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趾骨折的11岁男孩广州拾荒,“流动儿童”救助不能止于个案!

图片

听过留守儿童,但你知道流动儿童吗?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大量农村儿童跟随父母向城市转移,这些跟随父母来到城市,面临适应环境、教育、医疗等各种问题和困境的孩子,就是流动儿童。

近日,社交媒体上热传的“广州11岁小男孩拾荒”视频,让人泪目。

视频显示,小男孩今年11岁,没有上学,晚上在广州荔湾区六二三路和沙面之间的连接天桥处捡瓶子。一名男子在归家途中,偶遇了这一幕,用手机上传至网络,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图片

11岁男孩为何辍学拾荒?


据网友爆料,这名男孩他的家庭状况比较困难。父亲是“杀鱼”的,母亲身体不好,家里还有个7岁的妹妹,但并未达到残疾低保标准。为了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男孩不得不每天跟着母亲出来捡废品。

在交谈中,网友还得知男孩的脚趾骨折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面对网友的询问,男孩轻描淡写地说:“是我爸打的。”这句话如同一声闷雷,击碎了人们对童年美好的想象~

每天清晨六点钟,当大多数同龄人还在温暖的被窝里熟睡,等待着被父母叫醒上学时,这个小男孩已经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寻找可以换钱的废品,男孩的遭遇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图片

许多网友纷纷表示同情,并谴责男孩父亲的行为。同时,也有网友质疑,为何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

发现这一情况后,荔湾区政府高度重视,并立即组织民政部门、教育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等相关单位开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相关部门已经对这名未成年人的父母进行了教育和引导,强调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并告知其必须保证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权利。

图片

同时,考虑到这名男孩的实际困难,荔湾区政府已经临时安排了一所学校供其就读,并提供了相应的救助措施。此外,为了确保类似情况不再发生,荔湾区政府还将此次事件的情况通报给了这名男孩户籍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希望两地能够联合协作,共同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图片

流动儿童,理应被更多地看见


11岁的孩子,每一个弯腰,每一次拾起,都是对生活不易的无奈承担,它像一面镜子,映照了城市生活的多元面貌。或许,是家庭的经济压力让他不得不提前承担起生活的重担,或许,是对未来的一丝憧憬,驱使他以小小的身躯,探索着改变命运的可能。

图片

(电影《野孩子》剧照)

那么,辍学、食不饱、穿不暖...是父母之过吗?这固然跟父母的教育观念和能力范围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同时也折射出了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生活的艰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医疗保障不足等问题。

所以,这绝不仅是一个孩子的故事,一个家庭的难题,而是千万流动儿童共同心声的回响,呼唤着社会更多的关注与温暖。

相关统计显示,2020年我国0至17周岁儿童人口为2.98亿人,其中流动儿童约为7109万人。这意味着每4个儿童里就有1个在“流动”。

图片

所以,个案的解决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从制度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构建起一个更加完善、包容的保障体系,让类似的情况不再发生,这就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今年9月,民政部等21部门联合出台《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提出为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这是国家层面首个面向流动儿童群体专门制定的关爱保护综合性政策文件,有效填补了这一民生保障领域政策空白。

该方案的出台释放了明确的积极信号:流动儿童群体,理应被社会公共政策更多地“看见”和接纳。要通过持续的、全方位的关爱保护,让流动儿童权益更有保障、人生更加出彩、生活更加幸福。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幸福是什么?

无非就是当晨光初照时,书包沉甸甸,满载知识的希望;是每一次跌倒,总有那双温柔的手,给予疼爱与力量;是夜幕低垂时,一盏温暖的灯火,指引归家的路。
然而,对于漂泊的“流动儿童”,这份平凡的幸福,却成了奢侈品,遥不可及~
所以,
对“流动儿童”的关怀和救助
绝不能止于个案,
我们对“流动儿童”的关爱和行动
也应流动起来
编辑:赵宁宁
主编:杨公元
监审:宋锦峰

来源:澎湃新闻、每周新快讯等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科普信息

图片

图片