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芭蕾《玉簪记》将昆曲的精神内核融入到舞者的肢体里。(演出方供图)
金秋十月,年轻力、原创力奔涌在申城艺场。昨晚,“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以下简称“扶青计划”)委约作品、现代芭蕾《玉簪记》亮相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实验剧场。舞台上,青年舞蹈家敖定雯翩跹起舞,昆曲的婉转邂逅芭蕾的轻盈,让古老故事焕发全新活力。“40天前我刚生完孩子,今天是‘艺术宝宝’的诞生。‘光速’回归舞台,有压力,更有期待。”身兼制作人和女主角的双重身份,敖定雯表示,“在全情投入、享受舞台的同时,我更希望通过创新表达,去展示当代青年心里的新中式美学。”
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是全球经纪人、艺术机构最关心的主题之一。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创设的“扶青计划”持续深耕艺术人才培育,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从孵化、创作、演出到“走出去”的全链条扶持,今年迈入新的十年。记者了解到,2024年“扶青计划”面向全球青年艺术家征集作品,历经多轮专家评审,从近300份报名材料中,遴选出9部舞台艺术委约作品、2个视觉艺术项目,并特设“一带一路”专题推介项目,展现多元文化风貌,促进深度交流融合。
大胆探索,开创独特的艺术视角
现代芭蕾《玉簪记》以明代高濂的昆曲为蓝本,讲述宋朝南迁时期,身陷动荡中的少女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挣脱时代命运的桎梏,用生命诠释爱的故事。从舞动时代故事到融入传统文化,敖定雯一直探索着东方美学与芭蕾舞的融合创新。《玉簪记》是她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初探,亦是她对芭蕾成长之路的深耕。借用扇子、古琴等道具,结合芭蕾的身段、步法,敖定雯将昆曲的精神内核融入到舞者的肢体里。“这是一场用芭蕾足尖进行的跨古越今之旅,昆曲的细腻之美与芭蕾的优雅之韵相得益彰。”敖定雯表示,希望这部作品能够激发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共鸣。
一次偶然邀约,敖定雯走进剧院,观看了昆曲《玉簪记》。这场不到三个小时的演出,却让她用了整整三年来沉淀自我、潜心探索。“走出剧院时,我就在想,那么多海外编导将外国文学著作改编成芭蕾,我什么时候能创作一部属于中国的、能展现东方美学的芭蕾作品。”敖定雯说,“‘扶青计划’给我更大的创作勇气,最终将芭蕾《玉簪记》呈现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大平台上。”
今年“扶青计划”委约作品紧扣“新”的内核,展现年轻人的独特思考与时代精神。先锋理念和尖端技术携手,开创独特的艺术视角。舞台艺术方面,7位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共同创作电子音乐会《听觉唤醒》,利用AI技术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寻找声音的锚点;郑小凡·上海体育大学艺术学院的舞蹈剧场《人格画廊3.0》借助类Sora文生视频技术,打造亦真亦幻的沉浸式体验。
东方哲思与西方文化碰撞,迸发澎湃的创新活力。宋杨与法国斯特拉斯堡打击乐团联袂创作新音乐戏剧《雨果与东方精灵的音乐之旅》,诗歌与音乐交互呈现东西方审美之异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FDC的街舞剧场《借东风》以街舞讲中国意象与哲学,触碰东方文化的“神”与“魂”;来自草原的苏都尔与呼德勒以话剧《最后一杆猎枪》讲述蒙古族故事,展现生命的真实力量。
青年艺术家在创作中回望历史、关照内心,激发着思想与灵感的共振。金世佳带领尤古立剧团打磨话剧《尝试集2.0》,致敬文学经典,寻求当代思想出路;钱敏、吕敬秋打造舞蹈剧场《在时间的岛屿上》,从个人生命体验出发,描绘乡愁寻求过往的意义;话剧《声闻于天》剧组穿越百年时光,对话时代先锋,唤起关于成长与生命的当代思考。
在视觉艺术方面,由吕东昆和陈伶俐首次联合策展的群展项目《虚构的贸易:拒绝以物换物的故事复写》,以白莉鸿、程新皓、童义欣、毛晨雨、覃钰玲、吴雨航等艺术家的创作为质料,以当代视角展现新丝路贸易中“物”的故事。
从上海起步,优质原创走向世界舞台
汇聚全球新生力量,推动艺术创新发展,“扶青计划”打造跨文化语境下深度交流的大舞台,发掘艺术创新思维多元融合的新可能。迄今,“扶青计划”已委约105名青年艺术家,呈现了89部原创作品,并曾先后29次赴美国、匈牙利、英国、澳大利亚、挪威、罗马尼亚、韩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其中,“扶青计划”委约艺术家郑杰的舞蹈剧场《训诫三则·山月》经过去年艺术节首演、演出交易会两次亮相后,于今年6月成功亮相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由此,世界看见了中国青年的原创力量,让中国故事以一种易理解、能共情的方式走进海外观众心中。
站在新十年征程的起点上,“扶青计划”邀请丁乙、丁设、叶小纲、田沁鑫、沈伟、杨丽萍、黄豆豆、黄昌勇、龚彦、廖昌永、谭盾、濮存昕等担任新一届艺术委员会成员,携手挖掘创作潜力,培育优秀人才,孵化先锋作品,助力更多青年艺术家圆梦舞台。
与此同时,今年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一带一路”专题推介将推出6台共9场演出和1个展览,由来自中国、法国、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俄罗斯、亚美尼亚的青年艺术家参与创作及呈现。其中,罗马尼亚锡比乌国家剧院的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重构经典爱情故事;中国音乐家则以东方风土人情、民族文化为灵感之源,徐徐展开《声生不息》的艺术之旅。业内人士指出,该项目搭建了新平台,促进青年艺术家在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中更新艺术观念、加强交流。
作者:宣晶
文:宣晶图:演出方供图编辑:范菁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