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罗湖管理局(以下简称“罗湖管理局”)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在整理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的影像资料时,意外拍到一只野生中华穿山甲。这是时隔30多年首次在罗湖辖区记录到这一珍稀物种,反映了罗湖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消失”的它:从司空见惯到踪迹难寻
作为世界上仅存的鳞甲类哺乳动物,穿山甲在地球上至少已延续了5000万年,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在目前已发现的9个穿山甲物种中,中华穿山甲是受威胁最严重的物种之一。自2014年起,该物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CR)物种,我国于2020年将其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
中华穿山甲曾广泛见于我国南方各省,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也见于周边的邻近国家。在过去,由于传统中医药的需求和部分人对野生动物食品、制品的需求, 我国曾是穿山甲及其制品的最大消费国之一。相关省市的药材部门统计结果显示, 20世纪60年代前后我国穿山甲年捕获量为15万-16万只。在长期的非法狩猎、野生动物贩运和森林砍伐等原因的综合压力之下,中华穿山甲数量不断下降。根据原国家林业局的调查,在1998年左右,全国穿山甲原野外种群数量约有64,000只;而200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野生穿山甲的数量约在25,100-49,450只之间。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中华穿山甲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都在急剧缩减,即使在中华穿山甲原始分布区域也很难观察到野生种群活动的痕迹。深圳市关于中华穿山甲的记录十分稀少,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由于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穿山甲几乎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摸清“家底”:拉网式调查罗湖区生物多样性
关于中华穿山甲在深圳地区的分布状况一直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直至2019年12月在大鹏新区首次捕捉到中华穿山甲的影像,才开启了深圳地区中华穿山甲的针对性研究。此后,这一物种的踪影陆续在坪山、盐田、龙岗等地区被发现,罗湖区最近一次关于中华穿山甲的文献记载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了。
2022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全市各区开展辖区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罗湖管理局本着“重点区域一年一次、全域五年一次”的原则,利用 GIS 将拟定调查区划分1平方公里的网格进行调查,重点调查珍稀濒危物种、重点保护物种、区域特有物种等分布情况,旨在通过全面的网格化覆盖调查,逐步摸清罗湖区生物多样性“家底”。
据生物多样性调查专员楚君介绍,罗湖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区域主要集中在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银湖山郊野公园和洪湖公园等地。其中梧桐山作为深圳最高的山峰,海拔跨度较大、内部生境多样,是生物多样性调查的重中之重。在2023年的调查中,借助红外触发相机,调查团队在数个地点,都记录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小灵猫的踪迹,豹猫、花面狸、鼬獾等哺乳动物,也时常在红外相机镜头前露面。
偶然重逢:中华穿山甲“闯进”红外触发相机
在2024年的调查中,罗湖管理局在前两年调查基础上,又新增加了9台红外触发相机,以期收获更多动物的数据。每隔2-3个月,调查队员们会检查红外触发相机的工作状态,并提取数据资料。驱车驶入梧桐山,再步行至梧桐山深处的红外触发相机点位,这一过程往往需要一整天时间。近日,调查队员在回收的红外触发相机影像资料中,惊喜地发现了一只野生中华穿山甲迎面“闯入”镜头。这段影像拍摄于今年5月21日,一只体型健硕的中华穿山甲,边走边嗅探着周围的环境,动作十分灵活。
5月份是中华穿山甲的繁殖期,调查组推测它可能在寻找配偶。“这段影像虽仅有4秒钟,但对我们而言却是无比振奋。在与相关领域专家沟通确认后,证实这是近30多年来中华穿山甲在梧桐山的第一个实证记录。以前的许多调查中,都只是通过访谈等方式,得知梧桐山曾有穿山甲分布,但并无任何确凿证据。这一发现,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华穿山甲在罗湖区的种群现状和栖息地偏好,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调查组专员黄秦激动地说,“在深圳这样千万级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尤其是在人类活动相对较多的梧桐山风景区,发现野生中华穿山甲,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强大韧性。”
在深圳最早建成、人口最为密集的罗湖区内发现中华穿山甲的踪迹,这表明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深圳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努力正逐渐显示出成果。这场时隔30多年的“重逢”,彰显着罗湖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担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故事,将在罗湖的土地上不断发生。
采写:南都记者林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