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赋权、建强队伍、下沉资源、数字变革、科学监督……今年以来,市司法局以深化“大综合一体化”乡镇(街道)综合执法改革为切口,采取多项举措为“大车”减负、为“小马”赋能,破解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精准化赋权
为“车”轻荷减负
01
“厘清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职责分工,才能更好地扛实责任、执法为民。”据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基层权小责大、人少事多问题,重庆全面形成乡镇(街道)综合执法事项清单,通过精准化赋权,助推基层治理事权清晰、责能相适,让基层履职有据可循。
目前,根据“三高两易”(高频率、高共性、高需求、易发现、易处置)赋权标准,我市共科学梳理出基层治理迫切需要的首批执法事项99项。推行近一年来,基层赋权事项调用率达76.2%,远远超过以往法定执法事项的使用频次,有效实现基层权力给基层。
同时,在科学制定赋权标准的基础上,重庆还创新“通用必选+普适自选+特殊自选”的赋权方式。根据不同乡镇(街道)特点和功能定位,指导全市1031个镇街因地制宜、选择性承接普遍适用的自选事项,兼顾区域执法一体化和镇街治理差异化需求,对赋权事项进行动态监测调整,推动形成事权清晰、责能相适的基层执法事项体系。
立体化赋能
为“马”增力提效
02
为避免放事项不放资源,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事情有人办,重庆在“壮马”上出实招、见实效。4200余名区县部门执法力量通过派驻、包片等方式下沉,与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统筹运行,常态化开展执法培训演练540余次,强健一支队伍;加大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场所、执法装备配备、执法经费保障力度,年底培育打造300个规范化镇街,以点带面,建好一批试点;迭代升级全市统一“法治·执法+监督”数字应用,1031个镇街、9377名执法人员全量入驻数字应用,行政处罚普通程序案件办案环节精简40%,办案时间平均压缩50%……
同时,推行基层综合监管模式。整合基层高频治理场景所需的344个监管事项,谋划落地10个乡镇(街道)“执法监管一件事”应用场景,印发《“执法监管一件事”场景应用典型实例汇编》,实行由镇街主动发起、区县部门积极配合的机制,赋予基层执法调度指挥中心地位,让镇街从被动接受检查任务向主动发起监管协同的角色转变,减少重复检查、过度检查,优化执法资源配置。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共常态化发起15类“综合查一次”5070次,降低检查频次20%以上,减少扰企执法7986次。
体系化监督
促基层执法提质
03
在持续深化基层减负过程中,重庆还创新监督指标和监督机制,让执法监督与赋权执法同频共振,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目前,“法治·执法+监督”数字应用已上线执法效能评估模型,推动评估从定性向定量转变。今年以来,基层执法人员活跃率达85%,执法后行政复议率低于万分之五,同比下降56%,执法效能显著提升。
健全内部监督机制方面,全市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制定完善裁量基准、规范执法用语、统一执法服装等机制,推动乡镇(街道)配备专门法制审核力量,常态化开展案卷评查、专项检查、案件督办等工作。今年已开展镇街执法案卷评查5轮、共计4300件,发布执法指导典型案例109个,案卷不合格率持续降低。
配强外部监督机制方面,重庆积极探索“双社”(社会监督员、村社监督员)行政执法监督员队伍建设,从政府法律顾问、村(社区)书记等群体中选聘监督员,增强监督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建立综合行政执法与民呼我为、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渝快办等投诉举报渠道信息共享、协作监督机制,以外部监督延展监督链条,推动监督效果从“案结事了”向“群众满意”转变。
“通过体系化监督,多措并举推进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让基层减负成效切实转化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优化治理的效能。”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 舒楚寒
审 核:覃蓝蓝、万先觉
总值班:杨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