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女儿的那一刻,很是吃惊,没想到平时里娇生惯养的女儿,皮肤被晒得黝黑,既心疼又骄傲。女儿长大了!
第二次是到八中采访。采访结束后,八中领导带着我参观了刚建成不久的校史馆,记得校史馆是由一间教室改造而成的,面积不大,但令我吃惊的是,里面有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也就是从那天起,我才知道,原来八中历史厚重,它的前身是新疆第一所女子中学。
后来每次从八中附近路过,脑海里都会跳出两个画面。一个是八中校史馆里一幅幅珍贵的黑白、有些模糊的老照片;另一个就是晒得黝黑的女儿和同学列队进入学园的场景。
十多年前,女儿就从八中毕业。这些年,我走过无数个街头巷尾,而八中附近那片熟悉的街道,却总能勾起我对过去的回忆,仿佛有个东西一直牵着我的心,似乎被一根无形的线牵引。
这根线,是女儿的成长,是八中的记忆,更多的是我对那个并不起眼的校史馆的挂念。
2024年10月,我有幸再次来到八中采访,在和学校领导联系时,就提出了想再参观一下校史馆的请求,校方爽快答应。
师生们参观校室馆
贺彦徽,新疆女校创办人,
1916年-1920年担任校长兼教员。
迪化女中高3班学生毕业留影
1937年,朱旦华来校担任教务长。
朱旦华,原名姚秀霞,早在学生时期,她就积极参加革命运动。1937年到达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在这里,朱旦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熏陶,接触到了更多的进步思想。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来到延安后,她从一个女学生蜕变成了一个革命战士,被称为“朝气蓬勃、奋勇向前的新女性”。毕业后的朱旦华被分配到了新疆,担任省立迪化女子中学(以下简称迪化女中)任教导主任。
在那里,她以学校为根据地,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培养进步青年、壮大革命力量、支援抗日前线。
毛泽民、陈潭秋、矛盾、赵丹等一批革命先烈曾在这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革命火种。曾为第一所女子学校、第一所完全中学、第一所民汉合校、第一所集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学府的八中闻名区内外。这些骄傲的曾经,使八中成为新疆近代教育的摇篮。
朱旦华为女校所写校歌
1952年,改名迪化第一女子中学。1959年9月被确定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批重点中学,并且是自治区的双文明单位,德育示范校。1960年被正式命名为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从此告别了女校的历史,开始了男女合校的办学模式。
……
1939年女校老师合影。
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都在述说着八中的过往。
在秋日的午后,阳光斜照在八中的校园内,洒在两座被岁月雕刻得更加庄重的塑像上。朱旦华和贺彦徽,两位杰出的女性,她们的形象被定格在塑像中,仿佛仍在凝视着这个曾孕育她们梦想的地方。朱旦华的眼神深邃而坚定,贺彦徽则带着微笑,仿佛在鼓励着每一个路人:梦想,值得追求。
金色的落叶如同记忆的碎片,无声地落在她们的脚下,像是诉说着过去的辉煌和现在的寂静。塑像旁,学生们匆匆走过,偶尔几个沉浸在思考中的同学,会在塑像前驻足,仿佛在与历史对话,寻求前行的力量。
同学们擦拭贺彦徽雕像
塑像在阳光下静默,金色的落叶继续飘落。它们讲述着过去,也预示着未来。每一片落叶,都是一段故事,每一座塑像,都是一个灵魂的印记。在这个校园里,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传奇。
栉风沐雨造就百年名校。经过几代八中人的努力,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它以优质的教育教学成就着英才,回报着社会,服务着百姓,跻身于全国名校的行列。
它像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镶嵌在乌鲁木齐市的市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八中”。这所百年老校,不仅是新疆近代教育的摇篮,更是无数革命先烈传播真理的圣地。她的历史,如同一部厚重的书卷,每一页都散发着岁月的幽香,每一页都承载着无尽的荣耀。
来源:天山领读者——成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