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2024年最为热门的大展
今年7月在上海博物馆开幕的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展
应该非他莫属。
作为有史以来在埃及境外举办的最大规模古埃及展,
此次大展一共展出了
788件来自埃及的文物和19件中国文物,
其中有233件文物属于全球首展,
它们均是在萨卡拉遗址中最新出土的文物;
95%的文物属于在亚洲国家首次展出。
此次展览将一直持续到2025年8月17日,不少人将其列为2024-2025年度“必打卡展览”之一。但是如何高效而系统地参观特展,广州日报记者特前去“一探究竟”,并结合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薛江老师、策展人颜海英老师在《金字塔之巅》中的解读,准备了这一份指南。
本次展览分为“法老的国度”“图坦卡蒙的时代”“萨卡拉的秘密”三个展厅,涉及到3000年的埃及历史。置身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埃及宗教信仰、文字图像艺术、古埃及人的宇宙观、饮食文化、妆容和首饰以及他们的丧葬文化等。本份指南也将分为几类向大家一一介绍,让大家体会到古埃及艺术文化的对立统一、秩序之美、色彩之美。
《法老的国度》作为本次展览的第一展厅,也是此次展览中规模最大、展出展品最多,类型范围最广的一个。作为古埃及文明的概览,《法老的国度》以300多件囊括了史前彩陶、法老和王后雕像、荷鲁斯之眼、法老镀金面具、项链等日用品、圣甲虫饰品、肖像画、彩绘木棺、纸莎草《亡灵书》的展品为起点,展现了古埃及的宗教信仰、王权架构、贵族生活等。
古埃及文明的起源
“尼罗河塑造了古埃及文明的‘性格’”
在进入展厅的第一个篇章,就介绍了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显而易见的是,古埃及文明正是发源于非洲北部的一片广袤的沙漠地区,尼罗河自南向北从这里流过,留下一条狭长的河谷,而在河谷两岸,分布着金字塔、神庙等古埃及重要遗址。
尼罗河谷,就是古埃及人的家乡;而与河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西两边红色的沙漠地带。河谷与沙漠是古埃及人生活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古埃及‘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这句话可以说是高度概括了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意义,可以说,在这片干燥少雨的北非沙漠地区,没有尼罗河,既没有埃及这个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尼罗河也塑造了古埃及文明的‘性格’。”颜海英认为。古埃及文明的时间范围是公元前3000年~前30年,而古埃及文明中的信仰体系、制度等特色的形成,正是由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以及早期发展经历所决定。
船型雕塑
荷鲁斯圣船
船型项饰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古埃及南方和北方居民在外貌上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尼罗河谷是在北非气候转暖之后,才成为人们的定居之处。史前时期的北非,气候湿润,雨水充足,那时的尼罗河西部还是一片水草肥美的草原,尼罗河谷则是蚊虫滋生,了无人烟。直到公元前5000-公元前4000年起,气候转暖,平原地区逐渐变成了沙漠,而原先潮湿的河谷却成为了史前古埃及人的理想家园。
古代农民们集中生活在尼罗河谷。每年7月-10月,尼罗河会定期泛滥,为河谷带来了丰沛的水源;待河水退去,又留下从上游冲击下来的淤泥,这些淤泥富含硝酸盐和腐殖质,他们将其称为“凯麦特”(Kmt),即为“黑土地”。泛滥季结束,农民们开始播种,再等待来年的收获。收获之后,随之而来的干旱季(3月-6月),又避免了水涝和土壤盐碱化。
古埃及农民耕作雕像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程依伦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程依伦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