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非遗传承人 | 领略彝族风情 传承服饰之美

图片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之魂,承载着一个民族延绵不绝、生息繁衍的基因密码。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西山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6项,市级21项,区级30项),代表性传承人61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市级10人,区级45人)。为此,西山区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西山·非遗守护者”专栏,持续报道西山区的优秀非遗传承人,展现西山的非遗魅力。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来自西山区团结街道彝族村落里的彝族服饰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李红卫。




图片

图片



在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的彝族村落里,李红卫的名字与彝族服饰文化紧密相连。自幼跟随妈妈和奶奶生活在彝族村落的她,从小就耳濡目染彝族服饰的独特魅力,并逐渐掌握了剪裁、配线、刺绣、缝制等技艺。五十多年来,她不仅将这些技艺发扬光大,还成为了彝族服饰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是彝族服饰习俗的重要守护者与传承者。





妙手生花:彝族服饰的魅力

李红卫制作的彝族服饰作品深受周边群众的喜爱和认可。她制作的鞋子、围腰、衣服、公鸡帽、背被、小挎包等,不仅工艺精湛,而且每一件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例如,公鸡帽象征吉祥和对幸福的追求;花褂褂上的“四龙抢宝”图案,则寓意风调雨顺、吉祥如意。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彝族服饰的独特魅力,也传递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厚积薄发:技艺与岁月的沉淀

成年后,李红卫并未止步于已有的技艺和经验。她积极走访彝族村寨,向手艺人请教技艺特点和表现方式,逐渐积累了对彝族服饰制作及装饰图案纹样的深厚了解。同时,她也意识到彝族服饰习俗的生存空间正在日渐萎缩。受到外来物质文明的冲击和时尚潮流的影响,年轻人对彝族服饰的兴趣逐渐减弱。传统的彝族服饰及其标志性装饰物,如灯笼裤、青丝帕、英雄结、绣花围腰、披风、披毡等,只能在民族节日活动上才能见到。彝族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图片


图片



保护与传承的创新之路

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服饰习俗,她多次赴云南横断山脉南部、金沙江畔、红河州、南盘江流域等彝族聚居地向当地手艺人求教研习。她从彝族经典纹饰图案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符号,结合昆明本地彝族特色和现代时尚感,创作出符合当下审美及用途的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保留了彝族服饰的传统元素,还融入了现代时尚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图片


图片



传播彝族服饰,助力妇女就业

此外,李红卫还积极传播彝族服饰习俗,帮助妇女群众居家就业、增收致富。她带领绣娘们学习技艺,培养后继人才,并在学校和多个社区开设讲座及体验课程,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零距离体验彝族服饰的制作和魅力。在她的努力下,彝族手工刺绣不仅绣出了美丽的彝族之花,也绣出了彝家妇女的梦想之花。


图片


图片


图片


如今,李红卫已经成为彝族服饰习俗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努力和贡献不仅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也为彝族服饰习俗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在她的带领下,彝族服饰习俗将继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片

昆明西山发布


来源:西山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