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晓得不?这种鼻炎是“喷”出来的

说起鼻炎很多人都觉得是感冒、过敏引起的,但有种鼻炎可不是那么简单,它是被你自己“喷”出来的,没错,药物性鼻炎就是长期使用鼻腔减充血药物导致的它比普通的鼻炎更加难缠,今天,咱们一起看看这种鼻炎是怎么来的,以及该怎么预防。

药物性鼻炎,是怎么来的?

药物性鼻炎跟换季、天气冷热没啥关系,它是因滥用鼻腔减充血药物引发的,比如一些非处方药鼻喷剂,常见的像羟甲唑啉、伪麻黄碱类喷剂。

感冒鼻塞的时候,一喷这种药,鼻子就“立竿见影”,像拥堵的隧道突然被打通了一样倍儿爽。但是,偶尔喷喷没啥关系,长期这样用就麻烦了——鼻子会逐渐“赖上”这种药。

滥用鼻喷剂,鼻子怎么就“上瘾”了?

减充血喷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收缩鼻腔黏膜的血管,迅速减轻鼻塞症状。通常,鼻腔可以自行调节血管的收缩和扩张,保持正常的通气功能,如果长期受到药物的“帮扶”,鼻腔就会习惯性“躲懒”,自我调节功能长期“闲置”,退化是必然的结果。

于是,恶性循环开始了——鼻子越来越依赖药物,从一开始喷一次药,鼻子能通气一整天,到后来药效越来越短,不喷药就塞住,需要更频繁地使用才能维持短暂的通畅,就像中了“药瘾”,药物性鼻炎就是这么形成的。

药物性鼻炎,危害不小!

得了药物性鼻炎,除了鼻塞越发严重,对身体的影响还是多方面的:

鼻子长期堵塞,无法正常呼吸:除了感觉很不舒服,还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一夜鼻塞,可能让你彻夜难眠,甚至出现打鼾或睡眠呼吸暂停等问题。

鼻腔黏膜长期受损,导致慢性炎症:鼻子本来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但滥用药物后,黏膜不断受刺激,可能引发慢性鼻炎,甚至鼻甲肥大,让鼻腔的结构变得异常。

并发症多发:药物性鼻炎还可能引发其他问题,比如鼻窦炎,因为鼻腔堵塞,鼻窦无法正常排出分泌物,导致感染。此外,长期鼻炎还可能影响嗅觉,甚至造成嗅觉功能下降。

精神疲劳,影响日常生活:鼻子不通,精神也不通,长期鼻塞让人疲惫不堪,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药物性鼻炎,怎么预防?

既然药物性鼻炎的“元凶”是滥用鼻用减充血药物,那么预防的关键自然是——不要滥用!

使用鼻腔减充血药物要有节制:这些药物本质上是“应急药”,不建议使用超过5天,否则容易让鼻腔黏膜产生依赖。一般感冒症状在几天内就会缓解,不需要过度依赖这些药物。

避免频繁使用:鼻塞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空气干燥或过敏引起的。喷鼻药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可以尝试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或者使用蒸汽吸入来缓解鼻塞。

选择其他类型的药物:如果鼻塞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可以考虑使用鼻喷激素类药物,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这些药物不同于减充血药物,它们是通过抗炎作用来减轻鼻腔症状,但记得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注意保持空气湿润:干燥的空气会加重鼻塞,尤其是冬天开暖气的时候,建议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让鼻腔不那么干燥,减少鼻塞的发生。

药物性鼻炎该怎么治疗?

如果已经被药物性鼻炎“缠上”,也不用太过担心。逐渐戒断药物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个过程可能需要点耐心。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治疗建议,帮助鼻腔恢复正常功能。与此同时,鼻腔冲洗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帮助缓解炎症和堵塞。

最重要的是,不要继续滥用鼻用减充血药物。戒药的过程可能有点难受,但这是恢复健康鼻腔的必经之路。

所以,使用鼻腔喷剂时一定要谨慎,遵循说明书的指导,切勿过量或长期使用。记住:鼻喷药虽然有用,但不能滥用,保持鼻腔健康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