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迷梦中——20世纪下半叶的日本流行音乐与集体记忆的构建 | 作者专栏

全文5953字,阅读约需17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世纪下半叶的日本流行音乐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从本土到国际的复杂转变,反映了日本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

02从战后经济重建期到泡沫经济的巅峰,日本音乐风格经历了从爵士乐、乡村音乐到民谣、摇滚、电子音乐等多种变化。

03其中,City Pop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日本经济繁荣、社会变迁和国民心态的反映,代表了日本流行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04同时,偶像文化在80年代达到巅峰,反映了泡沫经济下的日本个体在高度竞争和城市化带来的疏离感中迷失的心理。

05此外,宇多田光和滨崎步在90年代末创造了令人咋舌的商业奇迹,开创了日本流行音乐的“歌姬时代”。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图片

日本流行音乐(Japanese pop,为广义的J-pop),是指在日本大众中广泛流行的音乐。20世纪下半叶,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文化自信的逐渐建立,日本流行音乐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从本土到国际的复杂转变。从战后的经济重建期,到泡沫经济的巅峰,再到经济泡沫的破灭,每一个历史节点都伴随着特定的音乐风格和流行曲目,它们不仅塑造了一代人的记忆,也成为了理解日本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


图片


1.大众音乐解放


20世纪50年代以前,日本民间风靡的音乐只有日本演歌,如1930年代古贺政男(古賀政男)的曲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本音乐产业被政府严格监控,歌曲多为表现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乃至极端军国主义的内容;爵士乐和蓝调被当局禁止,甚至“悲伤”的歌曲也被压制,以防止公众变得过于忧郁。


日本投降后,联合国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和麦克阿瑟对日本的改革废除了禁止音乐的条例,日本音乐家受到美军的影响,开始演奏Boogie-woogie、曼波、布鲁斯和乡村音乐等,为日本引进了新的乐风。彼时的日本出现了高涨的本土音乐创作热情,呼应了战后日本人呼唤制度革新的渴望,反映出批判政府、热爱国家与向往民主化等鲜明特点。


图片

並木路子《リンゴの唄》


一些热门歌曲还反映了国民的战时体验,如1946年1月由並木路子演唱的《リンゴの唄》,其创作背景便和东京空袭有关。这首歌不仅成为战后日本重建的象征,更在人们的心中种下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它如同一个时代的记忆胶囊,每当聆听漂亮女孩将感情托付给红苹果的歌词,人们便会回忆起战后那片被烧毁的土地以及摆脱战时压力的自由感。乐曲的回声不仅是个人的回忆,更是整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共同经历,是构建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石。

 

2.爵士乐的兴起与乡村音乐流行


图片

音楽吃茶示意图


昭和初年,爵士乐在日本已经非常流行。后来,音乐咖啡厅(音楽吃茶)是现场演奏爵士乐的热门地点。在这些咖啡厅里,顾客可能会在一杯咖啡前坐上几个小时,而咖啡馆老板则担任现代意义的DJ,通常会演奏美国爵士乐。该场所和形式就是今天“live house”的前身。


50年代,美国风格的爵士乐渐渐成为日本乐坛的主流。1952年更被定成“爵士音乐发展年”(Year of the Jazz Boom)。然而,这个时期的作品风格需要有高超的演奏水准配合,因此,许多业余音乐家转向乡村音乐并在远东学习及演奏,最后造成乡村音乐类型的音乐大幅增加。


战后建设时期,大量的日本农民进入城市,但面临重重困境。空袭导致城市的住宅基本被烧毁,衣服和粮食严重不足。感到被欺骗的日本农民厌恶城市,与当地的中产阶级也爆发了矛盾。彼时美国白人的乡村音乐带有浓郁的“贫困”色彩,主张返璞归真、怀念往事,这种西部男孩对城市梦想幻灭的疏离感和追忆旧日美好年华的怅惘感与当时日本移民的心境不谋而合。乡村音乐因此盛行,它成为了农民们表达内心苦闷和对家乡思念的渠道。这些歌曲承载着他们的集体记忆,记录了他们在城市中的挣扎与对乡村生活的怀念,成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符号。

图片


1.独立意识的萌芽:和制流行歌的诞生与发展


受益于朝鲜战争的“特需”经济景气与美国的经济扶持,日本的国家实力有所恢复,二战战败的失落情绪也渐渐被勤劳致富、建设现代经济的进取情绪所取代。不过,日本人在接受西方文化、和平发展的同时,也在美国人的占领和帮助下产生了寄人篱下的耻辱感。学习与抵触并存的情绪反映在日本人对泛滥的美国流行音乐的态度上,和制流行歌(和製ポップス)应运而生。


图片

坂本九《上を向いて步こう》


和制流行歌将美国流行乐曲的优点与日本文化紧密结合,凭借最新的听音乐形式和电视节目的普及在日本各地传播开来。它不仅在音乐上实现了创新,更在文化层面上激发了日本人的本土意识。以坂本九为代表的日本歌手让和制流行歌在海外进一步发扬光大,象征着日本文化从被动输入过渡到主动输出的探索阶段。这些歌曲成为了日本人在那个时期追求独立和创新的象征,构建了他们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新认知。


2.民谣运动的兴起:社会变革的配乐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民谣音乐反映了美国同期民权运动的全球影响力。同时期内,日本战后积累多年的社会矛盾也在国内外气候共同作用下爆发,左翼抗争此起彼伏。充满激情的“婴儿潮”一代登上政治舞台,以城市大学生为代表的左翼青年群体深刻感受到日本在经济、外交、教育等领域面临的体制弊病,他们不仅带着试图亲身参与社会改造却又无所适从的年轻气盛,还继承着战后日本将熄未灭的昭和情怀,反叛斗志强烈。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法国五月革命事件、美国反越战运动等事件对于日本左翼政治运动的强烈感召下,不少青年纷纷将革命式的社会运动作为宏大叙事的替代品甚至必需品,在全国各地组织和投入街头抗议。


在60年代末期,民谣音乐的影响力在日本左翼运动中达到了高峰。以关西的冈林信康(岡林信康,被歌迷尊称为“民谣之神”、“日本的鲍勃·迪伦”)、高田渡(高田渡)、高石友也(高石ともや)为代表的民谣歌手们唱出了年轻人对社会经济平等的幻灭。民谣变得更加以“抗议”为导向,从中诞生了最早的独立歌手。尽管民谣运动的批判性在进入70年代后逐渐消解,但其对日本流行音乐的塑造无疑是深刻的。民谣歌曲成为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精神寄托,记录了他们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追求,构建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3.摇滚乐的东渡


受美国摇滚风潮影响,日本也开始流行起摇滚。1958年,被誉为日本Rockabilly御三家的平尾昌章(原名:平尾昌晃)、山下敬二郎(山下啓次郎)、和Mickey Curtis(五十嵐信次郎)相继出道。


图片

山下敬二郎 & 日本初代Rockabilly乐队


60年代初的日本摇滚乐仍然带有“拿来主义”的作风,创作者和多数民众一样追随美国的文化风向标,直接把美国流行乐的歌词翻译成日语,然后原封照搬,再由日本的歌手演唱。后来,随着英伦摇滚乐的崛起,日本的摇滚乐团从模仿美国冲浪摇滚,转向模仿英国的披头士(The Beatles),或是追随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等,摇滚乐热潮渐达顶峰。该时期的音乐内容也受到时代环境影响,偏向社会议题,带有反体制色彩,表达了人们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


60年代后期,大多摇滚乐团又开始向流行领域回归,日本摇滚乐团浪潮同青年社会运动的式微一同退潮,许多乐队自此转入地下。

图片


1.电子音乐的兴起:过剩的现代性


20世纪70年代,日本城镇化的快速扩张带来了消费文化的繁荣,人们对政治理想的精神渴望被物质欲望取代。这种浮躁的国民心理为电子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随着科技进步,电子乐器如合成器和鼓机变得日益普及,使得音乐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乐器。


电子音乐的兴起与全球流行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西方的迪斯科和电子舞曲通过广播、电视和进口唱片传入日本,重塑了部分日本音乐人的创作偏好。一些日本音乐家开始探索将电子元素融入到传统日本音乐中,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他们不仅在音乐结构上进行了创新,也在声音的合成和制作上进行了大胆尝试。这种音乐通常具有强烈的节奏感、电子合成的旋律和未来主义的声音效果,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随着那些战后初期婴儿潮一代青年精英步入职场,新中产阶层成为70年代消费社会的支柱,他们推动了唱片市场的繁荣和日本流行音乐的大转型。电子音乐成为了那个时代消费文化的象征之一,记录了日本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心态变化。


2.民谣的商业化与去批判化


“全共斗”衰落后,日本人停下了追寻乌托邦的脚步,民谣歌手不再批判资本主义,而是主动接受商业化,主题也从为群众控诉的抗争心态慢慢转变为中上层阶级孤芳自赏的市郊心态。民谣歌手更加重视适应市场变化,热衷参加电视、电台上的音乐节目,通过形象塑造和音乐风格的调整来吸引更广泛的听众。


3.新音乐运动:音乐风格的多样化


此时期的日本流行音乐风格,关键在于由早期较单一、较简易的伴奏编曲转移到较华丽的风格,并开始引进电子乐取代1970年前纯以传统乐器演奏的形式。歌曲内核也由之前摇滚乐所强调的社会议题转移到更个人化的内容。筒美京平(筒美京平)是这个时期的突出作曲家,他的歌曲销量超过7600万。


新音乐的一大特点是其歌词中的女性形象更加独立和自主,与传统的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形成对比。女歌手中,如松任谷由实(松任谷由実)和五轮真弓(五輪真弓)的作品都倡导了男女平等对话,展现了女性独立的一面。这种音乐形式的成功在于它能够引起年轻女性的共鸣,让她们在新音乐中找到了自我认同。


此外,新音乐常常带有淡淡的哀愁感或浮游感,作曲家通过使用特定的和弦进行来表达都市男女的怅然若失。这种风格的歌曲如《塀の上で》和《ひこうき雲》等,成为了新音乐运动的代表作。


新音乐运动构建了人们对个人情感和自我表达的重视。它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鼓励人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爱情。这些歌曲成为了人们个人成长和情感体验的见证,成为七八十年代集体记忆的重要符号。

图片


1.City Pop的兴起


图片

来自《<City Pop>:日本经济泡沫时代的音乐印记》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这一时期被称为“泡沫经济”时代: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文化成为主流,都市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City Pop随之兴起。以竹内玛莉亚(竹内まりや)的《Plastic Love》、菊池桃子(菊池桃子)的《夏色片想い》、松原美纪(松原みき)的《真夜中のドア》和山口百惠(山口百恵)的《This Is My Trial》为代表作品的City Pop以节奏明快、旋律轻松的音乐风格,充满对都市繁华夜景的美好憧憬的歌词,成为了泡沫经济时代日本人心态的写照。


80年代的日本人普遍相信经济的持续繁荣,City Pop中常见的主题,如浪漫的初恋、轻松的休闲时光、灯红酒绿的放纵狂欢,都是这种积极心态的体现。然而,这种乐观主义也折射出了人们对于泡沫经济背后不稳定性的逃避,反映了当时日本人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冲突的集体无意识。


City Pop的流行代表了日本音乐的黄金年代,更是80年代日本经济繁荣、社会变迁和国民心态的反映。它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视觉艺术,捕捉并记录了一个时代纸醉金迷的都市文化梦想,成为了日本流行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2.偶像狂热的巅峰

图片

左:中森明菜  右:松田圣子


80年代的偶像产业可谓炙手可热,不同风格的偶像代表了市场的多元性和社会对偶像文化的需求变化,其中松田圣子(松田聖子)和中森明菜(中森明菜)粉丝之间的 “圣菜大战”便是标志性的文化现象之一。尽管形象风格各异,这一时期的女性偶像普遍具备强烈的媚男色彩,新音乐运动中独立女性的形象一去不返。她们通过电视、广告和综艺节目展示个人魅力,深化了男性粉丝与美女艺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偶像文化是日本社会在物质丰盈但心理孤独状态下的象征。女性偶像们的青春、甜美的形象为日本男人提供了一种虚幻的逃避和慰藉,映射出泡沫经济下的日本个体在高度竞争和城市化带来的疏离感中迷失的心理。


图片


1.现代J-pop的诞生:涩谷系音乐的兴衰


图片

涩谷系音乐表演


在90年代初,公众认知中的 J-pop以涩谷系音乐为首,具有时尚尖端、附庸风雅和实验性质,是日本流行音乐对西方流行音乐的二次吸收。涩谷系音乐构建了人们对时尚和创新的追求。它反映了年轻人在经济困境中依然渴望表达自我、追求独特文化的心态。尽管涩谷系音乐后来逐渐消失,但它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那个时代音乐创新的代表。随着时间推移,“J-pop”的表达在90年代逐渐替换了“涩谷系音乐”,被用来代表年轻人的各类型日本流行音乐,在90年代末期成为包含各种音乐文类的大伞。


2.乐队与摇滚的复兴:实体音乐的最后辉煌


平成早年的日本摇滚乐经历了一场显著的复兴。除了早就出道的南天群星(サザンオールスターズ,又称“南方之星”乐团)、CHAGE AND ASKA等歌手,以及JUDY AND MARY、Thee Michelle Gun Elephant、Original Love等新成立的乐队以外,Being公司推出的B'z、ZARD、X-Japan等摇滚乐队或歌手在这段时间也在日本广受欢迎。他们的音乐不仅是对80年代偶像文化的反动,更深刻反映了社会情绪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苏东剧变、昭和天皇去世、泡沫经济破灭等一系列冲击不仅破坏昭和末期日本社会的体系,也让日本社会的后现代状况被隐藏起来,日本社会进入了所谓的“失去的十年”。年轻人对更真实、更深刻文化表达的渴求,使摇滚乐成为反叛精神和对现实批判的载体。乐队现场演出成为释放情感和寻求社群归属的重要场所,反映了年轻人在社会转型中的困惑与反抗。


与此同时,实体音乐在90年代也达到了最后的辉煌。尽管数字音乐和互联网兴起,CD和卡带依然占据市场主导。1998年,日本音乐市场刷新销售记录,全年销量达到4亿5716万张,显示出强劲的消费需求。精选辑的热潮,如南天群星的《海のYeah!!》和松任谷由实的《Neue Musik》,以及B'z的两张十周年精选辑,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国民对过去美好时光一去不返的失落都在这一年完全释放。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音乐的兴起,实体音乐的销售开始逐渐下滑。尽管如此,90年代仍然是实体音乐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仅见证了日本摇滚音乐的复兴,也是实体唱片销售的最后一次高峰,更是世纪末年日本人重新寻找社会归属感的文化产物。

图片

在日本乐坛昙花一现的1999年,宇多田光和滨崎步(浜崎あゆみ)两位女性歌手几乎称霸了整个市场,引领了R&B曲风的流行。


16岁的宇多田光在世纪尾声开始了自己的歌唱生涯。宇多田光的声音富有磁性,旋律细腻却又感情饱满。1999年3月10日,宇多田光发行个人首张日语专辑《First Love》,在全球范围售出约1000万张,成为全亚洲史上最高销量的专辑。宇多田光也凭此成为登上亚洲乐坛最巅峰,成为红极一时的日本歌手。在适应了90年代的经济寒冬后,国民期待新的声音、新的情感表达。宇多田光不仅以年轻、国际化的形象回应了这种期待,她的音乐风格也融合了日本传统的细腻情感与全球化潮流,象征了日本在全球文化体系中的自我定位。她的成功代表了国民对重新崛起和文化重塑的期许,标志着日本人对未来的信心,以及在全球语境下寻找新身份的愿望。


与此同时,滨崎步的音乐事业也迎来了突破性的一年。她的首张原创专辑以流行摇滚风格和对孤独与女性独立的深刻歌词,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她以前卫形象和音乐风格深受年轻女性喜爱,通过《A Song for ××》《LOVEppears》两张专辑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成为20世纪末年青少年的流行文化象征。


滨崎步的崛起为大量处于身份困境中的年轻女性提供了共鸣,她们在日益个体化的社会中寻找自我表达的途径。她所展现的强大、独立的女性形象,既迎合了年轻女性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追求,也成为了那个时代日本社会凝聚力的一部分。


两位女性歌手创造了令人咋舌的商业奇迹,开创了日本流行音乐的“歌姬时代”。此后,随着数字音乐和流媒体的普及,日本音乐开始走向多样化的全新篇章。

图片

本文从历史视角审视 20 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发展,深入分析了不同阶段的音乐如何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和民众心态。日本流行音乐在这个时期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构建集体记忆的重要力量。


从战后的废墟中升起的爵士乐,到经济繁荣时期充满活力的 City Pop,再到泡沫经济破灭后 J-pop 的多样化发展,每一种音乐风格都承载着特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音乐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将继续记录和反映日本社会的每一次呼吸和心跳。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日本流行音乐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继续为构建集体记忆和推动社会文化的前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海林.媒介变化与日本流行音乐产业[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9):211-212.

[2]谭军.日本流行音乐中的文化碰撞[J].世界博览,1999(4):23.

[3]刘茜.透过滨崎步看日本流行音乐工业[J].南昌高专学报,2008(6):55.

[4]生驹.想象、身份和资本主义:日本流行音乐简史[EB/OL].澎湃思想市场,2024年9月8日.



图片

编辑 | 李琛峣

排版 | 张若宜

审核 | 杨若琦 杨清怡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