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智能化,尤其是智能驾驶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快速普及,终端车型销售数据,正在显著凸显这一市场风向的变化。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1-6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NOA交付新车60.81万辆,同比增长190.12%;形成鲜明对比的是,L2/L2+(不含NOA)标配交付同比仅增长20.20%,L0/L1标配交付更是同比下滑10.92%。
智能化正在成为区隔“传统汽车”与“新汽车”的重要标志,而智能驾驶则是“新汽车”的核心功能。
尤其以特斯拉、理想、小鹏、蔚来为代表的新势力「主打」NOA配置,其余处于追赶阶段的车企(尤其是奔驰、大众等传统汽车巨头)则迫切需要借助第三方供应商能力来快速导入量产方案。
然而,目前智驾方案提供商数量众多,但真正已经实现规模化交付的,却是寥寥无几,高阶智驾更是如此。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最新监测数据,2023年1月-2024年7月,全球范围内有规模化量产交付的高阶智驾第三方供应商仅有2家。其中,轻舟智航以50.84%的市场份额,排名中国市场乘用车NOA系统供应商首位。而位列第一、第二位的轻舟智航和华为更是包揽了90%以上的方案搭载量,大幅领先其他玩家。
智驾方案的量产不同于做展示,而是要做让大量终端用户愿意真正使用的安全可靠的产品。从L2/L2+进阶到NOA,对于第三方供应商方案的安全性能要求更高,量产交付经验的考量权重也更高。同时,从拿到定点、SOP到实际交付全周期来看,车企的预期产销量是个巨大变量,也无法兑现上车搭载率的保证。
然而对于智驾方案商而言,比起定点,真正大规模交付上车才是核心目标。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百万级NOA上车交付量,将成为智驾竞争的分水岭。
例如,市场份额最大的轻舟智航,其NOA方案已经量产交付超过40万台,且在今年发布的基于地平线征程6的中高阶智驾方案目前也已启动量产。据悉,轻舟智航计划到今年底/明年初完成整个端到端的闭环,2025年将真正基于端到端的量产方案面向市场。
高阶智驾“马太效应”正在凸显,交付规模领跑者将获先发优势
随着智驾竞争的格局开始分化,行业的领跑者,也有望在「端到端」掀起的新一波高阶智驾竞争浪潮中,占据先发优势。「端到端」方案的落地,无疑将重塑智能驾驶竞争格局和游戏规则。
从传统规则定义、场景定义再到数据定义的跨越式升级,完全基于「数据驱动」的端到端智能驾驶将全面提升场景泛化能力,从而大幅度改善用户体验。
尤其是高质量数据驱动智驾迭代的确定性趋势下,类似轻舟智航、华为这样具备大规模量产经验的供应商,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海量用户的典型场景数据和使用反馈。相比于其他还处于Demo阶段或小规模交付的玩家,大规模量产经验的供应商在产品的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安全性方面优势更加突出。
比如,基于大规模真实车主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供应商可以联合车企逐步制定「老司机标准」,从而不断优化感知、决策、控制等关键模块的算法和模型,尤其是对于高频典型场景,以及Corner Case这样的边界化难题。
同时,海量的用户典型场景数据和高价值问题反馈,助力整个数据驱动闭环(从数据筛选、标注、训练到仿真)实现更高效的数据流转和闭环验证,提高数据利用率和技术的迭代效率。
这意味着,高阶智驾赛道的“马太效应”正在凸显,尤其是在当下白热化的竞争环境中,交付规模领跑者会不断积累(数据)先发优势,性能体验的提升也会更快,争夺项目的机会也会更大。
自研策略逐渐转变,有大规模量产实践方案商或成车企首选
对于第三方供应商阵营来说,车企自研策略的微妙变化,亦成为自身实现持续增长的一大长期利好。尤其是去年开始,部分外资车企密集进行内部架构调整,转而与外部供应商合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快智能化上车进程。
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车企运营一个高效的内部软件开发团队,极具挑战性”。相比而言,第三方供应商可以实现共性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而车企只需要增加个性化的模块。
比如,以大众集团为例,其在中国市场陆续与小鹏、地平线等本地合作伙伴牵手布局包括下一代整车电子架构、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在内的多个智能化核心方案落地。“如果我们单独开发这些技术架构,开发周期将延长1~2年左右时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技术官吴博锐坦言。
实际上,尝试与外部的更多合作,对于车企来说,可以大幅减轻内部的成本压力,加快新车型的功能量产速度,更关键的是「垂直整合」效应正在削弱。而即便是资金储备雄厚的车企,也处于博弈阶段。
比如,曾宣布将在智能化领域投资千亿元的比亚迪,目前,旗下品牌的多款车型仍旧是以外部供应商的智驾方案为主。同时,即便是内部自研项目,仍处于不断调整的阶段,后续的上车占比还是一个未知数。
而这也是目前高阶智驾赛道的新常态,尤其是功能开发时间、成本(性价比)、方案成熟度和可扩展性以及大规模交付经验等要素,正在让更多的车企重新思考合作策略。
同时,随着新势力不断强化用户对智驾认知的提升,以及传统车企快速转向围绕智驾打造产品新竞争力的背景下,经过大规模量产实践的方案商更有可能帮助车企高效交付安全、稳定、可靠的智驾方案,快速提升车型市场竞争力。
智驾方案「多元化」「高性价」趋势显著,NOA门槛将不断下探
据了解,已经占据NOA(第三方供应商)市场超50%份额的轻舟智航,仍在进一步寻求为车企提供更多元化,并且满足更低价位车型需求的高阶智驾方案,不断突破方案的性价比和量产的适配性。
比如,更高性价比的纯视觉方案。轻舟智航基于征程6E的7V(包含4个鱼眼相机)视觉方案,定位于在提供极致高速NOA体验的同时,主打极致性价比,已经可以搭载在10万元以内车型;
同时,基于征程6E的11V视觉方案,除了实现高速NOA和城区LCC+,还能提供城市记忆行车并可以拓展更多城市NOA功能,主要面向10-15万级车型;
而面向城市全场景NOA的应用突破,轻舟智航最新推出了行业首个基于征程6M的高性价比城市NOA方案,支持激光雷达可选及升级端到端,并且不依赖高精地图,将城市NOA打入了15万级车型。
一组数据也在印证「阶梯」方案策略的必要性。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20万元以下价位乘用车交付占比超过60%,而该价位区间对应的NOA标配搭载量却仅占整体市场的约3%。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车企正在寻求通过硬件降本、功能降维,让更多的用户可以花费更低价格体验高阶智驾,并且进一步提升上车规模。
今年7月,深蓝S07 215Max乾崑智驾ADS SE版上市,华为首次将高阶NOA带入20万元以下市场。8月,小鹏MONA M03上市,15.58万的顶配车型售价,首次将城区NOA带入15万元级别市场。
按照计划,小鹏还将推出多款具备不同等级智驾能力的新车型,一方面将高阶智驾的主流功能快速下放,另一方面能解决年轻群体对于经济型智能驾驶汽车“有需求,无产品”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