边的两座小魁阁楼浑然一体,青瓦粉墙,四角飞檐,错落有致,美观大方,看起来结构严谨,古朴优雅,玲珑标致。桥上的过道左右,木板相连,置有椅凳,供游人或过客歇脚休息。

图片

修缮前的涟漪桥(2007.7.4摄)


孙世恒是墨江有史籍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将军,他的发家史与茶马古道紧紧相连。他对朝廷最大的功劳是在从元江至普洱的这段茶马驿道上,调兵遣将,跨马挥刀,东征西讨,在当时的通关哨与哈尼族反清民族英雄田以政为首的起义队伍决战。田以政战败后,退往团田石叠崖。孙世恒穷追至石叠崖,围困田部起义军,扑灭了在哀牢山燃烧了十六年的抗清烽火。听到孙世恒扑灭了田以政,清朝黄帝传令封孙世恒为游击将军,赠巴图鲁勇士称号,挥笔题赠“将军第”门匾。他家悬挂的“将军第”门匾,一直挂到1951年土改时。后不知流落何方。


孙世恒游击将军数十年,刀光剑影,为满清王朝屡立战功,赏赐得的田地山场不计其数。磨黑盐厂、李仙江的几个渡口、绿春坝溜渡、元江大歇场等等都是他家的资产,甚至远离墨江的建水的几个寨子和田地也是他家的。可见家产之广。

图片

修缮前的涟漪桥中心魁阁楼(2005.5.26摄)


孙世恒当然不仅仅只会东征西讨,他也拿出银子来,做一些修桥铺路的事。茶马古道从墨江至赖蚌就是在的他倡导下铺筑成石板路的。修筑涟漪桥的2384两银子他出了大部分。另外,茶马古道要津阿墨江上的忠爱桥古铁索桥和大开门大开河上的古铁索桥都是他掏钱组织人员建成的。


涟漪桥见证了墨江风风雨雨的发展历史和普洱茶通过茶马古道输入中原大地、滋润天下的种种传奇。

图片

修缮中的涟漪桥(2007.12.14摄)


从唐朝银生节度时期的通镫川至明朝恭顺州、清代他郎抚彝府、抚彝厅、民国时期改称墨江至今,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墨江都是滇中腹地乃至中原与滇南边疆、东南亚诸国联系的重要驿站,更是氐羌、百越、百濮三大群族部落分化、重组成若干独立民族后南下游迁的途经地之一,至今留下了许多有关他们的故事和传说。这些先民应该是茶马古道最早的开拓者。

图片

墨江县城(2018.6.23摄)


雄峰叠嶂,江河纵横,终究挡不住人们的脚步。当时渐渐南去的人们,时时梦想回归故里,一路上留下族人。就以哈尼族为例,现在零星生活在昆明市的禄劝、晋宁,玉溪市红塔区、通海、峨山,红河州建水、石屏等地的哈尼族就是他们先祖南下时留下的。巧的是茶马古道北路的大体走向跟哈尼族的游迁路线相一致。所以,茶马古道是一条民族迁徙的古道。各民族在这条古道上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博大、纷呈、深厚的灿烂文化。先人们在古道上建筑的融自然美与建筑美的涟漪桥就是见证先民相互学习、融合、南下的物证。数百年风风雨雨,涟漪桥抵挡住了几多洪涝的掠袭,地震的颤抖,躲过了无数兵戮烽火,至今巍然屹立在墨江联珠河畔,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图片

九叠联珠秋色(2021.10.6摄)


墨江自古就是普洱茶销往内地的必经驿道,亦是普洱茶重要的生产基地,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族人民,参与了对普洱茶的驯化和培育,曾经出现了须立和迷帝两个上贡朝廷的贡茶。而须立茶的原产地就在涟漪桥不远的地方。时至今日,在墨江的联珠、景星、雅邑、新抚等乡镇还有许多的古茶树群落。

图片

修缮后的涟漪桥(2023.4.30摄)


据民国墨江县志稿的记述,墨江大规模种植茶叶是在民国26年(1937年),墨江人庾晋候、聂雨南、李子忠等人集资6万银元,在景星开办兴华茶厂,李子忠担任经理,设有种植部、制茶部,年可制茶1000余斤。产品有红茶、绿茶、龙井。全部通过茶马古道千里迢迢销往石屏和昆明,墨江茶叶渐年有了市场。民国31年(1942年),茶厂职工已达40余人,李子忠从浙江重金请来了两名制茶师,生产出烘青、炒青,研制出“玫瑰花熏红茶”“寿眉”“玉露”等名茶。至1943年,年生产规模已达40至50担,为此,李子忠在昆明崇仁街设茶庄,专门销售墨江景星生产的茶叶。

图片

修缮后的涟漪桥(2020.12.20摄)


墨江不仅生产出了优质的茶叶,墨江人还积极地投身到茶马古道的贩运营销中去,其主要商品就是普洱茶和磨黑盐。“山间铃响马帮来,涟漪桥上元宝来”的俗语,道尽了当年墨江驿站人往马嘶、商贾云集的繁荣场面。


在李子忠等人的带动下,墨江形成了千里茶马古道上有名的马店街,据有关地方史籍记载,当年仅马店街就有较大的马店七家,家家门口悬挂大红灯笼。通海大回村金喜祥、元江咪哩王李和才等大马帮等常常歇足马店街。他们在晨辉里从马店街出发,穿过墨江小巷,沿联珠河而下,踏过涟漪桥向南而去;或在夕阳余晖中,走过涟漪桥,一路尘埃,走向马店街。

图片

修缮后的涟漪桥(2023.4.30摄)


在墨江本地的马帮中,马同恭是最大的马帮。他专门经营茶叶的商号“源馨斋”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源馨昌”商号。他的茶叶商号先后在思茅设“源馨昌”、磨黑设“源馨昌”分号、在泰国曼谷开设“原信昌”商号、在江城开茶厂,生产“七子饼茶”、开设“敬昌”茶号。通过茶马古道,仅他的茶庄商号每年销往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的茶叶就有1000多担。据说,曼谷的“原信昌”茶号至今还在,已经是老字号的茶庄了。

图片

墨江城西落竜茶山(2020.11.20摄)


马帮已经远去,涟漪桥至今犹存。踏上修葺一新的联珠河上的涟漪桥,脚下流水波光粼粼,涟漪成调。凭栏远眺,叮咚水声,使人遐想幽思。茶马古道从遥远的历史带着普洱茶香,走进你我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