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天的2024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正在北京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处于从测试验证与示范应用阶段,转向规模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今年以来,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销量的占比超过了50%,部分搭载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具备了量产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在技术路线方面,单车智能以及车路云一体化等技术路线都迅速发展。主流的企业纷纷加码智驾技术的研发,采用基于大模型支撑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陆续上车。此外,车路云一体化的技术路线也得到了产业界的广泛认同,各地加速车路云一体化多场景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 郭守刚:我们将有序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的实施,支持通过评估的车型产品获得准入,支撑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
各地加大拓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
记者了解到,自今年7月初,全国20个城市入选国家首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后,各地不断加大投入,拓展出不同种类的“车路云一体化”应用场景。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目前我国的 “车路云一体化”正处于从测试验证转入规模化应用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确定了20个应用试点城市,还确定了9个联合体加大推动“聪明的车”驶上“智慧的路”。在上海嘉定,日前,162辆公交车升级了网联化设备,能实时接收网联路口的地图和信号灯数据。
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高级项目经理 孙东:相较于传统公交车,它具备了超视距感知和全方位安全预警的能力,既提升了驾乘体验,也提高了公交资源利用和交通通行效率。
在江苏苏州,今年以来,低速无人车的应用数量不断增大,在快递物流行业已经从“小范围试点”逐步走向“规模化应用”。这些无人配送车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会自动刹车、礼让行人、辨认红绿灯,工作效率是以往人工配送的3至6倍,同时还降低了50%的快递运输成本。
“车路云一体化”还在京津冀地区实现了协同化应用。据了解,在京津唐高速公路上,实现了自动驾驶牌照的互认,同时围绕测试运行、场景应用、商业模式等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规则。
“车路云一体化”不仅走进了人们的生活领域,在工业生产中也出现了不少新应用。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准能黑岱沟露天煤矿,这两天,矿区的智能无人驾驶矿卡编组运行增至了5组24辆,这些300吨级的无人驾驶矿卡,能够在短短14毫秒内将关键数据传输至3公里外的指挥中心。
国能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工程师 李海滨:我们在50平方公里的矿区内部署5G基站48座,能够实现对无人驾驶矿卡的精准控制和智能调度,平均装载时间减少40秒以上,支持多车同时卸载,综合运输效率已达到人工运行效率85%以上。
展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硬核实力
作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风向标”,这届智能网联汽车大会集中展示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硬核”实力。现场都有哪些前沿科技和创新应用?
2024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的展区部分,吸引了250多家国内外知名整车、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机构参展,2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我在现场发现了一款很特别的汽车,这辆车长得和普通的车不太一样,在车顶上安装了一些设备,这其实是各种各样的雷达,摄像头,以及传感器,在车的侧边、前部都安装了,全车有三十多个这样的设备,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安全的无人自动驾驶体验。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款车不需要配备安全员,就能无人驾驶,目前已经在北京、广州等地测试运营。能实现高度自动驾驶,背后靠的是一套全新的智驾解决方案。
参展商 李健:率先在业内实现了一个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网络,我们现在的自动驾驶车可以实现自动停放、自动清洗、自动充电、自动出去运营订单。
像这样“聪明”的车,展会现场还有很多,全球首款基于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无人小巴首次亮相,涵盖商务、休闲、新零售等多功能场景。
北京经开区自动驾驶小巴项目负责人 王国林:自动驾驶以后,它没有方向盘,没有驾驶位,整个空间我们打造的是一个未来时尚车型。
逛了一圈,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新技术、新产品正在快速迭代更新。这是一款具备超大算力的自动驾驶芯片,算力达到了500T,形象的比喻相当于一台普通笔记本电脑连续工作50年计算处理的数据量,未来还可以应用到智能机器人领域。
参展商 徐宁仪:一定要做到大算力的智能驾驶芯片,才能够支撑更高阶的智能驾驶模型。我们这颗芯片可以支撑各种各样的算法,能够形成一个非常快的迭代。
全新一代无线短距通信技术也在加速赋能智能网联汽车。与传统的蓝牙、Wi-Fi相比,速度快、安全性更高。
国际星闪联盟秘书长 曾国松:最突出的是我们的安全性能,比如在数字车钥匙上面,有非常精准的开关门,最重要的是我们通过了多种的加密安全手段,能够防止远程的攻击。
记者探访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构建车路云一体化新的交通出行模式,究竟有哪些好处呢?北京亦庄是全球首个车路云一体化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在2024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的场外,记者也对这里进行了实地探访。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我现在在北京亦庄,此时是坐在一辆无人驾驶小巴上,在这不仅能体验“智慧交通”,还能感受到“一路绿灯”的畅快。我们这辆车已经行驶了几公里,连续经过的几个路口都是绿灯,全程不用停车,一路畅通无阻。现在导航显示前面路口一个绿灯,而且还会显示倒计时。目前在亦庄,很多路都有像这样的“绿波带”,车开上去,就像水一样流动起来,非常便利。
这样“一路绿灯”到底是如何实现的?记者在开发区交通大队指挥中心找到了答案。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大屏幕实时显示着路上的车流情况。这是某个路口的示意图,红绿灯变化的时间间隔,就会根据车流情况自动进行调整。这就意味着,某个方向的车流大,绿灯时间就长,这样一来通行效率就高,工作人员告诉我,每个路口的红绿灯平均每天会优化110次左右。
交通信号控制产品经理 陈罗刚:根据流量的变化去动态调整绿灯配时,有的方向在根据流量的变化之后,增加大概十几秒,有的方向根据流量减少了之后它也在减少。当前我们也能看到早高峰整体的效果,延误是在下降,停车次数也在下降。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能够做到全天实时调整信号灯配时,实现高效行车,得益于车路云一体化技术。
示范区平台公司云网交通部解决方案高级架构师 董航瑞:目前我们示范区按照车路云一体化的技术路线,通过路口的感知设备,可以获得路口的流量排队等等各种数据,生成我们示范区的控制策略,就可以支撑红绿灯的动态优化。车流量在优化后有19.7%的增长,停车次数有40.63%的下降,同时车辆行驶的速度有15.1%的提升。
目前,“绿波带”已经覆盖了亦庄核心区域60平方公里的67条干线道路,300多处红绿灯状态能实时发布给网联车、手机导航终端,提升了行车效率,让出行更安全。
(总台央视记者 朱江 罗宏进 张丛婧 唐志坚)
查看原图 18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