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花几小时组队起队名?【人机共生主题挑战观察录】

周三晚直播发布人机共生主题挑战的第一周任务,周五早晨,教研群里已经有老师贴出了孩子们的创意,直接进入第四周任务——行动创造。

图片

大嘴在智囊团里说:“看来我们说不能跳步骤,说得还不够。”

本周任务是组队,起队名、讲述小队故事、设计 LOGO、创作队歌(最后一步可选)。可以看这篇文章或直播回放了解详细规则和方法。

组队起队名,不是五分钟就能做完的事情吗?一共才六周的挑战,为什么要“浪费”一周在这件无厘头小事上呢?如果不说清楚其意义,也难怪心急的老师和同学们会跳步骤。所以,我专门写这篇文章来说一说。


   

一个能创造意义的高容错练习场

周三直播时大嘴用了“村里的 ai 规则怪谈实习玩家队” 的 LOGO,大嘴没记清名字,孩子立刻在聊天框里提醒了。那么长的名字,几个月后,还一字不差地记着,我们就可以知道队名对队员来说真的是有意义的

当然,对于没有体验过团队故事创作的老师和同学来说,可能不容易理解它的意义,要到完成整个挑战、事后回顾时才能感受到。

那也没关系,因为这个环节还有一个重要价值:整个过程,其实是提供了一个容错度非常高的练习场,让参与者协作磨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就算犯错,也无伤大雅。

例如:如果在起队名时忘了头脑风暴的三原则,最坏结果不过是队名不精彩;但若后面找问题、想方案的时候没能用好头脑风暴,就会遇上真正的麻烦。小组成员现在打架互相不对付然后老师想办法解决,总好过于最后紧锣密鼓实施方案的时候有队友掉链子。

很多方法是需要练习的。Eva 是在蜂窝学习了七年的舰员。上个月,我看她和她“游戏公司”的同事们对后续任务进行头脑风暴,写了超多便利贴后,她引导团队进入下一步:“现在我一张张念我的便利贴,每念到一张,如果你们有类似的,就讲解并贴到这张下面。” 偶尔我插嘴说了些不相关内容,她会打断我:“我们今天先聚焦在 XXX 上。这是下周的事,别增加额外的信息量,会把脑子搞混。”我被她的自然从容触动——这是在多次蜂窝营地无厘头起队名过程中练就的能力呀。

即便老师和学生已经都熟知头脑风暴的方法,也不妨利用这个容错度高的机会,尝试一些新的实践:例如,线上的队伍,可以尝试用飞书文档里的画板来进行头脑风暴。(画板上的电子便利贴超好用,真的!)

本周的任务同时也是使用 AI 工具的容错度非常高的练习场。我几乎可以想象孩子们一定会遇到 AI 表现很傻、很让人生气的场景,我大概也能想象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结果好一些。

但我不会现在就把方法都倒出来。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孩子们遇到问题之前就给出大量 AI 技巧是无效的。我期待孩子们在本周的练习场中遇到困难,通过“我的 AI 使用体验”的任务单提交问题,然后听过下周的直播后,可以在下周的实践中尝试更有效的方法。


   

这不是 AI 创作项目的比赛

已经有不少老师表达过担忧:孩子们最后的方案是能够做出来的吗?也有老师问:如果试图去解决没必要解决的问题、或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可行,是否要现在就引导他们不能做这个方案?

慢,慢,慢~~我们现在才在第一步,组队。问题是否有必要解决,下周发掘问题时有详细步骤;方案是否可行,下下周深入调研时有一些方法可用。整个过程中,会用到很多方法。

说起来,怎样进行头脑风暴、怎样六顶思考帽深入探讨,怎样收集外部反馈来确认这到底是不是一个真问题... 这些,都是孩子们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需要具备的能力呀。我们希望通过人机共生主题挑战,为孩子们创造练习这些能力的机会,而不只是能够做出一个成果来。

所以我们在周三晚的教研活动时,会说“人机共生主题挑战不是 AI 创作项目的比赛”。我们在意的远超一个作品。

但我特别感谢老师提出这些问题。我能感受到这是以往编程创客老师们经常会陷入到的焦虑。早在 2017 年左右,编程创客刚刚兴起时,老师们就很需要确保学生能做出一些酷炫的成果,好让家长发朋友圈。于是,课程每一步都设计地很清晰,出错的可能性被降到最低,孩子们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也丢了大半。

但如今的孩子,面对的是不确定的未来。1-2-3-OH-YEAH 教学法不再管用。因此我们引入了 CBL(基于挑战的学习)——这种开放度比 PBL(项目式学习)更高、对老师来说挑战也更大的教学框架。

万一最终成果不够酷、无法向家长交差,怎么办呢?

请重用学习档案。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任务的提交,都是孩子们学习的脚印。用档案记录让学习可见,它也能进一步促进更多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这些,都将是比最终成果更有价值的收获。


   

具体可以怎么做

我们首先要培养孩子们随时随地用 AI 的意识。所有日常不会的操作、所有需要灵感或深入探讨的话题,都是使用 AI 的好机会。

破冰活动

周三我分享了让 AI 提供破冰游戏的用法后,李静老师设计了特别精彩的让 AI 提供破冰问题的玩法。线上课程,不熟悉的孩子,老师让 AI 给出问题,孩子们从问题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问别的同学。

于是,孩子 A 挑了问题“如果你可以带任何一个人去学校你会带谁”,孩子 B 答“带爱因斯坦因为这样学习就没困难了”;孩子 B 选择问“如果你可以和任何一种动物对话你会选谁”,孩子 A 答选鸭嘴兽因为鸭嘴兽的性别染色体很奇特、要问问它的性别。

图片

李静老师设计的整个破冰流程实在是美妙。可不要小瞧“让学生从 AI 吐出的一大堆问题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这样看似简单的事。AI 非常善于输出海量的信息,孩子们若没有自己的主见,就会被信息淹没。在“挑选喜欢问题”这么简单的小事中,学生已经在锻炼 ta 的判断和审美。

起队名

起队名的时候可以让 AI 给出一些队名的建议,让 AI 对你想的队名进行诠释丰富其含义,让 AI 帮队名想一个谐音还达意的英文名……

小队故事

此处 AI 的作用类似取队名,但还可以更进一步。如果想显得自己特别硬核,可以让 AI 给一堆理论物理的术语,嵌套到故事中,并且帮你检查用法上有没有硬伤。不管是中世纪历史还是南美洲地理,有了 AI 帮助,都可以放心在自己的故事中提及,拉风且不露怯。

LOGO

AI 的作用不只是画 logo。Logo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商标叫 logo?最早的 logo 是怎样的?Logo 设计有多少种不同的流派风格和方法?工具和印刷材料的变化导致 logo 发生了怎样的演变?有哪些著名的巧妙设计的 logo?商标注册时如何判定 logo 是否相似侵权?……这些问题,你确定不想和 AI 一起探索下吗?

队歌

听说有会编曲的同学,准备创作三首队歌(两首 AI 的一首人的),和 AI PK 一下,也让大家猜猜哪首是人写的。这可太妙了。我就是在用 AI 写小说用 AI 画了十万只猫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存在的独特价值。相信同学对比着人和 AI 创作的音乐,也会对此有些许感受的。


   

当然,以上所有需要使用 AI 的操作,效果都可能好也可能不好,和使用的模型和提示词都有关。一方面,老师可以事先先尝试一下,如果有不理想的,就到教研群来问;另一方面,也不要怕暴露“不足”,在和学生一起问 AI 时,如果反复试还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就截图提交到“我的 AI 使用体验任务” 表单,刚好是完成任务了。

总之,提交组队信息和使用 AI 的体验,这两个任务,是人机共生主题挑战的本周任务。我们会给完成任务的队伍发徽章,整个挑战也需要大家集齐徽章来换证书。

如果已经错过了完成本周任务的小组也不用太着急,整个挑战任务的发布会按原节奏,但最后成果展示前会延迟一两周,以便于起步晚或被期中考试耽误的小组能有个缓冲。大家按着顺序,一步步深入就好。

不要着急。在这场挑战中,咱们一起结伴慢慢走,发现更多沿途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