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始建于1941年,新馆落成于2009年。新馆占地80余亩,展厅总面积10000平方米,现有6个基本陈列展厅和4个临时展厅,馆藏文物36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7万余件。
四川博物院3层展厅内景
素有天府之国、巴蜀大地之称的四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基因的热土。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的四川博物院,犹如一座璀璨的知识宝库,不仅凝结着巴蜀文明的精华,也饱含着丰富的“廉因子”。走进四川博物院,一场时空交错的廉洁文化盛宴缓缓铺陈开来——
米黄地八答晕纹蜀锦(宋)
米黄地八答晕纹蜀锦、紫红地万年青织金蜀锦、卷草蝴蝶纹蜀锦、双狮雪花球路纹蜀锦等蜀锦制品,静静地陈列于博物院展厅中,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无声地诉说着蜀地丝织业的繁荣和历史的沧桑。
蜀锦兴于春秋战国时期,因产于巴蜀之地而得名,其工艺精湛,质地坚韧,色彩华美,被誉为“天下母锦”。在中国古代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里,丝绸不仅是商品,还承担着重要的货币功能,三国时期就有“以谷帛为市”。诸葛亮任蜀国丞相时,积极推广发展蚕桑业,大力生产蜀锦。他带头种植800多棵桑树,教育子孙养蚕为业以供衣食,并向后主刘禅上表说:“我在外任职,随身吃穿都靠俸禄置办,没有做其他的兼职营生来增加财富。如果我死的时候,一定不让家里有多余的丝绸、外面有剩余的财物,以免辜负了陛下。”诸葛亮地位显赫、功勋卓著,但他从未违背承诺,一生廉洁奉公、洁身自好。
在诸葛亮治蜀400余年前,被百姓奉为“川主”的李冰曾被授命为蜀郡守。李冰一到任,便拒绝了“接风宴”,整天四处巡察民生,查勘水患,望着贫困交加的百姓和波涛翻滚的洪水,暗暗下定“治蜀先治水”的决心。他率领民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亲自指挥,日夜巡视施工现场,解决一个又一个工程中的难题,还坚持住茅草工棚,睡简陋的木板床,与民众一同抬石、挑水、凿岩,鼓舞了大家的士气。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8年建成,洪荒遍野的川西泽国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2000多年来,李冰一直深受百姓的敬仰和爱戴,巴蜀大地迄今仍盛传着“蜀人思冰,不异于思禹也”的话语。四川博物院中的东汉时期李冰石像复制件,便是后世为纪念李冰而凿刻。
革命烈士杨伯恺写给女儿的信
在四川博物院,革命烈士傅烈使用过的行军床与毛毯、杨伯恺写给女儿的信等珍贵文物,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残酷的战争岁月。
傅烈在四川工作期间,唯一的家具是一张行军床。困乏时,他毛毯裹身、和衣而卧。工作时,行军床又成为大家的坐处。1928年3月9日,傅烈、吴永初等人不幸被捕。次日,敌人将他们移送至卫戍部审讯。据当时报纸报道,“傅烈受刑最多、最重、最久”,敌人“先用煤油灌进他的嘴里,再用铁丝穿着两个大拇指吊起来”“拇指关节都扯脱了,绳子断了几次”。4月3日,傅烈壮烈牺牲,年仅29岁。就义前,傅烈给父亲傅善庆和妻子陈才用写下了两封“绝命书”。在写给陈才用的信中,他说:“你是知道我是怎样死和为什么而死的,你要为我报仇,要继承我的遗志,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信末“拼将七尺男儿血,争得神州遍地红”的诗句振聋发聩,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杨伯恺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四川、上海等地从事革命工作多年,抗战时期曾任民盟中央委员兼四川省支部宣传部部长。他忠于党的事业,矢志不渝奋斗,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慷慨就义。杨伯恺在生前写给女儿的信中劝勉道:“你要立定志向,努力求学问……”字迹在岁月沉淀后依然清晰,深沉细腻的父爱和革命者严格教育子女的良好家风充斥在字里行间。
作为革命老区,四川留下了无数革命先辈的战斗足迹和史料遗迹。中共川陕省委会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李诗田同志手抄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笔记本、华东军区司令部编印《入城纪律》、红军政治部为严肃红军铁的纪律枪毙谢中培和张永林的训令复制件……这些文物,无不成为我们党一以贯之高度重视纪律建设的历史印证。其中,枪毙谢中培和张永林的训令上显示:红军战士谢中培、张永林分别因私自没收96块银洋不报,潜逃投敌、将我方军情透露给敌人等违反红军纪律问题,被公开审判并处以极刑。训令中还鲜明写道,“红四方面军素来纪律严明”“各级各部接此训令应立即以此令来训育全军红色战士及事务人员,不使有再次之现状发生是要”。
纪念章作为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四川博物院中珍藏着一套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主席纪念章。这23枚纪念章背后,是“两弹一星”研制者为了理想信念披荆斩棘,以身许党许国的热血故事,更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的缩影。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不畏险阻,鞠躬尽瘁,在生活上却从无要求,不坐专车,不住新房,更不为子女搞特殊,用一生践行了他“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的铮铮誓言。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4年第20期,作者:曹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