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到底干了何事,让中原人如此憎恨?

我第一次知道楼兰,是源于读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让人仿佛看到,随着大唐帝国的昌盛,唐朝与吐蕃在楼兰一带多次兵戎相见,并把直取楼兰作为唐军的战略目标。

那么,楼兰到底干了什么事,以至于让中原人如此憎恨呢?


图片


楼兰,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强国之一,与敦煌邻近。楼兰何时建国,尚无文字可考。在公元前2世纪时,楼兰已是个“城郭之国”。楼兰王国全盛时期,控制地域大约20万平方公里。境内除了一小部分河谷适宜耕种外,大部分地区均为沙漠、戈壁和风蚀地貌。

因此,楼兰王国的居民大多逐水草而居,除了罗布泊提供给他们的丰富的渔盐之利外,其主要生活来源就是畜牧业,饲养着驴、马及更多的骆驼;粮食不足以自给,就从邻国购买或交换。

但是,由于楼兰王国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尤其是丝绸之路刚刚开通之际,中原政权与西域各国沟通交流,在其他道路尚未开通的情况下,只有西出阳关后,沿着罗布泊北岸先到达楼兰王国的都城,由熟悉西域各国风情的楼兰人迎来送往,并提供车马食宿之便。

反之,西域各国欲往中原,也必须经过楼兰或需要楼兰人的帮助。因此,楼兰王国当时在西域诸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图片


西汉初年,匈奴在西域的势力还十分强大。楼兰无法抗击匈奴,只能按照匈奴王的指令,对汉王朝派赴西域的使臣多次加以留难,并不时向匈奴通报汉使的行踪,以便让匈奴攻掠汉使。于是,楼兰成为汉、匈争夺的对象。

前108年,将军王恢率军进抵楼兰,一举俘获楼兰王。楼兰王当即改弦易辙,臣服汉朝。匈奴很快又发兵征伐。势小力弱,无力与汉、匈抗衡的楼兰,只好两边都不得罪,将两个王子分别质于汉朝和匈奴,在向汉朝提供方便的同时,也适时给匈奴提供消息。

汉武帝对此十分不满,于公元前100年前后,自敦煌至罗布泊一带修建了烽燧亭障,正式开始了中原政权对西域的经营。

这样一来,汉朝经过楼兰西去的商旅、使团数量大大增加,楼兰人所承担的迎来送往、“负水担粮”等劳役日渐沉重,由此也增加了楼兰人的反感,他们又开始在暗地里亲附匈奴,不时向匈奴通报汉使经过的消息,致使匈奴袭击、杀害汉使的事件时有发生,由此大大激化了汉朝与楼兰的矛盾。


图片


前77年,汉昭帝刘弗陵的重臣、大将军霍光,派遣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楼兰王安归心虚,不敢面见汉使。

傅介子见此,遣人四处散布消息,说是此行携带了大量金银丝绸,奉皇帝之命,赐赏西域各国。既然楼兰王不纳,只好去别国了。安归最终受不住诱惑,急忙来见傅介子。

傅介子一面大摆酒宴,在酒熟耳酣之时,把安归带进后帐,由早已埋伏在里面的武士刺死;

一面软硬兼施,向楼兰大臣们宣布了处死安归的理由,稳定住了楼兰王国的形势,扶立在汉都长安生活多年的安归之弟——尉屠耆继任为新的楼兰国王。

尉屠耆任国王后决定迁都。他把新都城的位置选定在距楼兰旧都数百公里之遥,并改国名为“鄯善”(shàn shàn)。

雄踞西域上千年的楼兰王国退出了历史舞台,鄯善王国从此揭开了西域历史新的一页。


图片


过楼兰、斩楼兰,在史书中已被“鄯善”取代的国名“楼兰”,却频频在边塞诗中出现。

王昌龄写“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写“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翁绶写“横行俱是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

“楼兰”这个带着远古风沙的名字,常和“斩”“刺”等充满杀气的字连用,展现出大唐的赫赫军威。

自张骞打通西域以来,大汉朝廷对峙楼兰的过程中,最辉煌的时刻无疑是傅介子斩杀楼兰王的瞬间。

所以,诗人们让楼兰身负剑锋,在唐诗中复活,鼓舞大唐将士的士气——

就如同汉将斩杀楼兰王一样,西域边地如有不服作乱者,我大唐兵锋所指之处,皆将克敌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