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与此同时,日趋复杂的全球气候变化和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导致极端超强降雨事件频发,对城市内涝安全、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也引起了人们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大讨论。
自从看了2010年7月14日《中国青年报》刊载《江西赣州古城千年不涝——宋代排水系统仍发挥作用》的报道,就对广东那位不服气的局长口中所说的“这个系统也是古人留下的”的古人充满了好奇。这次去赣州,专程到福寿沟博物馆去领略他治水的无穷智慧。
这个古人就是刘彝,据《宋史•刘彝列传》记载,刘彝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卒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其一生历经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五朝,刘彝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先祖为汉代楚元王刘交的后裔,较为显赫。刘彝从小在族学中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系统学习了儒家经典,刘彝自己性格沉稳,好学喜思,从不人云亦云,《东都事略》称其“沉重介特,读书必求其义”。刘彝后投身胡瑗门下读书,一方面深究经义,明乎仁义礼乐这些根本之“体”,一方面学习医药、水利等,以为致用。
宋庆历六年(1046),刘彝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史载其:“治簿书,恤孤寡,作陂池,教种艺,平赋役,抑奸猾,凡所以惠民者无不至”。因为成绩斐然,刘彝的所作所为被人编为一书,名曰《治范》,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和典范。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神宗即位,次年改元熙宁,并启用王安石实行变法。刘彝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合而被贬。因为刘彝懂水利,有专才,后来还是被朝廷所用,即使“刚愎偏拗”的王安石也向朝廷推荐刘彝,夸赞刘彝“聪明敏达,有济务之材,堪充升擢繁难任使”。
刘彝奉调到虔州(今赣州)担任知州前,赣州古城位于章、贡两江交汇的三角河套地区,四周分别环峙武夷山、九连山和罗霄山山脉的余脉,千里赣江汇成于赣州城下往北注入鄱阳湖。因此,赣州是座易遭洪涝灾害的城市。宋人笔记有云:“每春夏水潦入城,民尝病浸,水退则人多疾死。”
刘彝在赣州后,首先进行实地勘察,根据虔州城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以州前大街(今文清路)为界,在城区东南部修建福沟(因形似篆体福字,故名),主要排东南之水到贡江;在城西北修建寿沟(因形似篆体寿字,故名),主要排城西北之水至章江。经过近四年的修建,福寿沟终于修成,两沟总长约12.6公里,其中福沟约11.6公里,寿沟约1公里。
更值得称道的是刘彝发明的水窗,《赣州府志》“名宦志”部分中有载:“城东北濒江,作水窗,视水消长而启闭之,水患遂息”。
世代受刘彝恩泽的赣州人民没有忘记他,至今在城内宋城公园立刘彝像,以纪念这位修建福寿沟,造福赣州的杰出水利专家兼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