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反思中国战略核力量成长之路:还会奉行不首先使用政策吗?

10月16日,是中国第1次核试验的纪念日。这个日子不但得到了中国官方媒体的公开报道和纪念,也在国外媒体上引起了一定的反思。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的首次核试验,以及后续的氢弹试验,赶在1967年,美国、苏联和英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订之前。根据这个协议,1967年之前拥有核武器的,算作合法的“核大国”。在这之后还打算研制和实验核武器的,就要遭到这几个国家的联合制裁。如果中国在这之后才试验成功核武器,可能就不会具有核大国的政治地位了。这个说法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事实是因为中国也拥有了核武器,美苏英才会签订这样的协议。

图片

中国战略核力量发展的艰难,过去知道的人并不多。我们在1964年试验成功了裂变弹之后,紧接着在1966年就实验成功了聚变弹,也就是氢弹。特别是在1966年,中国用弹道导弹携带核弹头,进行了飞行和弹头相结合的爆炸试验,并取得了成功。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一次用导弹运载核武器,取得全系统成功。也证明了中国核力量的可靠性。

其实在那个时候中国核武器的主要威慑对象不是美国,而是苏联,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导弹射程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苏联对中国造成了最大的安全威胁。美国和苏联都讨论过,要不要向中国发动核突击,完全消灭中国的核武器。但讨论来讨论去,最终没有谁敢把这种想法付诸行动。

那个时候起到21世纪初,中国长期实施最低核威慑的战略。这是因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大部分时间,综合国力都相当有限,不能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去制造和装备大量的核武器、弹道导弹与潜艇。从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国家用有限的资金维持住了东风31、巨浪2号的科研队伍,解决了这两个型号的关键技术,最后成功交付部队使用。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相当多的挫折,没有这些艰苦的工作,就没有今天解放军战略核力量大发展的局面。

图片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美国对中国威胁的日益现实和直接,不装备足够的导弹核武器恐怕很难维持中美之间的战略平衡。另外,这个时期,中国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具备了扩大和维持战略核武部队的基本条件。建造数量更多、性能更好的核武器,来提高中国的战略核威慑能力,已经成为一种有必要、也有可能的选择。

那么,拥有了更多核武器的中国还会继续奉行不首先使用的政策吗?

1946年,毛主席曾经表示:美国即使拥有了原子弹,也是纸老虎。美国第一次使用原子弹,是作为反法西斯阵营的成员,而日本是法西斯阵营里最顽固的一个。所以,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不受舆论谴责。然而从那以后的历次战争当中,无论是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还是海湾战争乃至反恐战争,美国一直在面对没有核武器的对手。虽然一直有人在讨论要不要使用核武器,但最终美国政府还是不敢迈出这一步。

图片

特别是中国和苏联建立起战略核反击能力之后,美国使用核武器的欲望就更低了。虽然这两年,确实有一些人在讨论向俄罗斯、向中国使用战术核武器,但仅仅停留在学术讨论的层次。即使美国总统拜登修订了国家核战略,对中国进行先发制人核打击的选择,也没有敢放到桌面上。中国战略核力量的建设和扩大,是美国能够保持理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必将是一个拥有足够多核武器,但不首先使用的大国。中国的不首先使用,将从道德和战略两个方面,继续钳制美国。让他在国际事务当中,不敢轻易考虑核威慑,更不可能考虑核战争。这就是中国战略核力量建设对世界和平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