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这名字怎么来的?有种说法与重庆有关

“熊猫”是如何得名的?它和重庆有着怎样的渊源?近日,“走进渝港澳·爱上大熊猫”重庆市青少年自然探索熊猫行动之“熊猫小大使”“熊猫小讲解”“熊猫小记者”课堂培训走进重庆市南岸区迎龙小学校。“熊猫小大使”导师、重庆动物园科普主管田小芳老师,以及记者、主播们,为同学们分享了大熊猫与重庆的故事。

图片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大熊猫最初被称为‘猫熊’,‘熊猫’又是如何得来的呢?”田小芳称,其实中文“熊猫”名字的由来,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一种与重庆有关。

1939年,我国第一次在国内展出大熊猫活体,选择的地方就在重庆北碚平民公园(今北碚公园)。当时,展出的名字标牌上有中英文,而用英文书写的是“猫熊”,为了和英语的书写方式保持一致,亦从左往右也用了中文,写上“猫熊”两字。

然而,当时中文的读写习惯是从右往左,因此游人们便将“猫熊”读成了“熊猫”。后来,“大熊猫”这一称呼便沿用下来,一直到了今天。

如今,野外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对熊猫的“人口普查”已经进行过四次,最近的一次在2011年到2014年,经过调查野外大熊猫数量在1864只。

截至2024年统计,全球共有圈养大熊猫728只,中国有50多只大熊猫旅居国外。

图片

课堂上,田小芳还为同学们展示了刚出生的大熊猫幼崽,以及大熊猫粪便等,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大熊猫。

图片

在“熊猫小讲解”培训课堂上,主播杜雅熹教授同学们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讲解员。她称,好的语言表达技巧关系到信息传递的效果、听众的接受度,以及整体讲解的质量。讲解的时候,需要结构清晰,内容准确。

图片

“熊猫小记者”课堂培训上,记者张宇通过摄影记者的镜头,教同学们如何从大熊猫的精彩瞬间中,去读懂大熊猫。

课后,有同学表示,大熊猫很可爱,自己也第一次看到了大熊猫粪便,它不但不臭,还带有茶香。也有同学称,“通过‘熊猫小记者’的独特视角,有机会透过摄影记者的镜头,深入探究大熊猫的生活细节。新闻影像作品展现了大熊猫的日常乐趣和习性特点,使我们对这一国宝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上游新闻记者 徐勤 组委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