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宇浩
一部近40年前拍的电影,如今在最先进的大银幕上重映,依旧获得了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0月20日,作为2024青年电影周(浙江)的展映影片,由黄建新导演的《黑炮事件》在M511未来影城放映。
亮相映后谈的黄建新回忆了当年拍摄背后的故事,“我直接给张贤亮(原著作者)写了一封信,把握住了这次机会。”
展映现场,有观众开玩笑说,“这部电影的年纪,比影厅里好多人都大”,1985年拍摄、1986年上映的《黑炮事件》,是黄建新的导演处女作,至今都被认为是他最犀利的作品,当年曾直接拿下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四项提名。
该片改编自张贤亮小说《浪漫的黑炮》,故事讲述某矿山公司赵工程师,精通德语 ,工作认真负责。半辈子独身的他只喜欢一人下棋。并有一副伴随他多年棋子。一次,赵工出差回来后,发现少了一只黑炮棋子,急忙冒雨奔到邮电局,发了一封“丢失黑炮301找赵”的电报给旅馆请求帮助寻找。短短几字的电文引起了发报员的警惕,继而引发了一系列误会和风波。
观影结束,场灯亮起那一刻,估计许多人跟记者一样在心中感慨:尺度有点大,后劲有点猛。随后,在好友、导演张建亚的陪同下,黄建新上台,与影迷们展开了一场诚恳的映后谈。
“无论当年,还是现在,在我心中,《黑炮事件》一直是座高山!”摸着光头,张建亚首先开腔。据他回忆,1986年电影上映后,因为风格实在太过强烈,在业界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我很震惊,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原来电影不是做作业,是可以没有标准答案的。”
张建亚说,相识多年,这也是他最欣赏黄建新的一点,“创作常青,永远年轻,永远有好奇心”。
可能连黄建新自己都没想到,第一次当导演,《黑炮事件》就把内地电影圈“炸了”,那一年,他刚刚30岁。
黄建新回忆,当时他刚刚从电影学院回去,正好听说厂里要拍张贤亮的《绿化树》,他鼓足勇气找到领导,问:“听说另外还捎带了一个本子,是《浪漫的黑炮》(《黑炮事件》的原著名),我想试试能不能拍。”
后来,黄建新给张贤亮写了一封信,也很实诚,说自己没当过导演,“但我很喜欢这部小说,我想拍”,面对当时已经是著名作家的张贤亮,黄建新也没藏着掖着,信中他还说,“可能会对原著做比较大的改动。”
后来张贤亮回信了,也很诚恳,“小说我给你了,怎么盖楼你来决定就行”。
在这场秋日下午的映后会,与年轻人们聊起40年前的作品,也把黄建新的思绪拉回到了往昔,他说,上世纪80年代初,自己对意大利、德国的电影流派特别感兴趣,而在《黑炮事件》中,他也通过颜色、构图灯,为影片注入了许多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
“我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电影里有一场开会的戏,会议室四周都是白墙,铺着白色的桌布,大家都穿着白衬衣,喝着白开水……就一个机位架在那儿,拍了4分多钟。”黄建新说,通过这个色调手法,他想暗示的是“这场会议,就是白讨论”。
电影中,同样可以见到大量的红色,因为红色看多了,会给人带来不安的感觉,符合电影的荒诞气息。为了把效果做到极致,黄建新让美术组7、8个人带着油漆桶,现场直接把许多蓝色、黄色的墙都漆成了红色。
《黑炮事件》的诞生,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80年代那个一度十分宽松的创作环境,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诞生了许许多多风格独特、思想前卫的国产电影。
当时,条件确实是艰苦的,张建亚说,那时候的电影胶片死贵,电影厂都是要用外汇购买的。所以,对导演的要求也变得很“苛刻”,一分钟的镜头,做多给你三分钟的胶片,“也就是说,你只有两次犯错的机会。”
但那时候像黄建新这样的年轻人,也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文艺养分,而且敢于表达,“我记得那时候大家的风气就是看书,随便逮到一本书就看,所以无论是电影、文学,还是戏剧,都是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
聊到这里,黄建新还讲了一个自己的小故事,当时通过报纸知道上海美琪大剧院正在演萨特的戏,他就给谢晋打电话,谢晋说“我帮你搞到票没问题,但你在西安,怎么来得及”,黄建新二话没说,直接买了张火车站票20多个小时站到上海,看完戏又连夜站回去,“可能这就是自己热爱的东西吧。”
正如黄建新之前所说,对于电影,也希望当代青年电影人能倾注自己的热情,“每一代人都是,踩在上一代人的肩膀上起步,但后浪推前浪,年轻人就得有把前头超越的劲儿。”
(照片由主办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