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驻演上海|吴刚:我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摸着良心演的

全文3813字,阅读约需11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北京人艺驻演上海一个月,演员吴刚在《茶馆》中饰演唐铁嘴和小唐铁嘴两个角色,反响热烈。

02吴刚曾在1988年作为学员班毕业不久的学员,负责在剧里跑龙套,演上上下下没有台词的学生群众。

03由于北京人艺的强大实力,吴刚被新一代观众戏称为“男神的聚会”,并在《哗变》中出演律师格林渥。

04除此之外,吴刚还因为《人民的名义》里的“达康书记”和《庆余年》的陈萍萍而深入人心。

05吴刚表示,他所有参与的角色都是100%全身心的投入,觉得自己的每个角色都是摸着良心演的。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演话剧是我的主业。北京人艺就是我的家,家里有事,必须全力以赴。”
因为北京人艺带着5部大戏来到上海驻演整整一个月,演员吴刚也跟随剧团早早来到上海。《茶馆》上演了刚刚两场,反响热烈,现场黄牛票甚至炒到了4000元,还是一票难求。吴刚在这部“镇院之宝”的剧里扮演唐铁嘴和小唐铁嘴两个角色。几天后,他又将在北京人艺的又一部经典剧作《哗变》中出演律师格林渥,一个贯穿全剧的灵魂人物。
图片
《哗变》剧照,吴刚饰演格林渥
“上海观众很热情”,“上音歌剧院这个音效真的不错,很拢音”,“你们看完觉得怎样?”采访时,《茶馆》还有晚上最后一场,闲扯时,吴刚有些沉浸在演戏的情绪里,很是关心大家对剧的观感,问题感慨不断。
图片
《茶馆》剧照,吴刚饰演小唐铁嘴,何冰饰演小刘麻子
《茶馆》群星荟萃,聚齐了当下北京人艺这一代的最强阵容。吴刚和这部戏结缘了大半辈子,上一次来上海时是1988年,作为北京人艺演员训练班毕业不久的学员,他负责在剧里跑龙套,演上上下下没有台词的学生群众,同时照顾老先生的出行,负责夏淳导演旅途中的起居。
“那时候我们这一班同学,在《茶馆》里唯一有台词的就是我媳妇,她演小丁宝。”36年后,吴刚和他的同辈演员挑起北京人艺的大梁,被大家称作“老戏骨”。这部戏因为聚齐了太多实力男演员,被新一代的观众戏称为“男神的聚会”。
1985年,北京人艺学员班招人,3000多人报名,只录取了15人。两年后,又淘汰了7人,毕业时只剩8人。其中5个是男生,后来被称为“人艺五虎”,其中吴刚是班长,还有四位是冯远征、丁志诚、高冬平和王刚,“五虎”这次将齐聚在《哗变》中。而剩下的3位女生里,有一位,正是后来成为吴刚妻子的岳秀清
图片
岳秀清在发布会上
在人艺上海演出的发布会上,岳秀清特别动情说,这辈子有幸进了北京人艺,有幸在这里演了这么多戏,有幸认识了吴刚这个人,我的青春,我的中年,我的成长,我的一辈子真的都给了你。所以我发自肺腑地说,我爱人艺。
同样在北京人艺演了一辈子话剧,吴刚还因为《哗变》得过话剧表演最高奖“金狮奖”,但他被更多观众认识,是因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的“达康书记”,至今深入人心。《庆余年》的陈萍萍,让吴刚走进更多年轻观众的视野。而他和岳秀清戏里戏外的故事,更是观众们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
眼前的吴刚亲切随和,和他常演的那些位高权重的严肃人物颇为不同。有问必答间,还经常有些幽默。对于自己中年后遇到“爆款”角色不断,吴刚笑称:“还是老天爷给饭吃。”“个人魅力再大也没有北京人艺大”。
被问及哪些个角色对他最为重要,吴刚稍加思索后认真说道,“我所有参与的角色,都是100%全身的投入。我觉得我的每个角色,我都是摸着良心演的。”
吴刚觉得自己和剧院,就像是儿子和家的关系,走远了,时间长了,都会想家。采访间,聊起年轻时候在人艺的生活,在老先生熏陶和教导下的日常,他突然变得有些感慨,有些深情。“很怀念那时候在排练厅的时光,过瘾。”
图片
吴刚在发布会上
【对话】
澎湃新闻:《茶馆》这部戏对你来说意义特别吧?伴随了你整个舞台生涯?
吴刚:还真是,1988年来的时候我们还是学员班刚毕业的学生,负责给老先生拎行李,也上台演一些没台词的学生。我们班唯一有台词的是我媳妇,有幸能和老先生在台上对话。
但我还记得老先生排练的时候,整个排练场非常安静,导演席上只要一拍,排练场是没有声音的。我们在侧幕条候场的时候,你就静静看老先生是怎么上场的,怎么塑造人物的在后台是怎么化妆的,对我们来说是真的实战。
后来过了很多年,剧院准备恢复《茶馆》复排,我们所有演员真的是期盼已久。当时北京人艺是由艺委会来决定演员名单的。大家早早地就盼着这个名单里有自己。
我们排《茶馆》的时候,真的是每一段大家都在一起想办法,因为我们离那个年代还是有点距离。不像于是之先生他们的那一代人,可能经历过一些那个时代。那么怎么能够追上这个距离?所以大家真的是在戏上是没有遮挡地聊。今天演得不好就是不好。明天必须得改。你接的节奏不对,为什么不对?哥几个演完得聊这事儿。
现在就是形成剧院的传统了,散了戏之后大家聊的还是戏。要尽可能的让这部戏能够更完善、更丰满。
图片
《茶馆》剧照
澎湃新闻:现在也还是这样吗?和你同辈的演员也是这么互相直言不讳?
吴刚:对啊,直接说。因为是家人,家人干活都得是这样,你不能拘着面子,不然整个戏怎么出彩。
我们剧院的传统就一直是以团带班,自己培养演员。我们这些演员就跟家里边的小孩一样,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一块生活,一块学习,一块出去演出,和老先生贴身学习。
澎湃新闻:你跟你夫人在家也会聊戏吗?
吴刚:对,老聊戏了。从年轻的时候一直聊。
图片
《哗变》剧照
澎湃新闻:《哗变》这部戏是外国戏,和《茶馆》的题材风格差距非常大,你是怎么会演现在这个角色的?
吴刚:当时是英若诚先生把它引进到中国来,是他亲自翻译的。他的英文水平非常高,这是一个美国的戏,得过普利策奖,当时我们剧院就请来了美国导演查尔顿·赫斯顿执导。在那个年代,我们剧院就可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非常大胆的,要吸收借鉴外国的东西,看看外国人是怎么演戏的。因为戏剧是相通的,那么搁在中国舞台上是不是可以可行。
那时候领衔主演的朱旭老师、任宝贤老师,我记得首演的时候真的是盛况空前,编剧、导演,美国驻华大使,所有的这些参与过这部戏的全来了。当时我就想,作为一个演员能在舞台上演这么一个戏,应该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当时因为有位老演员身体出了状况,我被通知要顶上,背下了所有台词,但最后因为那位演员身体恢复了。就没能上台演出,留下了一点遗憾。
后来老先生年龄都大了,剧院要复排这部戏,前院长也是导演打电话给我,我说可太好了。但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我想演律师,就是格林渥这个角色。如果你不让我演这个角色,我就不参加了。那时候胆还挺大,敢和领导提要求。
澎湃新闻:为什么对这个角色情有独钟?
吴刚:因为这个角色是这部戏定调的一个灵魂,整个戏的节奏由他来掌控,这是对一个演员的极大锻炼。
这部剧就是一个真正的话剧,就是人们常说的“话剧姓话”,你把话说清楚,把话说明白了,让观众听明白,这是很重要的。当时排一个戏要拍两个月,如果有一句台词说得不对的话,后边是圆不上的,它的逻辑性极强。
后来真的这么终于如愿以偿,演这个角色一直演到现在。
图片
《哗变》剧照
澎湃新闻:那时候年轻演员的机会是不是不如现在的演员多?
吴刚:那时候我们北京人艺就一个大剧场,现在已经有4个剧场了。剧院固定的每年演出就这么多,每年的剧目也就这样,很多演员想演戏,但是有时候没机会。但是我们剧院每年还是有一个年轻演员的考核,比如你吴刚想演这个角色,明天我试试,我给你来演一遍,如果演得好,也是有可能的。
那时候影视剧不像现在这么多,现在影视行业发达,年轻演员有机会到影视剧里去锻炼,这是他们的优势。但现在也会有别的竞争压力,就是现在北京人艺就有4个剧场,你的表演是不是受欢迎?你们这部戏是不是叫座,全靠下功夫。有好的,也有不利的。
澎湃新闻:年轻时候演话剧,竞争挺大的,机会也不多,收入也不高,你这么多年有没有过对演话剧这件事的踌躇和犹疑?
吴刚:没有,因为老先生都是这样的。
我们进剧院的时候就是一门心思搞话剧。跟先生在一起,大家每天都晕在戏里边。
排戏排一天,大家不愿意走。剧院边上有个饭馆。我说来来来,请先生一块坐坐,还是聊戏。完全陶醉在那种环境氛围里。第二天到了排练厅先让他们看看改好的戏。老先生说,你这稍微差点意思,你再感觉感觉。第二天接着来。稍微有一点进步的时候高兴坏了。就是过瘾。
澎湃新闻:感觉你还是挺留恋和怀念当年泡在排练厅的生活?
吴刚:当然。其实我们还是很有幸能够跟先生一起,他们的认知,他们对舞台的熟悉,他们对戏剧的这种追求和热爱,那是营养浓度太高了。
特别是我们的班主任,林连昆老师、童弟老师,还有尚梦初老师,我们天天滚在一起滚了两年,是真正的忘年交。我们那时候穷,也没钱。林老师说,小子嗳,想抽烟自个儿拿,我们都是不客气。跟老师聊天,陪老师喝点酒,让老师都给我们讲讲戏。对于我们来说真是福分。
澎湃新闻:现在人艺又招收了学员班,岳秀清老师还是班主任,你是不是也会去上上课?
吴刚:出于情分必须去,是吧。(笑)这些年我们剧院又办了两届学员班。我过去给人班主任开个车就行了。我也会跟学生聊聊,哥几个一块聊一聊。北京人艺是我的家,家里边有点什么事儿,必须得全力以赴。
澎湃新闻:现在年轻演员在外面的机会多了,他们会不会还像你们之前这样执着于舞台?
吴刚:这是他们的主业。你的主业就是演话剧,不管北京人艺还是别的话剧院团,我觉得都一样。之前我们的先生很少演电影电视。我们那时候排个戏两三个月,演出一场也就1000多人。但现在你演一部电视剧,没准一天就让全世界人都知道你了,是吧?它的诱惑力是大的。但是我们剧院也还是要求我们一定要坚守舞台,这是你的主业。但安排好演出计划之外,剧院对演员还是很宽松的,你依然有时间去影视剧组锻炼。
对我来说,话剧就是主业,是我的专业。别的都算是兼职。因为我从一开始正经学习表演的时候,就是进到北京人艺来学,这个地方教会了我做人挣钱的本事,就是这样。所以无论是老先生还是新进剧院的年轻人,我们都把北京人艺当成了家。
澎湃新闻:你现在一年在剧院演出场次多吗?
吴刚:这我得回去查查去。我们不能老演,因为还有很多的年轻人,青年演员,我们要把机会多给他们,让他们在台上磨炼。
澎湃新闻:北京人艺是一个有自己演剧学派的剧院,你对剧院这种风格和演剧学派的发展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吴刚:发展一定是要的,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时候。我们现在也会每年都会请国外的一些优秀剧团来参加北京的一个展览展演,我们也可以多看一看,看一看国外的这些戏剧的解释。他们对戏剧的理解。
在学习借鉴的同时,我们也会排很多的外国戏,很多新戏。我们现在有 4个剧场,会同时开幕演出。
澎湃新闻:你觉得要成为一个好演员,什么比较重要?
吴刚:天分吧。努力是必须的。
但是你得碰到好的先生。北京人艺这些先生,我有幸遇到我有幸跟他们同台演出。其实整个剧院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剧院拉大幕的,那都是先生,他们能拉出节奏来。
其实全国各个省都有话剧团,有很多特别优秀的演员就埋没在那儿。先生和机遇都是重要的。
澎湃新闻:演戏之外,生活中还对什么感兴趣?
吴刚:其实我会看看书,比较喜欢人物传记,毕竟演戏演的就是人物。然后全世界多出去走一走,你得多看一看。去了趟伦敦西区,看看人家驻场演出。再去看看博物馆,听听音乐会。
澎湃新闻:你还有什么特别想演的角色或者戏吗?
吴刚:反正我没演过的我都想试试。真的是。首先这部剧本或者这个人物能够吸引我,能够让我产生共鸣,我都有这种创作的一种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