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过往救市奇迹,各国都有哪些杀手锏? |【经纬低调分享】

最近中国启动了新一轮经济刺激方案,降准、降息、下调存量房贷利率、支持资本市场等政策悉数出台,引起了市场很大反响。

比如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就对此表示:“(中国)本轮刺激政策,可以堪比2012年欧洲央行前行长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在当时说,欧洲央行将‘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欧元的承诺,足以载入市场经济史册。”


当然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主要回顾一下历史,结合中金公司(例如美联储如何救市?详解历次危机中的应对)等券商机构的研究,来看看历史上美国、日本等国如何进行经济刺激、如何救市……


1

美国经济最近的两次大考:

疫情冲击与银行挤兑危机


从美国历史来看,历次危机的来源可以总结为“三张表”:增长压力(利润表)、流动性冲击(现金流向表)、债务危机(资产负债表)。


但每一次危机,这些问题可能又会交织在一起。中金公司分析,增长下行、流动性冲击和债务危机,是一个经济周期中可能遇到的不同“麻烦”,对应“三张表”:利润表描绘需求的强弱、现金流量表刻画获取资金的难易、资产负债表则展现偿付能力和杠杆水平,极端情形下分别对应衰退、流动性挤兑与债务危机。


虽然现实中不会如此泾渭分明,但应对上述三种问题的措施却大相径庭:


1)利润表问题:不论是需求过强导致的高通胀、还是需求过弱导致的衰退,本质上都是融资成本与投资回报率之间的此消彼长,因此美联储可以通过调节政策利率影响金融机构成本,再向实体部门传导,进而解决问题,如1994年或2019年中规中矩的降息,与此次较为类似(《降息交易手册》);


2)现金流量表问题:面对资金紧张(融资流动性问题)和资产抛售引发 的挤兑(交易流动性问题),央行需要通过投放流动性的非常规操作(提供流动性或直接资产购买)分别发挥最终贷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和最终做市商(Market Maker of Last Resort)作用,防止流动性冲击演变成更大范围的负债表危机。这种操作一般也都能奏效,如2019年储备金不足,2020年疫情,2023年中小银行危机,以及近期日元套息交易都是如此;


3)资产负债表问题:面对高杠杆导致的债务问题,货币政策能提供流动性但无法化解债务,需要财政兜底和债务重组出清,如储贷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


比如2020年疫情冲击下,美国经济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用更学术的话说,就是在经济活动冻结下的企业部门现金流危机。


此时,自然股市也动荡不安,美联储迅速采取行动,通过降息和推出流动性工具来稳定市场。然而,这些措施并未立即缓解市场的恐慌情绪,美股在短短几周内三次触发熔断机制。为了应对这一危机,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紧急降息、重启信贷工具,以及推出新的流动性支持政策。


首先,美联储稳定了短期货币市场,以避免企业因技术性违约而破产。商业票据市场是企业短期融资的重要渠道,但在疫情期间,这一市场面临巨大风险。美联储迅速推出了商业票据融资工具(CPFF)和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工具(MMLF),以及一级交易商信用便利(PDCF),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货币市场的风险。


其次,美联储直接支持家庭、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信贷需求。信用风险的攀升和货币市场流动性的不足,使得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贷款危机。为此,美联储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无限量量化宽松(QE),以及为企业和家庭提供直接信贷支持的工具。这些政策虽然实际使用量有限,但对提振市场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美联储还扩大了流动性支持范围,首次将支持对象扩展到州、市、县政府。疫情导致地方政府的公共卫生和社会服务支出大幅增加,而税收收入却急剧下降,使得地方政府面临严重的资金压力。美联储推出的市政流动性工具(MLF)增强了市政债券的流动性,确保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资金维持基本的公共服务。


在国际层面,美联储也采取了措施调节国际美元流动性,防止外围风险蔓延。美联储与多个国家的央行合作,通过常设的美元流动性互换额度加强流动性供应,以缓解离岸美元市场的紧张局势。


图片

疫情期间美联储推出的非常规政策工具一览;中金公司


美国近年来遭遇的另一大危机,是2023年硅谷银行(SVB)的挤兑事件,再次考验了美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2023年3月,美国硅谷银行破产的传闻满天飞,各种恐慌开始蔓延。其实是因为硅谷银行因出售部分债券,并大规模再融资,引发了市场对其流动性的担忧。尽管硅谷银行的行动是为了应对高利率环境,但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强烈,导致其股价大幅下跌,最终引发了挤兑,迫使硅谷银行破产。


在消息传出的7天之后,有超过20架的私人飞机突然降落在奥马哈,这些飞机从区域银行的总部、滑雪胜地(瑞士)和华盛顿起飞,有超过20多个银行机构的负责人集体登门拜访,咨询巴菲特怎么进行救市。


不过危机爆发20天之后,硅谷银行的破产危机就解决了。第一公民银行宣布完成了对硅谷银行收购,储户的损失由美国的存款保险基金FDIC支付200亿美元。美联储临时设立了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为中小银行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这一计划允许银行以面值而非市值申请一年的贷款,有效缓解了市场的恐慌情绪,避免了银行因挤兑而不得不抛售资产。这一过渡性工具在2024年3月停止发放,但其在危机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总体来说,在面对疫情冲击和银行挤兑危机时,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保护企业和家庭,以及支持地方政府。这些措施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但从长远来看,它们有助于维护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2

日本央行亲自下场买股票,十年买成“大股东”


说到国家队下场买股票,日本央行可谓“最有诚意”。在2010年到2020年十年间,日本央行默默地成为了股市的“大买家”。如今,它持有的股指ETF价值高达37万亿日元,占东京证券交易所总市值的4.3%。但这种大规模的购买行为,是否真的为市场带来了稳定?还是仅仅是一种短期的安慰剂?


日本央行最近一次大规模入市,始于2010年,当时全球金融市场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日本央行为了刺激经济,开始实施全面宽松的货币政策。最初,央行计划购买的金额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购买额度不断增加。


由于2011年日本大地震以及欧债危机,日本经济和通胀依旧不振。日经指数在小幅企稳了4个月后再度下跌了约1年,并跌破了前期低点。


到了2013年,日本政府推出了“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政策,开始快速刺激经济,其中包括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一框架下,日本央行加大了对股指ETF的购买力度,年度购买额度上限上调至1万亿日元。


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日本股市大跌30%,日本央行再次加大了购买力度,将股指ETF年度新增余额上限翻倍至12万亿日元。这一举措,加上全球股市的共振,使得日本股市大幅上涨了70%以上,为经济复苏提供了支持。虽然存在争议,但日本央行的操作整体还是帮助日经指数上涨,从2010年的1万多点,上涨到2020年的2万多点,翻了一倍多。


图片

日本央行2010-2020年陆续买入ETF;图片来源:德邦证券


不过,日本经济界对央行直接下场买股票的做法,也有很多争议。主要的问题包括:1)损害市场效率:日本央行前行长白川方明认为,央行直接买股票会损害市场效率,因为它会打破股票的定价机制。同时,政府间接持有公司股票却不行使股东权利,也可能削弱上市公司治理水平。2)政策的有效性:央行支持实体经济有很多方式,比如降准、降息、定向支持三农和小微等。央行购买股票ETF,什么时点入市,什么时点退出都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对不参与股市投资的私人部门也会带来不公。3)退出问题:日本央行持有账面价值约37万亿日元的ETF,退出将给市场带来的巨大风险。据估算,如果以每年3000亿日元的规模逐渐抛售持有的资产,全部清仓需要花费约170年。


 

各国的刺激经济、救市经验也是从无到有,在大大小小的危机中摸索出来的,时间和经验必不可少。每一次应对危机,都是对政策工具箱的一次扩充,每一次的复苏都是对经济韧性的一次考验。


一个稳定、健康的市场不会是低迷、沉默的市场,但同样也不是充满泡沫、暴涨暴跌的市场,不理解这一点就很容易陷入一厢情愿的期待中。理解市场的本质,拥有自我调节和自我平衡的能力,保持清醒,不要让自己进入到赌徒的状态,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References:
1、 中金公司:美联储如何救市?详解历次危机中的应对
2、 华尔街见闻:十年买成“榜一大哥”,日本央行亲自下场买股票,是错是对?
3、 第一财经日报:美国是怎样救市的?
4、 德邦证券:2024年度策略系列:潜在的逆势资金
5、 中泰证券:日本启示录:低利率时代的货币政策
6、 招商银行: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得失考:聪明人是如何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