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画家陈其园
他的画中萦绕厝边乡土情
陈其园新创作的画作。
名片
陈其园
翔安一中退休教师,现为翔安区老年大学国画教师。翔安区第一批农民画非遗传承人,从事农民画创作50多年,至今创作的农民画作品有近千幅。是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陈其园的画室设置在自家屋子的顶层,每天去作画,都要一层一层往上走,72岁的老人家或许得益于这样的日常锻炼,身体硬朗、精神矍铄。
这一栋屋子好似浓缩了陈其园与农民画相关的一生——画室装着他的热爱,陈列着不同画作的房间留住了他对时代的记录,还有放了课桌椅的房间则是教授画画的场所,里面是他对农民画“传承”的坚持。
时代波澜壮阔地向前而去,陈其园用一杆画笔,悄悄留下它的剪影。
陈其园的农民画作品。
画是热爱
一个壮劳力 晚上挑灯作画
陈其园爱画画,是五六岁时开始的。“那时候奶奶带我去集美看龙舟赛,有很多人,龙舟跑得很快,船桨划出很多水花。”他说,回到家里,自己就用粉笔在木板上画起来,“画人,也画龙舟。”后来上了学,课本里的插画同样令他着迷,会对着描摹。
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陈其园十六七岁,从学校回乡参加劳动。“白天要挣工分,做些挑粪挑土的活,全身是汗,很累。”即便是这样,他到了晚上也还是要作画,“那时候晚上没有电灯,点上煤油灯继续画。”父亲劝说无效,索性把他的画具都扔掉,但他捡回来继续画。“我爸问我画这个做什么用,其实我也说不清,就是喜欢。”年轻的陈其园就这样一直画,不知道累。
作为一个壮劳力,他差点因为没接到录取通知,错过了农民画生涯的起点。当时同安要办农民画培训班,他第一时间报了名,后来却迟迟等不来通知。陈其园回忆说,其实电话早就打到了大队里唯一的那部电话上,“可是当时要出外培训一个月,相当于大队就损失一个劳动力。”所以这通电话就被悄悄隐瞒了。后来,还是陈其园自己到供销合作社里找到通知的信件,这才赶上了培训班。
在同安的那段学习经历被他开玩笑似的称作“改善生活”:一个月里包吃包住,能给家里省不少钱。现在回头看,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陈其园正式跨进了农民画领域,后来还多次参加了农民画培训班,奠定了扎实的绘画基础。
画是记录
一位观察者 画笔记录大时代
虽是因农民画成名,但陈其园的画笔从来不止于农民画,浓烈饱满的农民画、气势雄浑的国画、线条有力的连环画,都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记录的是他对时代变迁的细微观察。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陈其园集中创作了大量的农民画作品,其中画作《广积粮》反映了当时农民劳动的场景,刊载在当年的《厦门文艺》杂志上;后来他还有农民画作《反复探讨》,在1975年入展福建省美术摄影展并被省博物馆收藏。
除了记录当下的场景,陈其园还注重对民俗活动的记录和呈现,《翔安车鼓弄》《拍胸舞》《宋江阵》等作品,就用农民画的形式进行诠释,饱满的色彩和略显夸张的构图,将传统民俗中的意韵与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陈其园说:“照片是原样记录,农民画是一种带观点的审视,这样的记录也很有意义。”
后来陈其园开始创作国画,也有了不俗的成绩。他尤为珍视的是亭洋古民居系列——他走访了自己所住村庄里的古厝,选取不同的角度用国画方式进行记录,他自己将这个系列理解为“乡土情结”。
近几年,陈其园还受邀参与了“翔安红色记忆”连环画册的创作。在《陈先查的故事》绘画部分的创作中,虽然陈先查只留下了一张素描照片,但陈其园查阅资料、走访实地,用精练的线条和笔触重现了当年的场景。
画是传承
一名好老师 乡土文化再接续
从翔安全区的农民画师承关系上说,梁金城老师是第一代翔安农民画家,陈其园是第二代。他还带出了亭洋村的另外三位区级农民画非遗传承人唐庆、陈才能和陈嘉兴,在画技与画作的“传承”上,他一直不遗余力。
近十年来,陈其园经常到学校、乡村等处讲授农民画或宣传翔安农民画,扩大农民画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他也教学生画农民画,与街道、社区一起举办农民画夏令营,帮助校园学生、社区儿童青少年传承本土民间绘画(农民画),帮助他们在这样的公益课堂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养。他的徒弟陈才能和陈嘉兴也都加入到公益课堂,成了农民画的老师和推广大使。
退休后不久的2004年,陈其园到翔安区老年大学兼任音乐老师,2008年正式担任学校国画老师。在了解到老年人对书法和国画课程有需求后,他主动请缨参与了翔安区老年大学国画课程的教学,学科刚成立时没有课本,陈其园寻找适合老年人的课程,在教学中结合理论不厌其烦地示范,深受学员喜爱,不少部门团体也都邀请他去授课。
大家都说,在翔安、在亭洋,如果说起农民画或者国画,“老中青小”都有陈其园的学生——桃李芬芳,对于陈其园来说,这才是对他坚持传承的最好褒奖。
漫画家刘奎宁
他的笔下飞出文明小白鹭
刘奎宁在他的工作室内创作。
名片
刘奎宁
青年漫画家,福建省漫画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市漫画家协会创会副会长,创作出厦门文明城市吉祥物“文明小白鹭”、打造红色经典卡通IP“成功小红军”。
他创作出在厦门随处可见的“文明小白鹭”、他设计了布展新颖的陈化成史迹展览馆、他打造了同安云洋村人气伴手礼面线礼盒……以城市为画布,用文创做画笔,福建省漫画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市漫画家协会创会副会长刘奎宁将自己对文创设计的热爱融入一项项漫画作品中,融进城市发展的肌理中。
圆圆的脸庞,戴着眼镜,拿起画笔的刘奎宁文质彬彬,书生气十足。如果不说,很难看出他是一名退役军人。但只要话匣子一打开,刘奎宁就会滔滔不绝地谈起让他自豪的军旅生涯。他说:“从军10多年,军人的底色已经深深刻进了我的骨子里,是我不断奋进的力量。”
参与文明建设,投身乡村振兴,加入文物保护,参加国防教育宣讲……一路走来,刘奎宁勤勉用功、敢闯敢拼,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厦门这座城市的热爱。
刘奎宁设计的“成功小红军”。
一腔热忱
下决心创作
正能量国产动漫
“2010年,我转业到烟草公司工作,虽然工作稳定,待遇也不错,但心里揣着一股劲,想要在自己喜爱的艺术领域施展拳脚。”刘奎宁说,自己自幼习画,在部队的时候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文化艺术的火苗在心底从未熄灭。
一次国外出差,将刘奎宁心里的这个小火苗彻底点燃。“在商场的货架前,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挑选着自己心仪的动漫手办,有蜘蛛侠、变形金刚、奥特曼等国外动漫作品,却没有来自中国的动漫形象。”刘奎宁百感交集,他想起了自己从小的偶像孙悟空,也想起了足智多谋的阿凡提、聪明勇敢的葫芦兄弟,心里越发不是滋味。于是,刘奎宁暗暗下定决心,要创作出受中国小朋友欢迎的正能量国产动漫作品。
虽然这个想法看似天马行空,但刘奎宁是有底气的。在部队时,刘奎宁先后在军地报刊发表众多漫画、国画作品,多次立功受奖。2010年,画虎多年的刘奎宁用了8个月时间,在信封上画出10000只形态各异的老虎,形成《万虎图》,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他的故事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有志者事竟成。在2016年,正值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经过8个月打磨,刘奎宁以古田会议为主题设计出中国红色经典动漫IP“成功小红军”。
“成功小红军”作品获得受众的喜爱,先后在全国、省市各类文创大赛、展览中获奖。刘奎宁围绕这个IP打造出手办、景点吉祥物、大型雕塑、微信表情包等系列作品。他还带着“成功小红军”从古田出发重走长征路,作品被多个红色景区、纪念馆收藏。
刘奎宁与自己的作品合影。
一次代言
设计动漫形象
为厦门文明“发声”
2015年诞生的“文明小白鹭”早已成为厦门家喻户晓的动漫形象,它们出现在厦门公交车身、社区宣传栏,还“飞进”了地铁车厢,为厦门文明代言。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对萌态可掬、惹人喜爱的吉祥物出自刘奎宁之手。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以漫画为媒介,运用文创服务社会,为城市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创作‘文明小白鹭’,就是其中的一次有益尝试。”刘奎宁说。白鹭是厦门市鸟,洁白、美好的形象符合厦门城市特质。刘奎宁首先想到了用白鹭造型做吉祥物,但白鹭有长长的嘴巴,在漫画中比较难体现出可爱的嘴形和动作,于是,刘奎宁就在白鹭的形体和服装上下功夫。有了思路,刘奎宁前后设计了20多个版本,不断雕琢表情和神态,最终形成了优雅的女孩“文文”和憨厚的男孩“明明”。
围绕“文明小白鹭”造型,刘奎宁创作出数百幅文明宣传组画,设计了相关H5动画、微信表情包、文创产品等,不断优化“文明小白鹭”IP。
一份心愿
借助漫画和文创
让城市更美好
去年6月,由刘奎宁设计的陈化成史迹展览馆揭牌开放。原先布满电线、悬挂着空调外机的外墙,被刘奎宁设计为长城浮雕和“陈化成巡视海疆”主题壁画。展馆内,通过音像、文字和展品,将陈化成的人生经历带入历史情境中,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民族英雄的故事。刘奎宁还设计出《民族英雄陈化成》连环画绘本、原创雕塑、萌版“英雄陈化成”系列文创礼袋,还有钥匙扣、卡包、扇子等文创产品。
“动漫+文物”的成功实践,打开了刘奎宁创作的“脑洞”,他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田野。
在同安区云洋村,穿上“新装”洋气走上市场的云洋手工面线礼盒,成为许多游客的伴手礼。礼盒由四盒面线组成,包装上是刘奎宁以云洋景观设计的“春夏秋冬”组图,清新亮丽。
“云洋面线的制作历史有两百年以上,但制作辛苦且商品附加值低。”刘奎宁说,“面线原本每公斤卖16元,如今通过产品品质提升和包装升级,每公斤能卖33.6元,看到村民们开心的笑脸,我特别欣慰。”
为同安区蔗内村设计包含村庄标识、专题纪录片、乡贤文化彩绘等内容的“漫方案”;为湖里区马垅社设计村史馆,成为赓续文化血脉的一个新载体……
展望未来,刘奎宁说自己的心愿很简单,就是将漫画的服务触角延伸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借助漫画与文创的力量,让这座城市更美好。
(厦门日报记者:林岑 邵凌丰 曾嫣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