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谭盾:一条“听得见的丝绸之路”正从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出发

柯曼奇弦子、手鼓、阿拉伯女声、口弦琴、印度四重奏、云南木鼓、泉州压脚鼓、广东的地水南音……在短短一个半小时里,从意大利威尼斯到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丝绸之路上的独特音乐被完美融合,汇聚成一条“声音河流”。

10月19日晚,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开幕典礼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行。由香港、广州、深圳、澳门四地乐团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管弦乐团”上演开幕节目《声音河流》。该作品由著名作曲家兼指挥谭盾谱写并担任指挥,由香港管弦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和澳门乐团成员联合演奏,当晚进行了世界首演。表演结束后,谭盾接受记者采访,他表示,声音河流是一条听得见的丝绸之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这条声音河流,它是未来的、科技的,它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独特视角”。

图片

“听到纯正广东味道的地水南音,感动得眼泪快出来了”

在节目正式演出前的视频介绍中,谭盾提到,广东的地水南音很古老,“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这么多乐器,每一件乐器就像声音一样,都在讲述着一个一个的故事,这些祖先发明的乐器,后面的故事,不能断掉,故事断了,历史就断了。”

多年来,谭盾带着自己的手机和照相机,沿着丝路各地,抓拍了很多正在消失的“声音活化石”,并把它们融入电影、视觉、戏剧和交响乐,力图呈现出一种奇妙的视听感受,这个过程持续了十二年。谭盾形容,这是一个十二年的音乐修行,“觉得听到河流从好远好远的地方流到我的脚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让这条河流继续流下去”。

在强调保留传统、传承文化遗产的同时,谭盾也提到在《声音河流》的节目设计中加入了许多创新与突破。比如交响乐团的座位布局,不同于一般较为规整庄严的布局,《声音河流》将乐团座位排列成一道弯曲的“S”形,配合以现场变换的灯光,如同一条缓缓流动的河流,为演出增添了许多美感。“这样一来,观众听音乐的感受就不同了,真的好像河流一样在流动。”

谭盾强调,当下的创作最重要的是创新,是要把世界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古代的文明和未来的创造结合在一起。“我听到唐小燕老人家演唱的带有纯正广东味道的地水南音,我觉得很感动,而当周深出来演唱的那一瞬间,我指挥得眼泪都出来了,因为我能看到传承。还有泉州的压脚鼓,从大屏幕中老师傅的表演到现场小姑娘的演绎,我能看到传承。”谭盾表示,和年轻人分享音乐不只是要分享新的歌曲,也要跟年轻人分享祖先流传下来的东西。

从大湾区出发,用音乐讲东方故事

今年是谭盾担任香港文化推广大使的第二个年头。他对于香港特区政府以及香港有关文化部门在《声音河流》的长期创作过程中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同时也盛赞组成当晚演奏乐团的广深港澳四地交响乐团是“中国的四朵金花、四颗钻石。”

“今晚的演奏水准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谭盾透露,实际上,来自四个城市的交响乐团在正式世界首演之前仅仅排练了两天,第一次排练是在9月4日,第二次排练是在10月18日,即演出前一天,“今天有一个阿布达比的记者问我这个节目排练了几个星期,我回答说排练了几天,那位记者继续追问具体是几天,我回答说两天,对方说不可能。”

“目前,包括阿布扎比在内的多个地区已经对《声音河流》这部作品发出了邀请。”谭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香港文化推广大使,希望《声音河流》可以从香港出发,从粤港澳大湾区出发,走遍全世界,“这是向人类的文化致敬,同时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音乐、文化、历史的关心、参与和融合。”

文/广州日报港澳记者站记者:赵越 张映武

图/广州日报港澳记者站记者:曹景荣 赵越
视频/广州日报港澳记者站记者:曹景荣 赵越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