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园——张见 高茜作品展”: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当代视觉世界

图片

“有园——张见高茜作品展”于10月19日至11月30日在上海芊荷艺术空间举办。

展览以张见、高茜这对艺术伉俪的心灵居所“有园”为主题,描绘了有园中的花木和艺术家心目中的花鸟意趣,展现了艺术家的生活态度和对于当代视觉的建构努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张见、高茜都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得中国画专业硕士学位,后都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张见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高茜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专职画家、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研究生导师。

张见和高茜都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新工笔画浪潮中的代表人物。多年来,他们在纸面上经营着接续传统、风格鲜明的美好世界;如今,他们开始经营现实中的精神栖息之地,花木葱茏的一方园林,这次展览就是两个世界之间的一次对接与呈现。

图片

图片

“有园”展上,展出了张见创作的《有园画谱》中部分作品。艺术家选取了花木的某个局部进行描绘,同时,在旁边配上该种植物的局部结构白描图,与西方的植物学图谱和中国传统画谱产生一种微妙的连接。

图片

图片

图片

张见表示,自己小时候在无锡老家偶遇一本《芥子园画谱》,打开了最初对于绘画的认识。但总觉得画谱的笔墨之间不尽人意,后来他才明白这是木刻翻印的课徒稿,已下真迹一等。

多年后,张见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中关注到来自欧洲和日本一些手绘植物画,对照《芥子园画谱》,两种感觉,微妙又有连接,于是他想把这种感受贯注到创作中。

他在保留传统中国花鸟画意趣的同时,通过具有鲜明中国文化象征意义的元素比如梅兰竹菊、松竹梅等主题,重新组合并构建一个既熟悉又新颖的当代视觉世界。

图片

图片

图片

体察东西方文化艺术之间的微妙关联,在“美术史的缝隙里”寻找另类答案,是贯穿张见绘画研究之旅的长期方式。

1990年代,张见将早期文艺复兴的经典图式与中国传统元素进行跨越时空对接,作品既古典又国际,为当代工笔人物画的现代转型打开了具有启蒙意义的通道。

10年后,他从对“曹衣出水”的研究出发,开始创作“叠”系列。“吴带当风”和“曹衣出水”是中国古代绘画对于人物衣纹处理的两种经典范式。创造“曹衣出水”的曹仲达是中亚地区粟特人,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他所画人物的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这一风格来源于古印度的犍陀罗艺术,也来源于希腊的“湿水衣褶”表现方式。因此,张见的“叠”系列是一次历史追索,也是对传统绘画线条的思考。

图片

图片

图片

近两年,张见再次游走在“美术史的缝隙里”,他带领9名学生,以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代表作《夜巡》为母本,运用工笔画技法与传统壁画的形式,创作出当代绘画装置作品《当〈夜巡〉来到中国》。

而这次,张见又将有园中的花木与《芥子园画谱》以及欧洲、日本的植物学谱图进行了一次微妙的对接。

此次“有园”展也展出了高茜的“有园杂项”系列以及她的孔雀、蝴蝶和鸟类作品。

(请横置手机观看)

图片

图片

高茜的包容性很大,她说自己既喜欢喝茶也喜欢喝咖啡,亦中亦西,宜古宜今。

由于有园中野草的滋生,让高茜关注起那些不知名的小草来,甚至觉得分外妖娆。她热衷于搜索各种杂花野草的名字,喜欢不按常理出牌的野草野花给她带来新鲜的视觉信息。由于在美术史上几乎没有画家画过它们,所以高茜可以跳脱出固有的视觉经验,如花在野般恣意地去发挥和创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有园”展的策展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胡见君认为,添置或修剪花木,慢慢剪成一个造型,或成就一个园林,在高茜眼中,就像画画构图一样,要考虑到色彩、造型、疏密等关系,还有各自的气息相投。她和张见一起精心营建自己的园林,整个花园,其实就是他们花鸟作品的大型代表作。

艺术家简介

图片

张 见 

1972年出生于上海。

199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图片

高 茜 

199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硕士学位。

201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专职画家,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展览时间:2024年10月19日—2024年11月30日(周二至周日10:00-17:00)

展览地址:芊荷艺术空间(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716号1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